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福建省龙岩市凭借独特的天然本底条件和扎实的基础工作,通过省、部两级评选,入围“第一批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两年来,龙岩市紧紧围绕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目标,坚持新发展理念,聚焦内涝等民生问题,坚持“渗、滞、蓄、净、用、排”的建设原则,统筹推进城市民生基础设施补短板,提升环境品质,用好用足中央补助资金,以点带面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示范城市建设,绘就美丽宜居新画卷。
目前,城市内涝防治标准旧城区达到“10年一遇”,新城区达到“30年一遇”;11条黑臭水体已全部消除且未出现返黑返臭现象;主要河道监测断面水质均满足要求;生活污水直排口和污水收集空白区已全部消除,铁山、南翼污水处理厂的进水BOD(生化需氧量)浓度已满足福建省三年行动目标要求。
生态优先 因地制宜
探索山地河谷建设经验
龙岩市主城区四周群山环绕,龙门溪、红坊溪、东肖溪、陈陂溪、小溪河共同汇入龙津河,独特的山水格局具备良好的雨洪蓄排天然本底条件;具有典型山地河谷型城市特点,如地形高差较大、山水资源丰富、降雨集中、径流形成速度快等。龙岩市海绵城市建设重在探索山地河谷如何通过对径流的有效控制提高洪涝灾害防治、水土流失控制、水资源高效利用,从而形成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的经验。
根据山地河谷型城市地形地貌的特点,龙岩市将城市分为山顶建城区、山脚建设区、河谷老城区、河谷新城区四种类型并分别从中挑选典型片区开展海绵城市示范片区建设,进而引领全域的海绵城市建设。其中,山顶建城区重点利用山体海绵和湖体的调蓄空间削减并滞蓄山水,构建雨水蓄排体系,充分回用雨水资源,强化源头项目管控,构建区域良好的水生态环境体系,该部分着重打造紫金山片区;山脚建设区重点利用山谷及行泄通道滞蓄雨水,回用雨水资源用于湖体补水。对源头项目进行海绵化改造,设置下凹绿地等海绵设施削减源头污染,提升水环境,该部分着重打造东肖溪片区;河谷老城区通过建设生态截洪沟,以高水高排的方式收集山洪和清水,避免进入截污系统。充分利用坡度大的特点重构地表排水系统,剥离合流制管渠中的雨水、清水并串联城区沿街绿色调蓄空间,充分利用绿地的蓄滞净作用,提升城区排水能力、消除内涝点并净化初期雨水,该部分着重打造东城片区;河谷新城区重点通过加强对城市“大海绵体”的构建和保护,在城市建设工程中融入“海绵+”理念,通过“海绵+”工程,补齐城市基础设施短板,以目标为导向对在建、拟建项目进行管控,该部分着重打造东山片区及园田塘片区。
示范引领 明确标准
打造龙岩特色建设模式
龙岩市紧紧围绕打造山地河谷型示范城市开展海绵城市建设。
为更好推进示范区建设,龙岩市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担任双组长的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完成内涝治理系统化实施方案、重点片区系统化实施方案、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修编和海绵城市建设控制性详细规划等,构建完整的海绵城市顶层设计体系,为龙岩市海绵城市建设保驾护航。出台《龙岩市海绵城市条例》《龙岩市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工作方案》等条例、方案,有效规制海绵城市建设的各个环节,提升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水平,确定各部门单位海绵城市建设工作任务及保障措施,让各部门在海绵城市建设工作中共同出力、协同推进。
在此基础上,龙岩市重点推进示范片区项目建设,通过重点片区的海绵建设推动系统化全域海绵城市建设,做到“建设一片、达成一片”,实现海绵城市建设效应的连片显现并打造一批样板项目,为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做好项目示范,高质量建设了园田塘蓄洪湿地、东山湿地一期CD地块、奇迈山生态水系、龙岩洞生态综合整治、地质八队改造、锦山二小、龙岩大道等一批海绵城市示范项目。
此外,龙岩市还结合本地实际,修编《龙岩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龙岩市海绵城市施工图设计导则及审查要点》等技术标准,形成了属地化特征鲜明的标准规范体系,为龙岩市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保障项目建设品质达标,为建设龙岩特色的海绵城市提供指导,做好龙岩海绵示范城市建设成果和经验的对外展示和输出,完成主城区利用山谷蓄滞举措提升城市防洪能力等课题研究。
“我们通过成立项目专班、明确责任分工、实施挂图作战、建立协调机制、加强技术指导、强化督导巡查等形式形成项目统筹推进建设支撑机制,在解决示范片区问题的同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山地河谷海绵示范城市建设经验。”龙岩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我们还建立了龙岩市海绵城市建设专家库,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对龙岩市海绵建设项目进行指导。定期组织培训,注重接地气的设计施工基础技术基层培训,组织样板项目现场观摩交流学习,保证海绵城市建设‘不走样’。”龙岩市还通过开展海绵城市进校园、进课堂、进小区等方式向市民宣传海绵城市,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海绵城市建设的良好氛围。
