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以来,泉州市惠安县辋川镇党委坚持党建引领,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任务,围绕“组织建设、产业谋划、资源整合”多方发力,因村制宜选准发展路径,不断增强村集体经济“内生动能”,让村集体经济发展跑出“加速度”,有效推动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
泉州市惠安县辋川镇航拍图 曾志宏供图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是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带动群众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随着乡村振兴政策的实施与发展,辋川镇辖区集体经济趋向好转,但还是面临着思路不清、合力不强、方式不佳、动力不足等问题。为进一步增强发展村集体经济的积极性、主动性,推动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辋川镇根据各村资源优势和现有基础设施,引导鼓励各村结合实际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实现村财增收、村民致富。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关键在党建引领。辋川镇充分发挥镇党委和村党组织领导作用,聚焦镇域资源挖掘,用好政策支持、产业资源、帮扶力量,摸清底子,多措并举,深入推进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体制机制创新、组织设置创新、方式方法创新,以“一村一策”为突破口,指导各村从实际出发,依托各自优势,拓宽路径,发挥资源、区位优势,通过盘活整合闲散资源,统筹规划产业项目。
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吹响集体经济“发展号角”
一是组织保障,壮大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牢固树立“党建强村、党建富民”理念,突出党组织书记这个“关键少数”,推动形成“领头雁”效应。定期召开党委会议谋划推动,定期指导研究解决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谋划制定村集体经济发展“一村一策”。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村干部,推行乡村“导师帮带制”,明确相对经验不足的镇村干部作为帮带对象,形成以强带弱、优势互补、共同提升的局面,进一步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强化人才储备。
二是强化监督,护航村集体经济稳步发展。加大“三资”监管力度,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推动完成 25个行政村产权制度改革及农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换届。指导跟进“薄弱村”整顿转化工作,逐步健全公共财政支持和村级集体经济收益自我补充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2023年全镇村财收入明显提升,辋川村继续保持百万村财行列,峰崎村实现了百万村财的突破,其他的有6个村达到50万元以上,20万至50万元的村17个。
三是以考促动,强化考核“催化作用”。坚持“抓镇带村”,按照镇和村两条线开展考评,引导机关干部处处走在前、做在先,督促带领所挂村干部开展工作,形成“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的良好氛围。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将村集体经济增长与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干部、村“两委”班子评先评优及项目资金安排等双向挂钩,树立“大干大支持、多干多支持、不干不支持”的鲜明导向,充分激发镇村干部争先创优意识和谋划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积极性。
以人才护航为抓手,搭好集体经济“发展舞台”
一是就地培养高素质农业人才。建立健全职业农民培育制度, 造就一批扎根农村的“土专家”“田秀才”和农业职业经理人。通过开展“田间送党课”活动、开设高素质农业技术培训班等形式,邀请党员干部、“土专家”和致富带头人当讲师,分批次组织周边村的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到田间地头开展富民产业专题培训;通过“请进来教”与“派出去学”相结合,做好做强技术人才的培养学习工作,不断提升农村人才的竞争力,为实现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二是打造运用科技特派员服务平台。在中田现代农业基地建设全县首个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建立科技特派员服务站,为涉农科技特派员和农业企业打造集业务学习交流、技术对接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平台,实现科技特派员管理服务延伸。依托科特派服务平台,针对一些经济薄弱村、无产业企业村,探索以产业规划、驻村扶贫干部等形式发展科技特派员,率先实现科技特派员行政村全覆盖。现有省、市、县三级科技特派员 37 名,市级科技特派员团队 1 个。
三是吸引高素质人才返乡就业。开展“鸿鹄归来”系列活动,深入实施“涌泉”行动,动员大学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引导和支持企业家、规划师、律师、文化旅游人才等乡贤以及异地商会等组织,通过投资兴业、包村包项目、法律服务等方式服务乡村振兴事业,让各类人才、资本等要素在农村广阔天地发挥作用、大展身手,积极主动参与乡村发展。
返乡大学生交流活动 曾志宏供图
以产业兴旺为重点,绘就集体经济“五彩蓝图”
一是整合资源资产。摸清各村资源底数,整合资源资产,依托山林地资源优势,挖掘资源潜力,对村集体所有的山地、林地、池塘等自然资源进行有偿转让、承包、租赁等市场化运作,采取统一经营、专业承包,集体经营等切实增加村级集体和农民收入。例如,指导大潘村收回村集体养殖水域,通过公开招投标的方式对外承租,为大潘村带来每年增收21万多元的村财收入,2022年大潘村村财收入总额为34.8万元,2023年已增至 61.6万元;指导许厝村在盐碱地上实施锦阳溪引调水工程,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海堤除险加固及土壤改良,引进300 多亩适合种植的“海水稻”品种,亩产800余斤喜获丰收。
二是盘活闲置资源。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把闲置土地、仓库、厂房等资产与村集体经济发展充分融合起来,大力改革创新,通过租赁等形式,最大限度地将闲置资源变成村集体经济发展效益,变“废水”为“活水”。例如,指导辋川村拆除沿路危旧建筑群,改造为智能一体化停车场,在停车场外围建设店面、打造“美食一条街”出租给村民,实现村集体与村民共增收,村集体收入每年增加 19.6 万元;指导峰崎村改造仕尾鱼塘100亩,在水域空间养殖鱼、虾等海鲜类,在水域空间以上引入光伏项目,预计每年增加20万元村集体收入。
三是创新发展渠道。以“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因地制宜、 科学谋划发展特色产业,积极探索乡村休闲旅游经验和“文旅+ 农业”的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多元融合,拓宽集体经济“致富渠道”。例如,指导省级传统村落更新村依托历史底蕴、生态景观、文化资源等要素,倾力打造“侯卿故里”文化IP;指导辋川村依托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建设为契机,通过古建筑修缮,打造辋川古街、辋川古码头、辋川村游客服务中心等“打卡点”;指导许厝村在“海水稻”种植区域周边设计锦溪垂钓休闲场所和农作物观赏区。
“海水稻”丰收 曾志宏供图
从辋川镇实际情况看,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尚有很大空间。只要找准党建引领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方法和路径,充分认清资源优势、挖掘盘活闲置资源、创新拓宽发展渠道,就能更有效的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实现以组织振兴推动乡村振兴。
一是进一步优化组织设置,依托区域资源优势,深化田园党建联盟制度,完善多方联动机制,对示范型党支部实行标杆化培育、对达标型党支部进行巩固提高、对软弱涣散型党支部实行整顿转化,夯实坚强有力的基层战斗堡垒。
二是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积极培养、吸纳高素质人才,搭建服务交流平台,激励致富带头人、致富能手等积极投身特色产业项目建设,为群众致富打好样子、趟好路子、做好服务,护航村集体经济稳步发展。
三是进一步加强党建引领乡村振兴,重点实施一批乡村振兴示范带项目,以“乡村振兴+文旅”思路打造网红打卡点、精品路线等,致力探索具有辋川特色的乡村振兴新路径。(曾志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