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申遗成功,成为我国第56个世界文化遗产。泉州文物保护完好,其背后有这么一群党员干部队伍,他们带头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不遗余力地把文物保护好、管理好、传承好。为进一步挖掘党员干部推动文物保护的故事,从故事中总结提炼泉州如何构建以党建引领文物保护的经验模式,讲述“党建红”如何绘就世界文化遗产城市文物的“保护色”,经研究,由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主办,中国网海峡频道承办,开展“党建引领文物保护的‘泉州探索’”主题系列报道,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宣传推广泉州党建引领文物保护成果。
他从2010年开始从事文物执法工作以来,今年已经是第15个年头;15年来,他奔忙在文物保护的第一线,既勇于当文物的“守护者”,也乐做文保法规的“宣传员”。他,就是泉州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二大队负责人,曾获评福建“最美文物守护人”的吴志诚。
吴志诚带队检查文保场所 受访者供图
讲述:申遗成功的“幕后英雄” 也有“惊险时刻”
2010年起,吴志诚开始接触文物执法工作。2016年泉州启动申遗后,他和同事们开始负责遗产点日常巡查,以及全市近4000处不可移动文物的督查抽查工作。如今,他已成为泉州市文物保护专家库成员,也是专家库中唯一的文物执法专家。“我们的巡查工作,简单来说就是给文物保护‘挑刺’。”吴志诚说。
从2016年3月到2021年7月底泉州申遗成功,77个月时间里,光是针对遗产点的巡查,吴志诚和队员们就出动了616次、共计2464人次,化解1000余个大大小小的问题隐患。
既然是执法,在数字背后,除了文物保护的各项成果,是否有难忘“惊险时刻”?采吴志诚分享了两个小故事。
2013年8月的一天,吴志诚和队友接到举报称,德化县三班镇有一个疑似被盗挖的窑址,吴志诚立即带队赶赴现场。“当时窑址所在的山地附近正在进行开发建设,山坡被重新推平,道路因为‘三线下地’需要,挖开几米深的水沟,我带同事到达现场时刚好下过暴雨,为确认窑址是否遭到破坏,我们徒步走在深沟旁边泥泞的路上,几次差点因为路滑掉进新开挖的深沟中。”
吴志诚说。当时当地刚下过暴雨,随时面临山体滑坡、塔防等危险,“在经过一片刚填平的沟壑时,我们踩着淹没膝盖的淤泥一路向窑址走去。”吴志诚说,“后来现场施工人员告诉我,这个地块的堆土尚未压实,就像沼泽地一样,如果不小心陷进淤泥当中,随时可能有生命危险!”
与自然灾害相比,在暗访时与犯罪嫌疑人周旋的“危险系数”同样不低。那次经历同样是在2013年,吴志诚回忆,当时他们接到举报,永春县军兜村有人在卖从德化窑盗挖出来的瓷器,他随即带领一名队员赶往现场。经过3个多小时的摸排,在走遍村子后终于在村子最靠近山边的一栋三层的民房边问到一个村民,了解到该栋楼房的主人从事旧建筑构件的买卖。 由于还未掌握确凿证据,他们便假扮买家,一番讨价还价后,以一斤10元的价格购买了30斤的瓷器。在掌握确实证据后,支队领导带队与当地公交局领导进行沟通,组织联合执法行动。该县分管刑侦的副局长听完暗访的经过描述后,直言‘你们胆子可真大啊!’”