补足短板 统筹推进
让海绵城市造福人民
龙岩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利用海绵契机优先解决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秩序影响较大的问题,提出解决策略和具体项目。按照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思路,紧扣城市建设计划和城市发展方向,在城市更新与开发、老旧小区改造、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幸福河湖建设、山水林田湖草沙、水美城市、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等城市规划建设项目中融入海绵城市理念,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两年来,共统筹实施海绵项目153个,总投资19.57亿元。
龙岩大道二期道路长2709.4米、宽78米,属于城市主干道。在建设中,通过设置下沉式侧分带及路缘绿化带37940平方米,人行道及非机动车道透水砖铺装27100平方米,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71%。充分利用地势特点,源头突出路面径流污染控制,末端与东肖溪流域生态环境整治有机结合,整体上注重景观与功能的结合,实现经济、适用、低维护,打造升级版龙岩海绵道路。
龙岩园田塘蓄洪湿地项目以调洪蓄水、生态保护、湿地净化为定位。项目占地20公顷,建设蓄洪湿地面积5.2公顷,蓄洪容量13万立方米,采取“行洪通道—蓄洪湿地”排、蓄结合的超标径流控制措施,基于“轻浅野境”的生态手段,沿行泄通道及湿地布置亲水自然教育空间,形成“行洪通道—蓄洪湿地”的自然景观和亲水空间,实现控制超标径流、增强片区防洪排涝能力、提供市民休憩空间和开展生态教育的多重功能。此外,该项目整合水的功能性与景观性,北面入水口部分为湿地来水主入口,通过上湖区阶梯净化池作为水质的前期质量处理。滞洪池、池塘花园与园田塘达成了城市形象功能,季节性水渠达到城市滞洪与调节水的功能。南面的下湖区为主要蓄水区,实现了景观功能并最终流入园田塘内。该项目充分发挥了湿地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的功能,进一步提高了园田塘片区的水质生态,在消除流域内涝隐患的同时,水资源得到综合利用,助力城北海绵主题生态湿地建设与城北海绵城市示范片区建设。
龙地·东尚湾是龙岩市典型的海绵型建筑小区,用地面积28310平方米,通过建设模块式绿地,在吸纳周边雨水的同时保持原有景观品质,建设雨水花园、透水铺装、植草沟、线性沟,实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74%。
龙津湖公园是典型的海绵型公园,也是龙岩市海绵城市建设的一张名片。在暴雨条件下,可利用公园内湖体调蓄区域内降雨,解决东肖溪、红坊溪两岸行洪水位高的问题,缓解下游市政管网排水压力。
东山湿地一期CD地块是典型的海绵型水系,用地面积13.54万平方米。在整体建设思路上,充分利用湿地水系作为东山片区调蓄的大海绵体,达到雨水收集、滞蓄的目的;通过生态驳岸、旱溪台地等设施,达到净化雨水的目的;合理利用收集的雨水进行回用,达到原位收集原位利用的目的。东山湿地具有排水末端的本底优势,对于整个东山片区的雨水起到调蓄过滤净化的作用,打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护岸景观,突出了节点项目与片区的连片效应,统筹水安全、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全面提升的同时,也为周边人群提供了游憩空间,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起到有效的海绵城市建设宣传展示作用。
龙岩洞生态综合整治项目为典型的山体海绵公园,用地面积125.62公顷。项目以矿山修复为核心,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利用东高西低的地势高差及雨水汇集方向设计景观水系。将公园内的水系、缓坡溪流与龙湫池有机地连接在一起,根据地形设置山谷拦蓄、雨水台地、自然护坡、生态旱溪、山塘、植被缓冲带等,蓄排并举,减缓山洪对下游市政管道的排放压力,提升下游城区内涝防治标准,对城市周边山体的雨洪管理和防洪排涝起到积极作用,改善了水生态环境,是城市生态修复成效的体现。
“龙岩市将继续深入领会海绵城市建设内涵,全力打造具有龙岩特色的山地河谷海绵示范城市,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海绵城市建设经验模式,为全国海绵城市建设作出龙岩贡献。”龙岩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说。(林福强 高迎宾 崔婷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