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户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泉州故事·返乡记⑨】张顺儒:站出来 扛起来 请回来
更新时间:2023-11-13 17:24:45 来源:中国网

【编者按】为更好引导广大群众和海内外泉籍乡贤,投身和美海丝侨乡建设,由中共泉州市委宣传部、泉州市乡村振兴局联合主办,中国网海峡频道执行,启动“乡村振兴泉州故事”之“返乡记”主题融媒体系列报道,报道将以乡贤返乡促进乡村振兴为主线,深入到泉州各县市区各镇村,讲述华侨、企业家、艺术家等乡贤群体推动乡村建设、构筑和美乡村的“乡村振兴故事”,营造“乡贤促振兴”浓厚氛围。

东坑村位于福建省安溪县祥华乡东南3.5公里处,常住人口2000多人,村民主要为张姓。东坑村原名公卿,相传,永春县周从良路过此地,曾题“凤舞对公卿,伫看凤毛蔚起;龙来由行髻,予卜龙气特钟。”公卿之名由此而得,后因该地四面环山,村里有条小坑,又位于祥华东南部,命名为东坑。

2018年以前,东坑村还戴着建档立卡贫困村的帽子,2022年,东坑村被评为“福建省乡村振兴示范村”,形成了“一绿一白一红”(即茶叶、山药和红米)特色富民产业。短短几年时间,东坑村摇身一变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明星村”,其间的蜕变与福建省人大代表、东坑人张顺儒在2018年做出的返乡决定密不可分。

image.png

福建省人大代表张顺儒 受访者供图

站出来:一波三折终返乡

2018年东坑村迎来新一届村委班子的选举,出人意料的是,在支部书记、主任最重要职务上,却没人愿意出来选。不少村民眼中,对于一个贫困村而言,村书记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活。

当张顺儒得知这一消息时,原想凭着自己在村里的影响,应该可以说服他心目中的能人出来挑大梁,令他没想到的是,尝试游说了一圈,最终还是无果,有几位村民开玩笑地说:“要不你来担任!”此时,张顺儒在安溪、泉州经营茶业,生意正红红火火的时候,村里人的这句话突然像一把楔子扎入他的内心。

“在这关键的时候一定要有人站出来!”那段时间,张顺儒心里很矛盾,时下全国乡村振兴战略开展得如火如荼,不借着这阵东风打个翻身仗,可能东坑村以后再也没机会了,当务之急,“必须有人挑大梁,如果没人,那就是我了!”

下定决心后,张顺儒明白,光靠自己一人成不了事,必须有个德高望重的人来做他的搭档。在他思考的过程中早已有了“心上人”——东坑村的老党员张兴全。

他找到张兴全,希望得到他的支持,但张顺儒没想到的是,张兴全当头就给他浇了一头“冷水”,“在外面做的好好的,为什么还要回来?”,“村里的情况很复杂,要把这一摊整好,非常艰难!”,“万一做砸了,你好不容易多年积累的好名声就付诸东流了!”,张兴全居然反过来劝说张顺儒三思而行。

此时,张顺儒早已下定决心。面对张兴全的“苦心婆心”,张顺儒一再坚持自己的观点:“正因为有难度,正因为大家都怕,所以我们更要做。”一连好几天,张顺儒找到张兴全,每次“软磨硬泡”“喉焦唇干”,一呆就是凌晨三四点,张兴全不同意,他就坚决不收“兵”。张顺儒的决心终于打动了张兴全,同意与张顺儒组成“黄金搭档”。

image.png

藏在山谷里的东坑村 受访者供图

张顺儒没想到的是,返乡之路竟然如此“一波三折”,说服了张兴全,却又遭到了家人的一致反对。原来张顺儒早年身体情况欠佳,曾断断续续住过近三年的医院,医生曾嘱咐他不能从事高强度的工作,而回到村委会担任村官,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吃力不讨好,又苦又累的活。当家人得知他要回村工作时,都是坚决反对。

