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通了、灯亮了、沟清了、管通了……
被占用作菜地、鸡栏的公共地块,设计成为了公共停车场,周边的空地上,体育设施一应俱全……
公园的空地上,恰如其分地打了“补丁”——儿童游乐设施的铺没,弥补了原先公园内缺少的乐趣。
近年,三明市清流县立足老百姓所思所盼,投入1000多万元,推动“微改造”工程,通过一点一滴的改变,精雕细琢做足“绣花工夫”,把点滴工程做成了民生所向的“大项目”。主题教育开展过程中,清流县相关部门与社区进行回访,群众满意率达95%以上。
来自背街小巷的点赞
10月9日,家住龙津镇水东路100号的彭丽英,正在家中为小孙女洗澡。就在两个月前,她制作了一面内容为:“微改造为民办实事,利民惠民环境美”锦旗,送到县文明办。
彭丽英家的房子,是2010年在老宅基地基础上翻建的。当时城区还没这么大,这一片都是老房子,翻建后,新房子也就处在众多新房子的中间,她家这片地,以及出门的小路,都变成了偏僻角落。
“家边上的小路,每天放学的学生很多从这里过,路小且杂草丛生,极不方便。”彭丽英说。
今年6月,县文明办启动的微改造,把彭丽英家边上的小路,以及周边一部分杂乱菜地,列为微改造项目点。一个月时间,小路清理干净,硬化水泥路,路边还温馨地安装了不锈钢栏杆。
“路修好后,现在往这条小路走的学生更多了。”彭丽英说。因为周边菜地修成了停车场,原先把车停在公路边的车主,纷纷把车停在规划好的停车场内,小路的使用频率更高了。
“能够关注到背街小巷的犄角旮旯,我为政府点赞。经过微改造,确实是环境美了,老百姓的生活也方便了!”彭丽英说。
“老百姓满意,就干!”
“微改造”项目启动伊始,也存在一些杂音。
“钱不投在沿街大道门面上,反倒投到‘犄角旯旮’里,不值得!”“受益的只是少数人,多数人体会不到!”……
啰嗦怪话有,埋怨不公的也有。正是基于这样的门面思维、大众思维,背街小巷居民群众的居住环境,一直以来没有太大的改观。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清流县通过“近邻恳谈会”“邻好志愿服务”“爱心敲敲门”等方式,多渠道与居民互动,对“微改造”项目的持续投入是否还要继续坚持,做了深入的回访。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群众对于“微改造”后的环境十分满意。
老百姓的满意,就是干事的底气!
“不要管钱投到哪里去?只要老百姓满意,我们就往哪里投!”话斩钉截铁,事情干净利落。第三期“微改造”项目马上安排,马上启动,持续坚持的目标,就是彻底消灭背街小巷的脏乱差,还群众一个清朗干净的居住生活环境。
在关注环境整治的同时,清流县政府部门还兼顾到了群众性体育、休闲等微改造项目需求,在规划设计过程中,适当地对原有的公园基础设施打了一些“补丁”,比如在九龙公园、50米大道等地,增设了儿童游乐设施,让广大市民切身感受到了微改造的覆盖面和实用功能。
“人居环境堵点在哪里,‘微改造’就指到哪里!”
城区微改造工程,受到群众一致好评,乡村普遍性存在的人居环境问题怎么办?
借鉴城区微改造项目的成功经验,清流县相关部门整合环境整治、乡村振兴、衔接专项资金等多方资金,对乡村进行持续性分阶段的微改造大提升工程。
龙津镇供坊村位于城郊,村内新旧房屋交错,弱电杆线缠绕如蜘蛛织网,老宅基地断壁残垣随处可见。村民随意圈地种菜,环境脏乱差现象严重。
今年来,村里整合资金,对村内的杆线、立面、管道、道路进行微改造。“改造初期,村民的工作最难做。”村支书叶桂萍说。因为常年无意识的侵占,村里的一段残墙,一片菜地,都被打上私有的标签,要说服村民放弃,困难重重。“最终还是做通了工作,微改造得以顺利进行下去。”环境整治后,路好走了,灯更亮了,墙更白了,常年缠绕在头顶上的弱电蛛网下地了,村民们由衷的满意。“现在大家见到村里的干部,都是一个劲的称赞!”叶桂萍说。
与供坊村叶书记有同感的,还有里田乡里田村的李荣女。在距她家50米的地方,是村子的中心,这里同时也是老年人白天聚集聊天的地方。“以前这里是一片烂泥地,晴天飞尘,雨天陷车。”69岁的李荣女说,今年初,乡里启动微改造,进村入户征求大家的意见,把这片地作为微改造的项目点。“一个月就改造好了,沥青硬化后的这片地,干净清爽,再也不会出现原来脏乱现象了。”李荣女说。(杨颖 邓文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