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户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乡村振兴
【做好“土特产”文章系列】漳州古雷开发区霞美镇:蹚出“渔农并举”产业富民路
更新时间:2023-02-27 15:30:44 来源:中国网海峡频道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指出:“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为探寻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新动向,中国网海峡频道启动做好“土特产”文章主题系列报道,面向全省各设区市、乡镇、乡村及金融机构、国有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主体,梳理他们如何通过立足“土”、体现“特”、形成“产”,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做好“土特产”文章的举措方法,感受“土特产”大文章蕴含的乡村产业振兴美好图景。

农历元月刚过,春寒料峭,沿着漳州古雷开发区霞美镇董门村海岸驱车,堤岸东侧是大海,碧波荡漾,群鸥翔集,西侧是由方形塘池组成的海产养殖基地,成片毗邻,绵延10多公里海岸线。

走进蔡春庆的海参养殖场,塘池清澈见底。瞅准方位,蔡春庆用长柄网兜从塘池里迅速捞起两只海参,托起一只放在摊开的手掌上,那只海参足有巴掌大。

1.png

2.png

董门村养殖的“巴掌大”海参 林锦旺摄

“农历十二月至次年二月半,这段时间是海参产销‘旺季’,今年海参个大肉肥,最大能达到两个一斤,新鲜海参一斤零售价能卖到100元,去年的投入到现在已成倍赚回”,蔡春庆笑呵呵地说。

蔡春庆是董门村的养殖大户,他告诉记者,去年海产养殖投入100多万,单单海参一项就能盈利100万以上,还不算与海参同池混养的褐篮子鱼、海蚌贝类、九节虾等海产净利。

董门村位于古雷开发区霞美镇东南,全村共522户2300多人口,据该村党支部书记蔡加林介绍,董门村村民有一半以上从事海参养殖,余下还有接近一半人口收入来源与海产养殖产业链息息相关。

蔡加林告诉记者,董门村海域有独特的沙池环境,加上正月前后气温在10多度,很适合像海参这类高价值的海产品生长。因此,董门村因地制宜开发海参养殖基地,通过“公司+农户”帮扶模式,引导村民走出了一条致富路,“依靠海产养殖,村民人均收入2万多元。像蔡春庆这样的养殖大户不下20户”。

“农历二月半气温升高后,海参难以成活,养殖户还可以从山东、辽宁买来成品进行海参干加工,主打‘霞美海参’品牌,‘捂热’销售‘淡季’”,蔡加林说。

董门村的海参养殖是霞美镇深挖镇村资源、培育富民产业的缩影。近年来,霞美镇立足本镇自身资源禀赋,秉承“用好一方水土”理念,聚力发展海产养殖、果蔬等特色产业,将自然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产品优势,切实走出了一条“渔农并举”的产业富民路。

其中,渔业以牡蛎、鲍鱼、白虾、花蛤、海参养殖为主,农业以枇杷、杨梅、苹果枣、花椰菜、芥菜等为主。目前全镇现有水产育苗场62家,总育苗面积约500亩,年均产值可达2.5亿元。

除了董门村的海参养殖,霞美镇北江村的牡蛎育苗产业也是惹人注目。北江村东邻浮头湾海域,近年来深耕牡蛎、鲍鱼、扇贝等贝类养殖,目前已形成以鲍鱼为主,牡蛎、扇贝为辅的养殖产业。

北江村党支部书记林燕舞介绍,北江村常住人口5276人,去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万元以上,90%以上村民收入来源以水产养殖和育苗培育为主导。

3.png

4.png

附着在牡蛎壳上做星星点点状的便是牡蛎幼苗 詹照宇摄

林凤宝是北江村牡蛎育苗大户之一,近年来,福建有关机构将牡蛎“二倍体”和“四倍体”进行杂交培育出“三倍体”新品种,有个头更大、味道更好等优点。依托科研成果,林凤宝专攻“三倍体”育苗,光去年一年便卖出了6亿片(三倍体幼苗附着在海蛎壳、扇贝壳生长,每个壳称为“一片”),按一片2.5毛计算,6亿片产值达1个多亿。

“单单‘三倍体’育苗这一块,去年我们育苗场净利润就达到了3000多万元,今年还要加大投入”,林凤宝信心满满地说。

盘活资源要素,将乡村振兴与发展特色产业有机结合,霞美不仅做足了“海洋文章”,还充分发挥镇域腹地丘陵众多的地理优势开发“特色农业”。

5.png

6.png

黄埔枇杷和苹果枣 詹照宇摄

黄埔村便是其中的典型村。该村位于霞美镇西部,近年来利用“枇杷枝头挂,白鹭绕湖飞”的资源禀赋,探索“农业+旅游+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模式,重点打造以黄埔枇杷品牌、山水田园景观及农产品加工体系为核心的“一站式田园综合体”,先后获得“福建省乡村振兴实绩突出村”等荣誉称号。

霞美镇宣委戴玉琬介绍,依托陆域面积72.17平方公里、13.2公里海岸线的资源优势,今后,霞美镇将立足现有的渔农产业基础,构筑产品供应、深加工、物流和营销一体化的紧密型产业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做精做优做强特色产业,持续擦亮“霞美牡蛎”、“董门海参”、“黄埔枇杷”、“黄埔苹果枣”等“土特产”名片。(林锦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