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滚动
党建新思:社会学本科生党支部引领“支部+x+传帮带”模式纵深实施
更新时间:2024-05-27 10:41:46    来源:中国网

【基本情况】

西北农林科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本科生党支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采用“支部+X+传帮带”模式,助力学生在思想觉悟、学业发展、实践锻炼等层面取得提升,深谙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创新理论成果,引导学生党员深刻领会思想精髓,强化政治担当,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全面增强学生党员的思想认识。

主要做法

(一)融党魂翩跹,智慧启航:支部引领学风新动向

融党魂、启智慧,“四学”掀学风新潮。在支部引领下,学生党员积极落实“三会一课”制度,以“理论+实践”为核心,形成“四学三面向”复合型学习体系。自觉主动学,及时跟进学,联系实际学,创新形式学,通过个体自学、集中领学、专题研学、辅导悟学等环节,加强理论阐释,拓展思路方法,真正将疑难困惑留在思政“小课堂”之上。改革传统政治理论学习制度,试点“学—考—讲—改—评”动态督学机制,推行党团联学共建制度,形成旗帜鲜明的学习新格局。

强理论、肯钻研,“三面向”助习惯养成。“三面向”主要涉及政治意识增强、专业素质提升、实践锻炼赋能三个维度,通过成体系、重规范、全方位的理论培训,着力提升党员政治素养,切实提高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的领悟力。积极吸纳优秀青年团员加入党组织,培养政治素质过硬、专业知识扎实、学术能力一流的专业“排头兵”。通过专业思想交流会、专家辅导报告会等活动,形成明礼诚信、团结友爱、探究合作、讲求实用的特色学风。

德为先,重实干,“理论+实践”促知行合一。支部以强农兴农为已任,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将大兴调查研究摆在突出位置,组织学生党员利用课余时间深入乡村社区,运用专业知识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科学确定调研选题,围绕乡村振兴、基层党建、社会治理等重要议题,投身大学生村官、支教团、助力团行列,承担社会责任,彰显使命担当,在实践中经风雨、长才干、壮筋骨,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二)创新育人,学慧新风:支部引领“支部+X+传帮带”模式

党韵传承,学子共荣。支部积极推动队伍建设,打造党建工作共同体,集中力量在思想教育、学业帮扶,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方面探索形成“支部+X+传帮带”网格化协同育人新格局。首推“支部+党员+传帮带”模式,通过创办党建导师班、组建朋辈榜样宣讲队、实施党员走访制度等举措,实现了党建工作贯通化运作,为青年学子学业生活提供全方位支持。

学风涌动,青春共赢。支部建立了党团联席制度,派遣联系党员协助指导学生团支部进行组织建设、学风建设和入党推优等工作。通过举办班团干部座谈会、定期开展期中和期末模拟教学质量检测等活动,促进班团干部能力提升,鼓励学生参与班级学风建设,确保学风建设工作有序推进。

师生联络,梦想共筑。支部与教师建立了联系制度,引导教师在育人过程中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解决学生在学业方面的实际困难。通过线上社交媒介,教师与学生建立起更加紧密的联系,实现了“学情反馈一教师接收一师生互动”的良性循环。聘任思政课教师担任支部党课教师,建立“支部书记—党课教师”双师同堂合作关系,为党团共建和主题党日活动提供了有力支撑。

工作成效

通过上述举措,西北农林科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本科生党支部在引领学生党员思想和培养专业能力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为学生成长成才奠定了坚实基础。坚持“理论+实践”双向赋能原则,构建了“四学三面向”复合型学习体系,通过多方位多层次推进使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思想和实践自觉。采用“支部+x+传帮带”模式强化了组织力量,增进了多元主体相互帮扶与深入交流。下一步,社会学本科生党支部将以“五育并举”为抓手,深化实施“支部+x+传帮带”模式,努力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方面取得实效,为全面助力学生成长成才奠定坚实基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 张倩 马伟强)

【相关新闻】
【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