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户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海丝
丁思亮:30年做好“一双鞋”
更新时间:2023-11-29 09:16:49 来源:中国网

人物名片:丁思亮,1967年出生,福建省体育总会第六届委员会副主席,晋江伊斯兰教协会会长,灌篮高手(中国)高分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现任第十七届泉州市人大代表、人大常委会委员。

image.png

一头浓密整齐的黑发、炯炯有神的双眼、匀称结实的身材,一身简单利索的运动装扮,说起话来一股浓浓的“晋江味儿”……56岁的丁思亮给人的第一印象,就像是刚跑步回来的邻家大哥那般亲切。

但这么随和的他,经历可一点儿也不简单。

他15岁就开始出来闯荡,从沿街叫卖冰棍,到创办数家鞋厂;

他30年如一日地“做鞋”,即使是代工,也要把鞋子的质量做到完美;

他的企业虽然不大,但捐赠公益却从不含糊,总是冲在最前面;

他的祖先从阿拉伯国家漂洋过海,在晋江安家,他是土生土长的晋江人,也是穆斯林的后裔,被推选为晋江伊斯兰教协会会长……

他,到底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一根绳子,牵出一片广阔市场

1967年12月,在晋江陈埭镇的丁家大院里,随着一个大眼睛男婴的呱呱坠地,丁家迎来了第七个孩子。在这之前,他们已有三男三女。

在那个“人多力量大”的年代,这样完美的男女比例,让父母乐开了花,丁家大哥思猛、二哥思勇、三哥思强,皆是很霸气的名字,父亲便给老七起了一个相对文气的名字——思亮,也寄寓了“思维广阔、做人敞亮”的期望。

子女多虽然热闹,但七张嗷嗷待哺的嘴巴,加上后来出生的八妹,给本来就贫困的家庭带来沉重负担。父母靠着打渔、种田,艰难地把八个孩子拉扯大。不幸的是,在丁思亮15岁那年,父亲便去世了,生活的重担落在了母亲的身上。

日子虽然苦,母亲却很乐观,每天辛勤地干农活养活一大家子,哥哥姐姐也开始陆续出来做点生意,补贴家用。母亲常常教育孩子们:做人要诚实、做生意要诚信,如果将来有出息了,记得回报家乡。

正是这位善良母亲的谆谆教诲,为丁氏家族后来的发展壮大结下了善因。

在晋江陈埭这片“爱拼敢赢”的热土上,很多人身上都流淌着“创业致富”的血液,15岁的丁思亮也不甘示弱,开始跟着哥哥姐姐,做起了小本生意,从沿街叫卖冰棍,到贩卖生活用品,慢慢地积累着创业的经验。

很快,他和三哥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当时,市面上捆绑麻袋普遍用麻绳,虽然便宜,但比较笨重,坏损后只能废弃,而在国外,塑料绳已经开始广泛运用。两人盯准这一缺口,由三哥牵头,从国外引进先进设备到自家工厂,批量制作了便于携带、又可回收利用的塑料绳,专门用于捆绑粮食麻袋,这在当时已属首创。

有了好产品,还需要大市场。为此,丁思亮和三哥不远千里,来到安徽、江西等地,靠着老乡牵线,找到了几个县的粮食局,向他们展示塑料绳的功能。这个新产品得到了市场的认可,他们也获得了人生的第一笔大单—1吨塑料绳,这个单子能有一千多块钱的盈利,这在当时无疑是一笔“巨款”。

哥俩难掩心中的激动,当天晚上便买了瓶江西本地有名的四特酒,举杯庆祝。由于他们销售的塑料绳比麻绳轻便,可以系得更紧更牢,又可重复使用,得到了越来越多客户的认可,渐渐地在全国打开了市场。

一双鞋子,踏出一段铿锵岁月

25岁那年,在社会闯荡多年的丁思亮,已经积累了不少创业经验,他开始计划创办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企业。

作为全国最负盛名的“鞋都”,晋江遍地是大大小小的鞋厂。丁思亮觉得,做鞋子市场大,容易找到供应链,作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又能帮助当地人解决就业问题,于是便创办了一家体育用品有限公司,专业制鞋。

因为诚信经营、管理有道,他的公司很快异军突起,成为晋江市鞋业界一张响亮的名片。在企业鼎盛时期,每年光是代言费用就高达1000万元,邀请的都是郑伊健、F4、飞儿乐队这样在当时“红透半边天”的一线明星,也斥资赞助国家蹦床队、体操队、举重队以及各类体育赛事,多次得到业界和政府的肯定和赞赏。

丁思亮在“创品牌”的同时,也一直在思索如何提高产品质量,让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此,他盯住当时“工作鞋”这一市场缺口,加强研发创新。

所谓“工作鞋”,是指类似钢头鞋、防水鞋、防静电鞋等有特殊功能的鞋子,这些鞋子在商场里不常见,却广泛地运用于建筑、冶金、铸造、矿山化工等各种行业,在各类抢险救灾行动中能保护着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鞋子的舒适性和安全性都至关重要。为了做出高质量的工作鞋,丁思亮每年花费2000多万元,用于产品的研发,这样大手笔的研发投入,在当时的制鞋行业里已属罕见。

