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户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乡村振兴
【做好“土特产”文章系列】安溪茶人运用“自然农法”培育“生态好茶”
更新时间:2023-02-26 12:51:54 来源:中国网海峡频道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指出:“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为探寻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新动向,中国网海峡频道启动做好“土特产”文章主题系列报道,面向全省各设区市、乡镇、乡村及金融机构、国有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主体,梳理他们如何通过立足“土”、体现“特”、形成“产”,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做好“土特产”文章的举措方法,感受“土特产”大文章蕴含的乡村产业振兴美好图景。

初春,茶园吐新,草木蔓发。徜徉在泉州市安溪县感德镇福德村海拔600多米的“自然农法”茶园绿道,只见茶树沿着山坡梯田状种植,茶树下青草正在抽出牙蕾,犹如层层叠叠的浓绿下铺展开的草青色地毯。

“月初刚撒的草籽,待到四五月份,杂草能长到与茶树齐平”,茶园主人张基远告诉记者,看上去并不起眼的杂草,却蕴含着“自然农法”茶园培育的“奥妙”。

图片1.jpg

位于感德镇福德村的“自然农法”茶园 林锦旺摄

所谓的“自然农法”,又叫自然农耕,上世纪30年代由日本著名农学家福冈正信提出,主张无耕作、无肥料、无除草剂、无农药的“四无”农业生产方式,充分尊重并借助“自然之力”推动生态系统的“自动运行”。

“在茶树下种草就是自然农法前期通过改良土壤实现免施肥无农药的举措,种植草类特别是豆科植物,通过以草养地达到涵养水土的目的。在杂草过高时,割倒就地覆盖以增加土壤肥力,使土壤发挥供养茶树的能力,实现免施肥无农药。”作为“自然农法”的推广者和践行者,高级制茶工程师、高级农艺师、首批中国制茶能手、福建省科技特派员、安溪铁观音非遗传承人上官宏耿认为,“自然农法”正与国家倡导奉行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种养不谋而合。

图片2.jpg

上官宏耿指导张基远茶树要留高 受访者供图

2003年,上官宏耿读到福冈正信代表作《一根稻草的革命》,书中提到的以“自然之道,无主观的省力之道”的“自然农法”使从小种茶制茶的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006年上官宏耿陆续到台湾、日本参观学习“自然农法”农业经验,两年后他便在安溪自家茶园尝试运用“自然农法”成片管理。

“试验茶园”位于安溪十二名山之一安溪县长卿镇福春村海拔近1503米的同发山半山腰上,经过三年试验,茶树就渐渐适应了自然农法,成效不错,茶产量已经恢复到采用惯行农法时的七八成,依托茶园,上官宏耿成立了安溪县凡朴生态家庭农场,并通过“自然农法+农场+茶农+基地”管理模式,将“自然农法”推广到更多茶园,目前已推广茶园2000多亩,张基远在福德村的茶园便是其中之一。

图片3.jpg

上官宏耿在“自然农法”试验茶园采茶 受访者供图

“自然农法的本质其实就是老一辈怎么种茶我们就怎么种茶,那个时候就没有化肥农药可用,虫子吃剩下的茶叶就是我们的,不求产量只求质量。”上官宏耿告诉记者,由于拥有了“生态”“天然”等属性,契合了时下对原生态农产品的市场需求,每年茶季凡朴农场下的茶叶都供不应求。

“尽管茶园并不高产,而且一年就采春季一季,但是单价可观,光是毛茶每斤至少能销售到1000元以上,而且多为北上广深的客户”,张基远说道。

图片4.jpg

上官宏耿指导茶农指导人工除草管理 受访者供图

上官宏耿认为,要不断擦亮“安溪铁观音”这一块“世界双料遗产”的“烫金名片”,“生态茶园”的支撑显得越发关键。“自然农法”培育的“生态好茶”,其中的“好”,除了茶叶品质好,效益好,更重要的还是在培育好茶的同时还“茶园”一片“净土”,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实现了生态与效益两者“共赢”。(林锦旺 许泽龙 曾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