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户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
福建邵武:打通党的创新理论服务基层“最后一公里”
更新时间:2024-03-21 14:20:04 来源:中国网

邵武地处福建省西北部、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史称“南武夷”,又称“铁城”,是一座有1700多年建县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曾为福建八府之一。同时,邵武还是原中央苏区县,曾是福建省委机关所在地。去年以来,邵武市着力打造“福小宣·闽北讲习班——理响邵武”宣讲品牌,立足提升宣讲质量、扩大宣讲覆盖面,探索实践“1234”宣讲工作法,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党的好政策、讲优秀传统文化、讲红色革命故事,让群众听得懂、留得下、坐得住,实现理论宣讲既“有高度”又“接地气”,全力打通党的创新理论服务基层“最后一公里”,取得明显成效。

主要做法

围绕“一条主线”,把准“主脉络”。紧紧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条主线,充分运用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3次到邵武调研视察作出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及廖俊波同志先进事迹、科技特派员制度和邵武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党性教育基地、新思想现场教学点等特色资源,深挖理论和实践“富矿”。加强统筹协调,成立工作专班,全面推动宣讲工作持续深入开展。宣讲做法被学习强国、福建电视台、光明日报、福建日报、新福建等多家中央、省、市级媒体相继报道。去年以来,全市共开展宣讲3000余场,受众27万余人(次)。

打造“两级示范”,建强“主力军”。层层立标杆、作示范,形成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头宣讲,各市直部门、乡镇(街道)条块结合、齐抓共管的大宣讲格局。一是处级领导带头讲。处级领导干部先学先讲、以上率下,采取辅导报告、专题解读、互动宣讲等形式,每年至少上讲堂1次。2023年,全市处级领导共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主题教育宣讲90余场次。二是各级干部跟进讲。发挥各级各部门党员干部在宣讲中的先锋引领作用,由党校教师和机关单位业务骨干组成1支市级讲习团,由乡镇(街道)党政班子成员带头,下派村支书、科技特派员、流通助理示范,成立21支基层讲习队,共集结党员干部、党员教师、青年志愿者、文艺工作者、企业骨干等宣讲员920名,在全市掀起理论宣讲热潮。

抓实“三项聚焦”,筑牢“主战场”。聚焦“谁来讲”、“在哪讲”、“讲什么”的根本性问题,让理论宣讲“落地生根”。一是聚焦队伍建设,突破“谁来讲”。成立干部“领头雁”、教师“桃李园”、青年“生力军”“3+N”宣讲队伍,选派300名党员教师开展课上“三尺讲台”、课外“社区庭院”宣讲,筛选102名青年志愿者定期召开大讲堂、微宣讲,切实打造一支规模大、覆盖广、服务优的宣讲队伍。二是聚焦阵地建设,突破“在哪讲”。把宣讲阵地从会议室拓展到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农家书屋、习研中心实践点、地方先模人物事迹展示馆、村史馆等60余处群众常去的场所,把宣讲课堂搬到农家院坝、田间地头、文化广场、建筑工地等一线小场景,将理论知识从“会场”延伸到“现场”。三是聚焦中心工作,突破“讲什么”。用好邵武市国家“两山”理论实践基地、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等金字招牌,聚焦市委工作所向、城市发展所需、人民群众所盼,把“大道理”寓于“小话题”,将生态文明、工业发展、城市建设等“党的声音”送到群众身边。

坚持“四个结合”,弘扬“主旋律”。通过“四个结合”,将“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从“声边”传到“身边”。一是“讲理论”与“讲故事”相结合。充分挖掘本土资源、打造本土教材,撰写探源成果活化转化“小故事”90余篇,特别是把习近平同志曾在邵武调研的生动故事与讲好“邵武是个好地方”故事相结合,在群众中广泛宣讲,以“小故事”的小话题讲好党的创新“大理论”。精心撰写的习近平同志在邵武市龙斗村调研的故事《龙斗之变》在“闽北讲习班”故事宣讲大赛中获得唯一的一等奖。二是“强装备”与“精业务”相结合。开设“小板凳”流动课堂,配齐小马甲、小挎包、小耳麦、小板凳等“四小”宣讲装备,同时举办宣讲培训班,邀请专家学者传授讲宣讲知识和技能,经常性开展宣讲观摩交流,提升宣讲能力,增强宣讲效果。三是“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一年来,先后组织宣讲团队前往浙江、江西等地调研学习,邀请上级党校知名教授等来邵开展宣讲10余场,做到“请进来”强基石、“走出去”赋能量。四是“创新理论”与“民俗故事”与相结合。调动艺术团、民间文艺工作者力量,自编《傩魂逐梦》、《立徳记》等傩舞、三角戏、快板、歌曲文艺作品30余部,用好理论文艺轻骑兵队伍,在文化惠民展演、“百姓大舞台”演出等活动中融入宣讲,开展各类文艺宣讲活动320余次,接地气、有生气的宣讲形式广受基层群众欢迎。