就拿建筑工地、车间用的工作鞋来说,最早用的是铁头鞋,虽然价格便宜,也能够保护脚趾,但是行走笨重,严重影响工作效率。后来,他改用“塑钢”作为原材料,不仅比铁轻便,韧性也更强,新品一上市便得到广泛欢迎。尽管如此,丁思亮一直没有停止对质量上追求,他亲自到国外发达国家学习考察,借鉴先进经验,对鞋材再次进行改进。他采购了大量价格昂贵的“碳纤维”作为鞋子原材料,这种用于高档跑车车身的材料,不仅超轻,韧性比钢还强,抗压抗砸能力都很出色,用来代替“塑钢”,极大地提高了产品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制作工作鞋,还有一个重要的配件就是旋转扣,一个穿脱便捷、质量可靠的旋转扣,能在关键时刻为工作人员争取更多的“黄金时间”。当时,有两家供应商分别给出了10元和30元的报价。选择10元的,外观上看不出什么差别,但穿脱却需要花费更多时间;而30元的旋转扣,轻轻一转便能迅速穿脱鞋子,且故障率极低。丁思亮没有丝毫犹豫,就选择使用30元的旋转扣,因为对抢险救灾的工作人员来说,有时候时间就是生命。

image.png

正是凭着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让他的产品在业内内迅速得到认可,国内、国外订单纷至沓来。三年疫情期间,在鞋业普遍遭受重创的情况下,丁思亮的工厂并未受到实质影响,工人的工资也没有因此减少,安稳地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

在做好工作鞋的基础上,丁思亮谋划创建起自己的品牌,开始进军青少年篮球装备,以生产篮球鞋为主,以及篮球服、篮球等衍生产品。他将品牌注册为“灌篮高手”,希望每位爱打篮球的青少年,都能够实现“成为灌篮高手”的梦想!

从25岁到56岁,丁思亮从事制鞋行业已经有30余年了,这30年间,有过无数看似可以“一夜暴富”的转行机会,他都不为所动。就像很多晋江企业家一样,他们“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数十年如一日深耕“一双鞋”、“一块陶”、“一件衣服”,守正创新,爱拼会赢,才成就了晋江“中国鞋都”的美誉,书写了“晋江精神”的传奇!

一个愿望,许下奉献的一生

丁思亮有三个人生愿望,一是家庭和谐兴旺发达;二是儿孙有志,能够用所学知识,助力丁家传统鞋业转型升级;三是能够以自己有限的力量,去帮助更多的困难群众,为家乡和社会尽一份力量。

“前两个愿望,都已基本实现。目前,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都已完成学业,在公司里慢慢也能独当一面,发挥作用,还有一个小女儿在读书!”丁思亮指着桌子上“全家福”里的儿女们,笑着说到。

而第三个愿望,是他以及整个丁氏家族一生都在为之努力的事业。这些年来,丁氏家族一直默默无闻地捐资助学,为泉州教育基金捐款1000万元;分别为泉州华侨大学、泉州师院、以及陈埭溪边村里的小学捐建教学楼;为溪边村一座被毁坏的古建筑重建捐款300万;为泉州第一医院同心楼建设捐款50万元;多次为晋江慈善总会、香港陈埭同乡会、陈埭商会捐款。疫情期间,丁思亮个人捐款55万用于防疫物资的添置。

陈埭镇溪边村宫口老人分会有150多名老人,个别老人在失去劳动能力以后,没有了经济来源,日子过得比较拮据。丁家捐赠了一笔钱成立基金会,只要是60岁以上的老人,无论贫富贵贱,每年都可以从基金会中领取7000多元的生活补助。

因为坚守实业、恋祖爱乡,丁思亮被推选为泉州市第十七届人大代表、常委会委员。成为代表、委员以后,丁思亮能够为群众做更多的事情了。每次人大有专题调研、现场视察,不管企业多忙,也不管身在何方,丁思亮一定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积极地参与活动,敢为群众鼓呼,认真履行着人大代表的职责。

image.png

他经常与海外华侨联系,倾听他们的意愿,当得知一些曾经为家乡做出重大贡献的华侨,在家乡的祖厝却没有得到保护时,感到非常心痛。为此,丁思亮多次到南安、永春等地,去调研华侨祖厝的保护现状,又拜访了多名侨眷,以及当地主要领导,了解他们的想法,全程参与、推动保护华侨遗存的立法工作。

晋江生活着不少伊斯兰教徒。作为穆斯林后裔的丁思亮,在引导伊斯兰教徒发扬宽容、理性,祈求平安吉祥的优良传统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深得教徒的信任和敬重。被推举为晋江伊斯兰教协会会长后,丁思亮带头捐款,用于清真寺的修缮和会务活动,为信教群众举行“主麻日礼拜”并提供免费午餐。台风“杜苏芮”来临之际,丁思亮带领协会班子成员,奔赴抗灾第一线,慰问抢险救灾的工作人员,又向晋江市育婴院、晋江市社会福利院送去大量慰问物资和个人捐款。

平时,他经常和教徒聊天,及时了解他们在生活上的困难,帮助不少教徒解决了医疗、子女入学方面的问题。他常常教育教徒们,有国才有教,爱伊斯兰教,要先爱我们的国家,爱身边的人,只有国家强大了,教徒们的生命安全、信仰自由才能得到保障。在他的带领下,伊斯兰教教徒们感受到了来自第二故乡的温暖,与当地居民和睦相处,守望相助。

image.png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一方人造就一方文化。生于晋江,长于晋江的丁思亮,将爱拼敢赢、豪侠仗义的闽商精神溶于血液之中,更将闽南人念祖爱乡和回馈桑梓的优秀传统不断发扬光大!(作者:黄玉娇 泉州市水利局工作人员、泉州市作家协会会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