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户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乡村振兴
【做好“土特产”文章系列】南安乐峰镇炉山村:引种马蹄笋“踏”出“致富路”
更新时间:2024-07-22 11:19:22 来源:中国网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指出:“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为探寻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新动向,中国网海峡频道启动做好“土特产”文章主题系列报道,面向全省各设区市、乡镇、乡村及金融机构、国有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主体,梳理他们如何通过立足“土”、体现“特”、形成“产”,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做好“土特产”文章的举措方法,感受“土特产”大文章蕴含的乡村产业振兴美好图景。

“青尖褐衣白玉身,出泥便似马蹄落。”这说的就是笋形似马蹄的“竹中珍品”马蹄笋。在炉山村,这小小马蹄笋就是村民致富的“好帮手”。

炉山村位于福建省泉州南安市乐峰镇区东北角,拥有21个自然村共6972人,聚落散布罗溪沿岸丘陵河谷地,呈条状分布,有耕地面积1100亩,山地面积8380亩。近年来,炉山村立足本地实际,以“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致力打造马蹄笋产业,带动百姓致富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2014年,炉山村村民潘沿河在与宁德古田人黄培峰的一次偶然交流中,得知黄培峰退休后想要寻觅一方土地,种植家乡特产马蹄笋。那边的马蹄笋肉质脆嫩、鲜甜爽口,深受市场欢迎,在当地早已形成产、销、深加工的产业链。

经过了解,潘沿河隐约感到,炉山村应该也是马蹄笋生长的绝佳之地。于是,潘沿河带黄培峰到炉山村实地考察后,黄培峰发现,炉山村的自然条件恰好符合马蹄笋生长的所有条件:海拔低于400米、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疏松、年降雨量达 1400~2000 mm,且具备完善的排灌系统,腐殖质含量也相当高。

image.png

黄培峰 合作社供图

在乐峰镇政府的支持下,2015年,潘沿河和黄培峰共同成立了泉州南安马太马蹄笋生态种植专业合作社,成功流转山地133亩,将从宁德引种的马蹄笋种苗,在炉山村推广种植。

经过一年成荫、两年成林、三年的精心培育,黄培峰和他团队的马蹄笋迎来了丰收时刻。

“马蹄笋浑身都是宝!”黄培峰介绍,马蹄笋不仅具有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其竹子、竹苗、竹炭、竹沥等都可形成综合收益。马蹄笋含有活性粗纤维、铁钙猛锌等矿物质、维生素、蛋白质、十七种氨基酸、可溶糖、竹琨和竹沥等九种营养物质能够满足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需求,是一款老少皆宜的“绿色食品”。

image.png

马蹄笋 合作社供图

由于独特的价值,马蹄笋一经投入市场,很快就供不应求了。为了推动马蹄笋的量产以满足市场需求,合作社采取了积极行动,发布了一封名为“给农民兄弟的一封公开信”的倡议,寻找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黄培峰不仅提供全程的技术指导,确保村民们能够掌握种植马蹄笋的关键技能,还向村民分享他的经验。在合作社的引领下,炉山村已经发展成为了一个集规模化种植、产业化运营、科技化管理和品牌化推广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村。

image.png

黄培峰助村民种植马蹄笋 合作社供图

随着马蹄笋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炉山村的经济效益显著提升。每亩鲜笋的产量可达3000至5000斤,平均收购价保持在2.5元/斤左右,亩产值轻松突破7000元大关。不仅如此,马蹄笋产业还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许多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月收入稳定在四五千元左右,有效解决了农村闲散劳动力的就业难题。

村村有特色,个个见发展。经过十年培育,外来的马蹄笋逐渐成为了炉山村的“土特产”。2022 年,炉山村荣获泉州市“一村一品”专业村称号;2023 年更是荣获福建省“一村一品”专业村殊荣。

“我的目标是以南安为中心,辐射到泉州地区,乃至整个闽南地区。”黄培峰说道。目前,洛江、泉港、惠安、南安、安溪等多个县(市区)成立了10多个马蹄笋种植合作社,总种植面积超过2000多亩。同时,漳州平和、漳浦等地也成功引进了马蹄笋种植。这些合作社不仅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还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村民们走向“致富路”。(林婷 林锦旺 许泽龙 袁丽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