【编者按】为更好引导广大群众和海内外泉籍乡贤,投身和美海丝侨乡建设,由中共泉州市委宣传部、泉州市乡村振兴局联合主办,中国网海峡频道执行,启动“乡村振兴泉州故事”之“返乡记”主题融媒体系列报道,报道将以乡贤返乡促进乡村振兴为主线,深入到泉州各县市区各镇村,讲述华侨、企业家、艺术家等乡贤群体推动乡村建设、构筑和美乡村的“乡村振兴故事”,营造“乡贤促振兴”浓厚氛围。
最近,位于泉州南安市东田镇南坑村的进村公路扩宽工程正如火如荼建设中,道路两旁时不时有路过的村民驻足感叹:“南坑,变化有点大!”
是啊,这两年,这个聚落在古德山东麓伏牛山北麓的山谷间、有着907户3740人的山村确实迎来不小的变化:乡村公路拓宽、养老院兴建……不仅如此,村里还有了长远的文旅主题规划,更难得的是村里两个200多年不通婚的自然村握手言和,两姓村民重归于好,村里为此还评上了2022年度市级和谐村。
而南坑村的这些变化,离不开2021年放弃苦心经营30多年生意,响应当地党委政府召唤回乡担任村书记的吕联章。
受访者供图
情系桑梓,心系群众
“能为乡亲们做点实事,损失68万还是值得”
在2021年10月以前的30多年里,吕联章与家乡的关联更多在于过年过节时,他携家人回村小住的短暂时光。30多年前,他像千千万万的南安人一样外出闯生活, 从水暖设备起家,生意越做越大,产业遍布河南、厦门等地。
2021年下半年,吕联章又将目光投向了西安,他想在这里发展电子设备生意,并一次性交了68万的租金签下了一处办公场地。正当他准备大展宏图的时刻,镇里的分管领导找到了他,希望他回乡助力乡村振兴。
思考了几天之后,吕联章毅然做出了决定,他要回来,反哺生养他的家乡。“能为乡亲们做点实事,损失68万还是值得。”下定决心以后,吕联章丢下已经付完半年房租的写字楼,将河南、厦门的生意交给了家人打理,回南坑村担任党支部书记。
受访者供图
要想富,先修路
“要致富,把路修好是首要任务”
担任支部书记以后,吕联章干的第一件事情,是想着如何把村里2.4公里的进村公路给拓宽一下。他找人测算了一下,需要接近450万的资金。在他的多方努力下,能从上级争取到的补助资金也就50万,整整400万的缺口怎么办?有人劝吕联章算了,但“算了”可不是他的性格,在他的眼里,“要致富,把路修好是首要任务”。
吕联章想到了村里修建祠堂的集资款还剩下了100多万,于是他多方动员,将这笔宗亲的款项变成了首笔启动资金。他还发挥了自己的影响力,在春节期间组织回乡的各路乡贤恳谈捐资,在他的发动下,大家纷纷慷慨助力,一个春节筹集了230多万资金。
用不了多久,一条标准规划的10米宽的乡村公路即将呈现在南坑的山谷之间。
破除陈规,缔结友好
“乡里乡亲,哪有化不开的世仇”
在南安,南坑村属于典型的聚合型村落,900多户人口散落在四个自然村中,村里有吕、陈、林、刘四个主要姓氏。200多年前,村里的两个角落(自然村)因为耕种争水火拼,至此两姓老死不相往来,不再通婚。
吕联章上任后,想方设法为各个村落建设老人活动中心,春节期间以开办“村晚”等方式开展村落联谊。通过文化广场、家风家训教育示范等宣传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各种互动中,动员村落族长移风易俗,摒弃旧思想。2022年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在镇、村,及老人会、乡贤共同努力下,村里组织南坑、蔡坑、加冬井、格仔四个自然村的宗亲代表相聚在南岳南川宫,举办一场简朴的“破除陈规,缔结友好”仪式,四个自然村之间存在200多年互不通婚的历史宣告终结。
“乡里乡亲,哪有化不开的世仇。”吕联章说,只有乡亲们聚合成一团火,乡村振兴才有力量。
受访者供图
发展产业,振兴家乡
“有产业,乡村振兴才有扎实的落脚点”
基础设施到位了,南坑村需要规划什么样的产业才能让村民可持续地富起来,成了吕联章最重要的心头事。经过一年多的规划,吕联章心中已经了有了蓝图——文旅+绿色产业。
南坑村里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宋代南坑古窑址,是申遗期间与德化窑、磁灶窑同步发掘的瓷器文化重要遗存点。虽然文旅部门投入巨资加以保护,但周边开发也同时受到了限制。吕联章思考着如何将这个劣势变为优势。最近,村里规划的古窑址公园也正在申请,村里将围绕古窑址做好文旅这篇文章。
而围绕着古窑址公园展开的绿色产业,也正在有序布局中,年产155千瓦的光伏项目已经部署落地。村里还着手将村民手中闲散的土地进行流转,准备进行规模化的果蔬种植。“有产业,乡村振兴才有扎实的落脚点。”吕联章信心满满地描述着。
谈起村里的整体规划,聊起未来,南坑村的村民显得有些小激动,他们说,再过几年,欢迎你们再来看看。(许泽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