下阶段思路

邵武市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工作虽然取得明显成效,但目前还存在宣讲品牌不够响、宣讲方式不够活、宣讲人才不够强等短板弱项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提升改进。下阶段,全市将着力在宣讲形式、平台、主体、主题等方面持续创新改进升级,全面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注重形式创新,让宣讲成果出“精”更出“圈”。一是做新形式文章。结合生产生活的实际情况和群众最迫切需要,用党有针对性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基层群众精准“解渴”,采取“沉浸式”“行走式”“嵌入式”“云端式”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动宣讲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沉浸式”宣讲,即精心考证撰写身边精彩感人“小故事”,开展有现场体验感的宣讲;“行走式”宣讲,即将宣讲阵地从会议室拓展到文明实践点、农家书屋、村史馆群众常去的场所,把宣讲课堂搬到农家院坝、田间地头、文化广场等一线小场景,把“书面语”讲成“土味话”,用“小切口”反映“大主题”,用“小故事”阐述“大道理”;“嵌入式”宣讲,即充分利用会议、培训、学习、研讨等契机,因地制宜,适时融入开展理论政策宣讲,擦亮做强“邵武是个好地方”城市名片;“云端式”宣讲,即把宣讲形式从“面对面”丰富成“面对屏”,将理论传播由“会场”延伸到“云端”,扩大宣讲的传播量和覆盖面。二是做活融合文章。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宣讲工作深度融合,调动民研中心、民间文艺工作者力量,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创新理论、党史故事、发展成就编排成三句半、三角戏、朗诵等具有特色的文艺节目,通过“百姓舞台”让农村宣讲唱起来、演起来、活起来。三是做优竞赛文章。进一步擦亮打响“福小宣·闽北讲习班——理响邵武”宣讲品牌,充分发挥活动赛事作用,推动有关市直单位和乡镇(街道)定期开展宣讲比赛、宣讲晚会等活动,扩大宣讲品牌的影响力,增强宣讲的吸引力、说服力。

注重平台打造,让宣讲阵地向“多”更向“好”。新时代宣讲工作已步入新媒体媒介丰富、宣传阵地多样、各种话语竞合的新格局,需要在平台阵地体系建设上更加紧跟时代潮流。一是巩固提升传统阵地。充分发挥宣讲工作主阵地作用,在建设标准上做到有专人、有经费、有场所、有活动、有机制“五个有”,努力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打造成宣讲的孵化器和示范点,提升宣讲品牌影响力。二是积极拓展新阵地。充分运用邵武市优秀的党员教育实践基地,如习研中心和平实践点、廖俊波先进事迹展示馆、龙斗村史馆等室内场所开展定时定量宣讲,在社区、小区、企业等搭建一批新平台、微平台。三是开辟新媒体阵地。把握新媒体规律,主动“触网”,打造掌上云端课堂,不定期展播优秀宣讲视频,由“面对面”向“屏对屏”转换的创新,打造随时可学、随地可学的移动课堂,既解决了当下年轻人缺乏充足的时间参与宣讲的难题,又迎合了互联网时代下理论传播的新趋势,让党的创新理论从“指尖”传递到群众“心间”。

注重人才选育,让宣讲队伍变“大”更变“强”。做好新时代宣讲工作,关键在人、在队伍,要层层立标杆、作示范,形成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头宣讲,各市直部门、乡镇街道条块结合、齐抓共管的大宣讲格局。一是整合内外资源。充实完善宣讲专家库,统筹整合体制内外资源,动态吸纳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等政治素质好、理论水平高、宣讲能力强的领导干部和专家学者作为宣讲团成员,有效发挥他们在重大主题宣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处级领导干部要先学先讲、以上率下,采取专题解读、互动宣讲等形式,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宣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各级各部门党员干部要在宣讲的先锋引领作用,特别党校讲师和机关单位业务骨干要作为市级宣讲团的中坚力量,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二是打造草根队伍。乡镇(街道)党政班子成员、下派村支书、科技特派员、流通助理要作为“常驻”宣讲员,同时注重发挥基层群众的主体作用,从党员干部、创业青年、乡村振兴带头人、社会组织负责人、草根名嘴等不同职业和群体中选聘百姓宣讲员,乡打造一支政治立场坚定、理论功底扎实、熟悉地方实际的基层宣讲队伍。三是强化培训培养。建设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理论辅导员”队伍,常态化开展政策指导、宣讲等服务,办好理论宣讲骨干培训班,不断提升宣讲骨干的理论水平、知识储备和宣讲本领。(中共邵武市委宣传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