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户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聚焦2024福建两会
【聚焦“泉州两会”·委员代表声音】林永红:从五个方面布局,促进人工智能与传统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
更新时间:2024-01-13 09:09:49 来源:中国网

【编者按】1月8日上午,福建泉州正式开启“两会”时间。未来几天,委员们将积极履行自身职责,为群众建真言、为发展谋良策。为充分展现委员代表关注民生、关心时事、与时俱进、参政议政的风采,中国网海峡频道开设【委员代表声音】专栏,直击“两会”现场,传递“两会”声音,一起看看委员代表们如何为泉州高质量发展献智献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人工智能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值得关注的是,人工智能(AI)在过去十年中,伴随着数据基础日趋成熟,在训练层(学习能力)、感知层(信息接收能力)、认知层(分析信息能力)技术日渐成熟,尤其是语音识别、文本识别、视频识别等感知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后,现已转入实质应用产业效益转化阶段。可以说,前十年,互联网电商以其创新力量,彻底颠覆了传统商业模式,改变了消费者行为和消费习惯。后十年,人工智能通过颠覆性技术变革,有望重塑产业形态和竞争格局。

“以纺织鞋服、食品饮料、建材家居、工艺制品为代表的泉州传统制造业,历经几十年快速发展,积累起了规模庞大产能,成为了泉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泉州市人大代表、晋江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林永红指出,伴随着外部环境变化,泉州传统制造产业发展也相继迎来转型升级关口,继续保持高质量发展态势,面临着几个方面瓶颈。

一是技术叠代缓慢。企业生产仍大量在延续传统模式,手工操作占比仍然较大,生产效率偏低,产品质量不稳定。

二是用工成本承压。传统制造业以劳动密集型居多,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挤压了企业利润。

三是市场竞争弱化。新常态下消费消费需求持续变化,传统销售模式难以与新消费需求相匹配,尤其是售后服务短缺,导致产品市场竞争力弱化。

四是人才传承危机。传统制造企业的技术型、技能型人才走向老龄化,而新生代人群又大多不愿学习传统制造企业技术手艺,技术型、技能型人才传承面临断层危机。

image.png

泉州市人大代表、晋江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林永红。受访者 供图

赋能泉州传统制造业重构竞争优势

“AI技术可以为传统制造产业在工业设计、生产计划、生产过程、销售及售后等不同环节提供智能解决方案,破解泉州传统制造产业面临的瓶颈,赋能泉州传统制造产业重构竞争优势。”林永红代表总结说,具体积极意义在于五个方面。

一是提高生产效率。AI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分析和处理大量数据,减少生产一线人工投入,提高生产效率。

二是降低生产成本。AI在成本控制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在供应链管理方面,AI可以通过实时分析市场需求、原材料价格等信息,帮助企业精确调整生产计划,减少库存成本。另外,AI还可以协助企业制定能源消耗策略,降低能源成本,从而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

三是提升产品质量。AI技术可以实时监控生产过程中的各项参数,自动调整生产设备和工艺,以确保产品达到预期的质量标准。同时,AI可以通过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数据进行深度学习,不断优化生产过程,提高产品质量。

四是创新研发能力。AI在制造业创新研发方面具有巨大潜力,借助AI技术,企业可以更快速地开发出新产品和改进现有产品,实现研发层面的人工替代。

五是强化客户服务及市场拓展。基于大数据分析,AI可以为企业提供更精准的市场趋势预测,有助于企业制定科学的市场策略。同时,AI还可以提升客户服务质量,例如智能客服和个性化推荐等,从而帮助制造企业建立稳固的客户关系。

建议泉州从五个方面布局发力

泉州该如何布局发力,促进人工智能与传统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发展?林永红代表提出了五个具体建议。

一、强化顶层设计。委托编制泉州市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晰人工智能核心产业发展目标、具体任务以及人工智能与泉州制造业融合发展路径。

二、布局算力基础。选择地理位置优越、能源充足的地域,建立大规模、高效率的泉州市数据中心,为人工智能应用提供强大计算支撑。

三、建设服务平台。对接北理工、哈工大、华为等人工智能研究机构,引进落地若干个从数据采集、模型训练到解决方案实施的开放、共享、高效一站式服务平台,为制造企业快速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提供全方位支持和服务。

四、打造应用场景。对接引进一批AI应用平台,聚焦人工智能在研发设计环节、生产制造环节、自动化领域和改善安全性和准确性等方面的应用,对接泉州9大产业实施AI赋能制造产业转型升级工程,着力打造一批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示范项目,并通过宣传示范项目、推广优秀案例,激发更多企业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积极性。

五、引育专业人才。支持泉州市域内高职院校发起组建跨行业、跨区域的人工智能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构建人工智能行业产教融合生态,聚焦人工智能领域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陈金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