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岩韵”是武夷岩茶的独特魅力,古往今来让无数人趋之若鹜。岩韵是什么?岩韵源自哪些方面?在“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已经成为新时代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方向的背景下,岩韵之于武夷岩茶发展有哪些意义呢?带着这些疑问,年终岁首,中国网海峡频道携手武夷山市武夷街道开展“何以天心 探寻岩韵”主题新春走基层采风活动,走进岩韵源头武夷街道天心村,探寻岩韵背后的茶产业传承发展之路。
从南朝著名文学家江淹的“丹山碧水,珍木灵芽”,到清乾隆皇帝的“气味清和兼骨鲠”,无数诗文反复咏叹着同一件事:武夷山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条件孕育独冠天下的“奇茗”武夷岩茶。
“奇山育奇茗”的独特性,天心村民自古以来从未间断种制茶叶并在一代又一代茶学家的倾力研究下,终于凝练成两个字:岩韵,“臻山川精英灵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锐则浓长,清则幽远,饮后有‘味轻醍醐,香薄兰芷‘之感……”这些感官描述所指向的“岩韵”,被公认为“唯武夷茶所仅有”,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武夷岩茶的“核心竞争力”。
武夷岩茶核心产区之九龙窠一隅 林锦旺 摄
武夷山市武夷街道天心村,拥有武夷山风景区三分之二以上的山地面积,是世界乌龙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山(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的发源村,是武夷山唯一的从未间断种制茶叶的古茶村,是“岩韵”的发源村。该村510户人家就有450户人家经营茶产业,家家户户种茶、做茶、卖茶,事茶之风古已有之。
那么,“岩韵”到底藏在哪里?立春时节,来到这个“天下岩茶第一村”寻找“岩韵”的源头,记者由衷感到,这场为期两天的探寻之旅,就是一场“香妙之旅”。
游客徜徉在“岩韵”摩崖石刻下 林锦旺 摄
记者发现,岩韵就深藏在武夷山腹地的坑涧之间,唤醒在天心茶人接力的心手相印里,升腾在产业富民的馥郁中,真香!
产业如何代序传承,让“武夷山唯一从未间断种制茶叶的古茶村”名副其实?,在天心村,记者听到最多的就是“心无旁骛,做好一杯岩茶”,而一杯岩韵显现的岩茶,便是天心茶人心目中“好茶”的标准。
“要突显岩韵,必须遵循传统,本真地还原岩茶所生长的‘自然禀赋’”,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吴宗燕表示,岩韵源自水土,是武夷山小气候才有的产物。岩茶具有极强的风土属性,是一种对微观自然环境高度敏感的产品。同一山区的岩茶,不同的山头、山体、山中、山下,甚至南北方位不同,风味都不尽相同。也正得益于此,岩茶才充满着不可复制的活力。因此一泡茶的岩韵成与否,岩茶的生长环境是品质基础。
武夷山坑涧里长满苔藓的茶树 林锦旺 摄
吴宗燕强调,要将岩韵从山场“移植”到茶汤里,就必须不折不扣地遵循前辈经过长时间探索的经验。所以,天心茶人将“恪守传统”奉若神明,从天心茶人在长期实践中创造的有利茶树培植及生态多样性保护的“武夷耕作法”,到武夷岩茶传统制作技艺,这些“传统因素”都是“做好岩韵”的品质基础,难怪在带领记者探访九龙窠时天心村新生茶人代表李景枝一路上不厌其烦重复:“天心村的今天得益于祖辈们艰苦耕耘的结果”。
那么,传统就是代表着一层不变吗?在不能扩大茶园规模、每年固定茶叶产量的情况下,如何不断提高收入?对此,李景枝给出的答案是“提质增效”,而“提质增效”有赖于工艺改进,“工艺改进”则是“坚守传统基础上的机械替代人工和科学制茶”。
