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户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古雷行】霞美北江村:渔村“土专家”的“技术共富路”
更新时间:2021-12-10 14:09:50 来源:中国网海峡频道

中国网福建讯  光从地图上看,北江村绝对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海边小渔村:它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古雷开发区,面临旧镇港浮头湾,属霞美镇的一个行政村,人口不到6000人。而正是这样一个毫不起眼的村落,靠海而生,向海而兴,走出了一条带着浓厚海洋气息的乡村振兴路。日前,中国网海峡频道“乡村振兴古雷行”采访组一行来到北江村,探寻小渔村依靠创新养殖育苗技术走向共同致富道路的“振兴故事”。

从水产养殖大户到“育苗专家”

“说起江北村的林胆寿,省内搞育苗的几乎没有不知道的,好几家高校水产专业的专家教授都来向他‘取经’过” 在前往霞美镇北江村闽桂水产养殖示范场的途中,漳州古雷开发区农林水局副局长林周兴就迫不及待向我们介绍起了他眼中的这位“土专家”。

 “这些是花蛤、这些是美国红!”刚一见到记者,才从实验室出来、还来不及换身“行头”的林胆寿就带着一行人一边参观养殖场,一边如数家珍地介绍他的“科研”成果,其专业程度马上印证了早前林周兴所言不虚。

“目前,闽桂水产养殖示范场,总占地面积25.72亩,共有育苗池、饵料池共182口,主要培育血蛤、花蛤、三倍体牡蛎、太平洋牡蛎、美国红、蛏苗、越南白、文蛤等,是目前霞美镇规模最大、发展较为成熟的海洋经济种业基地,在负责人林胆寿的积极探索下,掌握了育苗的核心技术,研究并成功培育出三倍体海蛎苗、花蛤苗、美国红等多种海产幼苗。”据介绍,在霞美镇的60多家育苗场里,他的体量是最大的,年产值可以达到1000多万元。

1.jpg

许多客户慕名而来学习闽桂花蛤苗的育苗经验 詹照宇摄

“虽然有一定经济效益,但这份活可不轻松,育苗不光是个技术活,还是个苦差事。”林胆寿说,自己一直都喜欢各类贝类新品种的育种技术,也深知,这其中要下多少苦功: 比如育苗对于水质的要求很高,容易受天气、温度等因素制约,从而影响花蛤苗的成活率、产量,这些都需要加以注意,并通过各种技术手段适时进行调控。再比如,花蛤苗体型较小,成型的花蛤要通过筛网进行筛选,现场多名工人分工合作,使用筛网在水中筛选花蛤苗,把太小或者太大的分类出来。与此同时,闽桂水产养殖场还自主培育出单体藻类,种类多达七种,供育苗池三倍体海蛎幼苗、花蛤幼苗等海产幼苗食用。藻类培育过程极其繁杂,需要经过七道程序,整个培育的过程将历经二十天左右。无论是海产幼苗的创新还是单体藻类的培育,新的养殖品种和技术,按照适量标准养殖,将为北江乃至整个霞美镇养殖户带来更好的收成。

2.jpg

育苗基地里的饵料池 詹照宇摄

育种没有“捷径”  乐于分享技术经验

这些年林胆寿企业的发展 ,其实恰恰是北江寻求产业转型的一个成功案例!” 村里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北江村历史上以传统农业为生,由于土地多沙,缺水,只能种植地瓜,花生,近二十年来大力开始发展海产养殖,所养殖海产品有鲍鱼、泥猛鱼、子母鱼、牡蛎、花蛤、扇贝、等,商品蔬菜,牛蒡草,洋葱,牛心菜等,浅海捕捞也是传统的谋生方式,如讨小海,放桁仔,海带,吊养牡蛎等,特别是鲍鱼,年产量可达2000吨,已成为福建南部海岸最大的鲍鱼浅海浮筏式网箱吊挂养殖基地。

表面看似繁华的背后,其实暗藏隐忧:近年来,传统海洋养殖产业已经进入瓶颈期,海洋经济种业正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水产育苗技术的创新势在必行。而这时,仅有小学文化的林胆寿就成了吃螃蟹的第一人,说起转型之路,林胆寿觉得有一定偶然性,从事海产品养殖销售多年的他,有一次到宁德采购时,发现有人专门从事育苗技术,忽然冒出了一个想法:现在海产品销售竞争那么大,如果从事育苗,也许能打开一条致富新路。 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开始找师傅、学技术,因为勤奋、用心,再加上多年的养殖经验,他的育苗事业很快就做得风生水起。值得一提的是,在林胆寿的带动下,村里也办起了多家育苗场,育种事业成了北江村的又一条致富“新路径”。

3.jpg

林胆寿的育苗实验室 詹照宇摄

企业有了一定规模之后,周边甚至外省市的许多同行都来寻经问宝,甚至甚至许多高校水产专业的教授、专家遇到一些育种方面的难题也会来找他探讨解决之道。对此,林胆寿不吝传授经验,但他也总是告诉登门的拜访者,育种没有捷径,需要沉下心,花苦工,了解各种贝类的习性等,同时也要根据各地的水质、气候条件等调整育种策略,不能照搬他的经验。

采访时,记者一行偶遇了来自宁德的采购商张先生,他已经是林胆寿多年的合作伙伴,“他的苗很抢手,都要提前预定!” 现在他不仅找林胆寿买苗,还让他提供技术支撑,同时,也向林胆寿学习育种技术。如今,张先生的贝类养殖事业也越做越大。而这,正是林胆寿最大的“成就感”。

采访手记

乡村振兴需要更多“土专家”

一个小学文化的渔民,竟然成了许多高校专家学者都要登门求教的“老师”。在这背后,其实凸显的恰恰是乡村振兴进程中,对拥有“核心技术”人才的渴求。

 人才是振兴乡村的深厚资源和不竭动力,有了专业化、技术化的优秀农业人才队伍,并且能够扎根农村,就能够成为农村地区日益壮大的知识储备库和能量发源站。

林胆寿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其丰富的水产养殖、育种经验,无疑成为其致富路上的“敲门砖”,而其市场经验、技术攻关能力对同行尤其是刚跨入这一行业村民来说,更是一笔宝贵财富。对于这类“特殊人才”,是否能够给予相应的政策倾斜,建立起一套机制,比如,让他们成为农业生产一线的“乡村讲师”, 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更好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从而以“人才振兴”带动共同富裕,也许将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林颖杰 林锦旺 许泽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