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户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福建两会进行时
【代表委员说】陈加成:打造福建省名特优水产种业产业平台
更新时间:2023-01-13 21:28:16 来源:中国网海峡频道

【编者按】建言察实情,履职在路上。2023年福建“两会”于1月10日起在福州召开。一直以来,福建省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围绕全省政治、经济、民生等方面履职尽责、建言献策,书写了一份份令人民满意的履职答卷。今年福建“两会”,中国网海峡频道特开设《代表委员说》栏目,记录他们的履职故事、倾听他们的履职心声、展现他们的履职风采,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贡献智慧和力量。

中国网福建讯  水产种业是现代渔业的“芯片”,是维护水产养殖业健康稳定发展的战略性核心产业。福建是我国重要的水产养殖大省,参加福建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的省人大代表、天马科技集团副董事长兼执行总裁陈加成结合自身的工作经历,立足于特种水产业,带来了一份《关于打造福建省名特优水产种业产业平台的建议》。

image.png

福建省人大代表、天马科技集团副董事长兼执行总裁陈加成 陈玉明 摄

“水产种业是一项为水产养殖业提供优良‘种子’的基础性产业,但当前,福建省水产企业受限于产业结构、规模和集中度,能够独立开展名特优水产良种培育的单位不多。”陈加成认为,要吹响水产种业振兴的号角,还面临着以下四大挑战:

 一是种业项目对生态环境及水质要求非常高,福建省地势形态决定了适合投建种业项目的建设用地资源稀缺,多地政府会因种业项目税费缴纳额较低,而降低支持项目落地意愿。

二是名特优水产种业的配套基础设施和装备不完善,良种培育自主创新和技术研发能力较弱。

三是名特优水产良种研发需要不断地试验和验证,至少需要5~6年,有的甚至需要几十年、经几代人的努力才能看到成效,而企业须考虑项目短期的投入和产出,难以自主开展名特优水产良种培育工作。

四是名特优水产良种研发仅依靠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项目支持,很难持续投入经营,必须依靠企业自身盈利作为长期研发投入资金,而大部分中小规模企业很难进行种业的长期研发,只有上市企业、水产龙头企业具备长期深耕种业的能力。

“市场上名特优水产养殖经营主体对品质优、抗病强和适合不同养殖模式的新品种需求量大且迫切。”陈加成表示,福建省名特优水产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从源头上解决名特优水产良种短缺问题,实现种业“育繁推一体化”产业化运作。为此,他从种业基地建设、种苗育繁、种苗推广三大方面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一是在种业基地建设方面:给予种业项目建设用地专项政策支持。建议相关政府部门针对水产种业出台专项用地支持等政策,鼓励龙头企业充分利用福建省各地市山地丘陵地貌优势,采用多点分散式的种业产业布局,利用山地丘陵生态屏障,构建生物安全体系,有效保护种子资源安全。

二是在种苗“育”“繁”方面: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种苗繁育基地平台,培育出优质、高抗的名特优水产新品种(系)。引导水产龙头企业构建现代化种苗繁育体系,高标准建设现代化种苗繁育基地,提升数字化、设施化、自动化运用水平。通过为市场提供优质鱼苗,提升水产养殖效益,实现水产养殖从追求数量、产量的传统管理模式转向追求品质、低碳节能、绿色生态的数智化现代集成式养殖模式,为福建省名特优水产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是在种苗“推广”方面:协同各资源相关方,打造利益共同体。推广“渔光一体”“种养一体”“鱼菜共生”等生态养殖模式,由政府引导,水产龙头企业主导为养殖经营主体提供优质的青年鱼苗、养殖投入品(引导全程投喂配合饲料及使用动物保健品,严控抗生素使用)和养殖技术服务,并通过打造的福建省名特优水产种业产业平台构建智慧渔业大数据平台。鼓励水产龙头企业建立标准化名特优成鱼养殖示范基地,协同产业资源相关方,打造集供应链金融、水产养殖保险、活鱼回收流通、食品加工和品牌运营管理的产业链一体化经营模式,构建“订单养殖+订单销售+订单加工”的产业生态链,引领福建省名特优水产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张晓玲  陈玉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