“你身体吃不消的。”“万一再次病倒了怎么办!”这些关爱的话语一遍又一遍地在张顺儒耳边响起,但家人劝说并未改变张顺儒的想法,反而更加坚定了张顺儒回乡的决心。他只好一遍又一遍地安抚家人,最终,家人还是拗不过他。在这磕磕碰碰的“返乡之路”上,张顺儒回到了家乡,开启了东坑村的“振兴之路”。

image.png

张顺儒在推介东坑山药 受访者供图

扛起来:振兴产业富东坑

“企业之路是有限的,人的生命也是有限的,但乡村的振兴之路是无限的。”这是张顺儒毅然决然回乡的动力。

张顺儒明白,振兴东坑村谈何容易。当时,东坑村百废待兴,由于地处偏僻,名不见经传,青壮年人口基本外流,留在村里的只有妇孺小孩,茶叶可能是村里为数不多的主要收入来源。

“当务之急就是因地制宜,东坑的地里适合长什么就种什么。”张顺儒经过调研,广泛征询村里老农的意见,得到一致的建议是,除了茶叶外,适合东坑村土壤的农作物有山药、土豆、红米等,根据作物的价值大小做出选择,张顺儒决定引导村民种植山药和红米,他通过村委会成立农业合作社,向村民免费分发种子,鼓励村民在自家田里种植。

一开始,很多村民心里嘀咕,种可以,销路在哪里?面对村民们的疑虑,张顺儒对他们信心满满地说:“你们只管种,销的问题归村委会和合作社。”这一句话如同一颗定心丸,驱散了乡亲们心里的阴霾,“合作社+公司+农户+基地”的运营模式让越来越多的村民将大部分时间精力投入到种植中,“东坑山药”、“公卿红米”等地理性标志品牌逐渐不胫而走。

image.png

东坑村茶园俯瞰 受访者供图

茶产业是东坑村的支柱产业,张顺儒发挥茶产业“领头羊”的作用,立足东坑千亩茶园的规模优势,以茶促旅,以旅带茶,培育茶旅新业态。在抓产业的同时,张顺儒力抓环境整治,建设和美乡村,改造村里的鸡舍鸭舍,让村里“只闻其香不闻其臭”,吸引更多人走进东坑村,加上“东坑山药节”等特色农业活动的举办,不到三年时间,原本默默无名的东坑村声名鹊起。

而让张顺儒觉得最关键的是,东坑村的“振兴之路”迎来了越来越多在外东坑人的“返乡身影”。

image.png

红米丰收场景 受访者供图

请回来:一呼百应聚乡贤

“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张顺儒认为乡村是美丽的,只是村里的人都想要去大城市,总是忽略了乡村的美。要做到乡村振兴,就要考虑如何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张顺儒表示:“以往的城乡融合发展是村里人进城去,而现在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把城市里的资源引进农村来。通过民宿、土特产等,吸引城里人到乡下,走时再带走一些实惠的土特产,实现真正的城乡融合。”

image.png

在茶园与茶农交流 受访者供图

人才与资源在哪里,张顺儒认为首当其冲的是在外东坑乡贤。2023年初春节时,张顺儒执笔写下倡议书,言辞诚恳地希冀各位在外乡贤把“爱”带回家乡:“让我们用一点一滴绵薄的小事推动家乡的发展,比如说为孩子们开展一次冬令营、教会乡亲们文艺表演或者一种运动、在家乡创建一个乡村读书社。每个人一次的转发,就有一次的曝光,就是对于家乡一次的助力。”

27件贴近生活的小事,点燃了在外东坑人的乡情,不少年轻人都主动问张顺儒“家乡今年发生了什么变化,有没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回到家乡,跟着家乡的步伐走乡村振兴的道路。

image.png

东坑村一隅 受访者供图

在张顺儒的呼吁下,乡贤返乡以及在乡贤感召下的各路“英杰”,走进东坑村,络绎不绝,纷纷投身到东坑村的乡村振兴事业中,汇聚起乡村振兴的强大力量。放下自己企业的张良江,转身负责家乡茶产业发展;多年在广东创业的文人张碧辉,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东坑村文化产业,在家乡开辟种茶人书院;慕名而来东坑担任強村公司总经理的邱宏伟,不辞辛劳地对村民进行各类培训,并不遗余力用新媒体推介东坑文旅和农产品;还有唐人茶事老总台湾人李蔚文,响应号召为东坑村产业助力……

通过三年多时间,张顺儒带领三千村民共建共治共享东坑乡村大庄园,让东坑村的产业逐步成型,让人才逐渐汇聚,让乡村和美宜居宜业,他的“铿锵返乡路”,注定将成为泉州乡村振兴美丽组图里的一抹靓丽风景。(林锦旺 赵晨宇 李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