吴志诚带队检查文保场所 受访者供图
变化:从排斥抵触到主动配合 执法还需“刚柔并济”
与执法时面临的危险相比, 日常执法中常常遇到执法对象不理解,甚至抵触、排斥的情况更多见。因此,吴志诚笑称,与胆大相比,自己的工作更需要一份耐心和细心。
每次遇到执法对象有抵触的情况时,他都要坚持依法依规耐心细致地做好解释工作,顺便给他们普及《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和文物保护常识。“只有最大限度争取文物所有人和使用人对我们工作的理解,他们才会配合我们的工作。”
“当然就还是会有不理解的情况。”2017年,吴志诚和同事去检查一个市级文保单位,这个单位的管理机构是当地村里一些比较有影响力的人组成的,他多次带领执法人员到现场,但管理人员都将大门紧闭,避而不见。
他们通过其他渠道获悉场所内有人,就立即赶赴现场。经过半个多小时的沟通,现场负责的人总算把门打开,让他们进入检查,同时这个管理机构的其他人员也从村里赶了过来,并且将大门锁上,期间态度极其强硬地与执法人员进行争辩、谩骂。“其中一名壮汉一直试图动手打我,我始终保持头脑清醒,不被他谩骂和挑衅的行为所影响。”吴志诚说,他目的明确地抓住具体负责的人进行法规宣传及案例说服,积极地进行沟通,最后这个机构的负责人终于被他说服,认识到其行为已经违法,承诺落实文物法律法规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泉州申遗成功的这两年多来,吴志诚在工作中也明显发觉,市民爱遗护遗的积极性正在提升,这点直观地体现在他们在执法过程中,遇到的阻力少了,认同和理解多了,责难的人少了,主动沟通,寻求解决办法的当事人多了,类似上述案例描述的情况已经越来越少。“这样的变化,体现了大家对文物保护的自觉得到明显提升,也为我们开展工作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吴志诚欣慰的表示。
吴志诚带队检查文保场所 受访者供图
未来:执法更需与时俱进 学习永远“在路上”
文物安全无小事,执法更需与时俱进。日常工作中,执法人员常与相关职能部门开展文物联合督查,综合施策,共同促进文物保护管理水平提升。为推动文物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有效衔接,泉州市建立文物与司法监察联动监管机制,市文旅局与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签订文化遗产保护联合行动备忘录,市中级人民法院设立海丝史迹巡回法庭,市人民检察院将遗产保护纳入公益诉讼范围,而吴志诚经常作为专家,应邀“出场”,都能不辱使命。
如在审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元寺诉邻居刘某涉文物相邻权纠纷一案时,为了更好地化解纠纷,海丝法庭负责人郭昕婕邀请专家陪审员泉州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二大队负责人、文物执法专家吴志诚一起参与调解,最终促成双方达成调解协议。不到一个月,刘某就自动履行了调解协议,千年古刹的历史问题得到解决。 而与之相对应的,吴志诚和同事在执法中也经常遇到法律条文的适用情况等问题,他们也会在第一时间和人大、法院的工作人员进行交流,真正做到依法行政。
如今,包括22处遗产点在内的各级文化遗产,被细密的“安全网”保护着。吴志诚说,现在的巡查,更多的是一些细节问题,日常工作中,执法人员能马上解决的小问题,一经发现,会现场排除。“比如古建筑屋顶的杂草,看上去不起眼,但是任其生长,可能撑开瓦片,破坏建筑。我们的工作会细化到除草、拔钉子这样的小事。”
按照“申遗惠民”理念,泉州持续开展遗产周边环境整治等工作,既优化遗产保存环境,又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圣墓环境整治工作开展之后,吴志诚参加了一次遗产点利益相关人座谈会,受邀的当地群众高兴地说:“经过整治,大家的生活环境更美了。”提高群众获得感,反过来激发了他们参与保护的自觉性。
这些年,吴志诚在工作中也结下了累累硕果:带队办理的“吕某买卖国家禁止买卖的文物案”获评文化部2013年度全国文化市场重大案件;查办的某公司擅自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洛阳桥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建设工程案,获评2018年度全国文物行政处罚案卷评查优秀案卷;2020年查办的在省保单位开元寺祖师塔的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建设工程案,获评国家文物局2021年度全国文物行政执法优秀案例,他本人也与2022年获福建省文物局表彰“最美文物守护人”。
尽管成绩满满,但作为一名第一线的文保工作者,吴志诚仍不断对自己提出严格要求。“还是要加强学习,不能躺在所谓的功劳铺上”。比如,当今科技在护航遗产保护方面发挥的作用日益加强,也为一线的文保执法人员提出了新要求。近年来, 泉州市文物局牵头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注重采取科技手段,强化对县级单位安全巡查的督导,而作为大队长的吴志诚第一批取得无人机驾驶证书,常态化巡查中对重点文物实施无人机巡查。据统计,2023年以来有30%的问题隐患是利用无人机发现确认的。
即将迎来2024年新春,吴志诚和同事们早已经把新一年的规划摆上议事日程。
吴志诚说,《“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世界遗产保护管理条例》已于2024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部法规和相关规范性文件为汇聚文物保护合力,推动联合文物行政执法提供主要规范和动力,他们正会同相关部门和专家,详细研读法条,为依法依规护航文物保护继续扎实做好功课。(许泽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