天心村先辈茶农垒砌石碓,并在其上栽培茶树,最大程度地夯实岩茶“岩韵”的土壤基础,图为武夷名枞“不见天” 林锦旺 摄
他解释道,以前做茶全流程都是依靠人工,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有限,借助机械的好处是可以将解放出来的人力专注于“做青”等关键环节,既提高生产效率,又提升茶叶品质,一举两得。关于“科学制茶”,指的利用各种信息设备,将以往“看天而作”的“盲目性”转变为“知天而作”的“自觉性”,他举例,制茶季时,每晚他们兄弟和父亲都要召开“采前会议”,根据天气情况对茶山不同位置的茶叶进行轻重缓急的采摘安排,这样的“精耕细作”有利于保持茶叶的最好状态。
李景枝在察看岩茶土壤 林锦旺 摄
正因为天心村人以恪守传统为使命,任何的工艺改进和科学管理都是为了更好地保持传统,他们执着地认为,只有老老实实的传承,才能为岩茶注入新的诠释;只要守护好碧水丹山,才能留得住岩茶的精与魂,也才能让岩茶在竞争激烈的茶市场中屹立不倒,不断焕发蓬勃的生机。
事实证明,岩茶已是天心村民发家致富的“金叶子”,来自天心村委会的数据显示:经过几十年努力,天心村村财从原来的“赤字”状态到如今的千万以上,村民人均收入超过15万元,培育出了武夷星、瑞泉、手尚工夫、北岩、石上一品等10多家龙头企业。
除了风光旖旎的三十六峰、七十二洞、九十九岩等自然条件外,天心村还有武夷精舍、天心永乐禅寺、莲花峰寺、止止庵、桃源道观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辗转于此,记者发现,岩韵还揉合在历代儒释道的笔墨叹咏中,从“客来活火煮新茶”的止止庵到“茶烟袅细香”的朱子茶灶,都是新时代天心茶人取之不尽的“茶文化富矿”,他们将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为注入茶产业提升附加值的不竭动能。茶文化赋能茶产业的“甘、活、清、香”,真香!
石上一品茶业便是通过挖掘文化赋能茶产业的典型代表之一。朱建福是朱子后裔,其先祖朱瓌与武夷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朱瓌任茶院府君,官制置茶院。朱建福祖父朱运仔更是做青高手,每年前往武夷山,习得一身精湛的制茶技艺,并将技艺代代相传。直到朱建福,他坚守父亲留下的茶山,辛勤耕耘,并开创自己的茶品牌——石上一品。随着岩茶事业步入正轨,朱建福对接班人女婿左俊的要求便是:弘扬文公家风,做强石上一品。
亮相福建文创市集的“朱子茶文化”主题文创系列产品 石上一品供图
左俊认为,只有注入文化养分才能让武夷岩茶获取更加持久的生命力,他秉承朱子理学思想“正心诚意”做好每一泡茶的理念,将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注入武夷岩茶,通过挖掘写在书本上、存在遗迹里、收藏在牌匾中的朱子文化思想,使其和岩茶相互融合、相互辉映,左俊开发出了“熹公”系列岩茶产品和绀宇蓝茶杯等周边文创产品,为在精神维度推广武夷岩茶寻找更多的可能性。
谈到擘画天心村的未来,天心村党支部书记林小荣表示,作为武夷山唯一的从未间断种制茶叶的古茶村,武夷山发展旅游业和申报世界双世遗产地以及国家公园的特别贡献村,未来天心村将发挥资源优势,探索运用数字化手段,深化茶文旅融合,持续擦亮天心岩茶“金字招牌”,其中,他特别提到了天心村岩茶“非遗茶庄园”的建设,该项目将借助位于水帘洞老村部的空间,运用数字手段深度挖掘天心村作为武夷岩茶发源地的历史价值、搭建非遗岩茶传统技艺应用场景、充分展示天心村核心山场岩、坑、涧、窠产业特点,以科技赋能方式展现从“茶山到茶杯”的全产业链成果。(林锦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