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户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旅
福州鼓楼区启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速写
更新时间:2024-04-16 16:25:58 来源:福州日报

4月14日上午,数百名历史文化爱好者和市民游客在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见证了一件要事——福州鼓楼在全市率先启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

时隔10多年再次开启的文物普查行动,查什么、怎么查?这些不仅和文物工作者有关,也和我们息息相关。

重启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的载体,更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保护与传承,首先要摸清家底。

鼓楼是闽都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至今已有2226年历史,全区保存有各级不可移动文物343个点,其中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6处。

从华林寺到开元寺,从三山两塔到三坊七巷,辖区鼓屏路、八一七北路始终是福州的中轴线,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信息。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距今已16年,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状况发生了较大变化,大家对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理念也不断提升。”鼓楼区文体旅局局长朱嘉希表示,重启普查,可以全面掌握辖区各级各类不可移动文物信息数据,明确不可移动文物资源分布、价值特征和保存情况,为精细化、科学化制定文物保护利用政策制度提供依据和支撑。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分阶段进行,将持续至2026年6月。福州市文物考古工作队党支部书记、队长戴晖介绍,将对已认定、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复查,同时调查、认定、登记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内容主要包括普查对象名称、空间位置、保护级别、文物类别、年代、权属、使用情况、保存状况等。此外,普查工作将进一步加强文博人才队伍的培养。

集结

在坊巷间寻迹,要如何推进?

文物普查的对象多、范围广、时间长、难度大,是一项浩繁的系统工程、社会工程,需要多部门密切配合、全社会广泛参与。

鼓楼区是福州城垣发源地和中心城区,文物古迹众多,涉及古建筑、摩崖题刻、古墓葬、古桥、古井、古城墙等多种类别,存在量大、点多、面广的特点。

朱嘉希介绍,根据前期省、市政府工作部署,鼓楼区成立了福州市鼓楼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选派业务骨干参与文物普查工作,组建起普查队伍。

除了派普查队伍代表参加省、市文物部门开展的文物普查培训外,后续鼓楼区普查办也将组织普查培训,让每一名普查队员都能明确普查的范围、内容、标准、技术路线等,切实提高普查人员的业务水平。

14日,省、市、区领导和文物保护专家共同为普查小分队授旗,象征着文物普查工作的正式开始。“这一刻,每一名参与者都深感责任重大,要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重要桥梁,共同推动文物普查工作的深入开展。”于山社区党委书记陈婷说。

“文物资源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不可再生性,我们在为它们感到骄傲和自豪的同时,更有责任和义务去爱护它们、呵护它们……”作为文物普查员代表,陈婷在现场宣读倡议书,呼吁广大群众自觉爱护文物,保护文物古迹,积极参与和支持文物普查工作,发现破坏国家文物行为时主动报告情况。

创新

文脉传承,于斯为盛。第四次文物普查,将按照新时代加强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要求,采取一系列新举措。

与过去相比,这次普查将古代文物下限延长至清代,文物的内涵也更加丰富,文物类别细化扩展为63项,且首次明确将文化景观纳入普查对象。

鼓楼还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建立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总目录和数据库,引入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摩崖题刻等野外文物进行信息采集和管理;打造鼓楼区文物分布数字地图,与资源规划、建设等部门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不断健全文物保护前置审核机制。

在探索创新文物建筑守护认领的保护模式方面,鼓楼已经组建了全市首支文物保护志愿服务总队,招募志愿者200余人。结合文物保护志愿者工作,“听鼓楼·说古厝”宣讲活动品牌持续打造,并通过专题讲座和实地讲解不断吸纳文物志愿者,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普查工作。

“普查不仅能全面摸清家底,更是对我们文化遗产的一次全面‘体检’。这不仅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文物,也提升了我们的文化自觉和历史责任感。”三坊七巷社区文物志愿者周望南说,期待通过这次普查,让更多未被发现的历史瑰宝重见天日。

开展文物普查工作,既是新时代文物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要求。鼓楼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此次普查为抓手,进一步统筹好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守牢安全底线,提高调查质量,确保普查进度,完善管理机制,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