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户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旅
【党建引领文物保护的“泉州探索”】以文博工作者的初心讲好泉州海交史故事
——访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党支部副书记、副馆长林瀚
更新时间:2023-06-10 10:18:26 来源:中国网海峡频道

【编者按】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申遗成功,成为我国第56个世界文化遗产。泉州文物保护完好,其背后有这么一群党员干部队伍,他们带头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不遗余力地把文物保护好、管理好、传承好。为进一步挖掘党员干部推动文物保护的故事,从故事中总结提炼泉州如何构建以党建引领文物保护的经验模式,讲述“党建红”如何绘就世界文化遗产城市文物的“保护色”,经研究,由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主办,中国网海峡频道承办,开展“党建引领文物保护的‘泉州探索’”主题系列报道,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宣传推广泉州党建引领文物保护成果。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创建于1959年,为国家一级博物馆,也是我国最早建立的以反映古代海外交通、海上丝绸之路,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经济、文化交流为主题的海事博物馆。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党支部副书记、副馆长林瀚,在这个平台上努力向上。

自2012年从福建师范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硕士毕业后,林瀚进入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以下简称“海交馆”)工作,迄今已有11年。择一事,专一业。这11年来,林瀚扎根泉州,将自己的工作经历与泉州文保事业交织在一起,守住古城的文化根脉,为申遗工作贡献力量,并以文博工作者的初心,在世遗时代带领海交馆以更开放的姿态、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继续讲好泉州海交史故事,让这座有历史、有文化、有故事、有情怀的历史文化名城继续焕发熠熠光辉。林瀚本人也于2019年获评“福建省文化和旅游系统第二批文化类青年拔尖人才”,2022年被省厅4部门评为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暨泉州项目成功申遗工作先进个人。

111.jpg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党支部副书记、副馆长林瀚 受访者供图

在《海交史研究》中,与泉州结下不解之缘

作为成立于1959年的我国首个海事类博物馆,在其六十多年的建馆历程里,海交馆从未停止探索专题博物馆的社会责任与历史担当的步伐,经过几代人持之以恒的努力,逐步形成“一馆一会一刊”的发展模式。

何为“一馆一会一刊”?“即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和《海交史研究》学刊,三位一体。”林瀚解释道。

当海交馆的展览与宣传朝着专题化个性化发展、取得广泛认同的同时,海交馆的学术研究也迈着扎实的步伐闯出了特色道路。经过不断发展,《海交史研究》更是被列入CSSCI(2021-2022)扩展版来源期刊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扩展期刊,而作为这样一本重要期刊的副主编,林瀚坦言,深感使命在身,重担在肩,要想在继承好前辈们办刊成果的前提下,又与现在的同伴们携手开创新局面,更需行稳坐实,与时俱进,不断突破。

微信图片_20230610154318.jpg

《海交史研究》纪念刊 受访者供图

事实上,林瀚在读研阶段的研究方向并非与海有关,而是从事客家山区相关研究,然而这并不影响他对泉州海外交通史产生浓厚的研究兴趣。“尽管之前只在书籍和文献中了解过泉州,但我的家乡广东汕头与泉州所在的闽南地区习俗相近、文化相亲,彼此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到了泉州之后,我觉得非常亲切。”林瀚解释道。

入职泉州海交馆后,林瀚在领导和同事的支持下完成了原海交馆通史馆的资料整理和辑录工作,对泉州海外交通史形成了较为系统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宋元泉州发达的海洋贸易为林瀚提供了众多研究方向,使他个人渐渐完成了“由山入海”的学术转向,先后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3项,目前正参与科技部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道地药材的本草考古研究”的课题二“外来药材文物与宫廷药材文物的调查与整理”,这些也为其担任《海交史研究》副主编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即使有了前辈们打下的牢固根基,要想办好一本杂志也并非易事。对此,林瀚与《海交史研究》编辑部一起做了许多尝试,比如着手开设青年论坛、域外视角、学人笔谈、会议综述、学术述评等专栏,积极拓展多学科领域合作。接下来,还将尝试以学术专辑的形式,从多个学科、多重视角推进海交史专门议题的研讨,以获得更具解释力和前瞻性的学术成果。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海交史概念从内涵到外延都变得更加丰富,从海上丝绸之路与海洋文化,到海外贸易史与经由海路发生的中外关系史,再到经由海路发生的跨国移民史等,如今《海交史研究》所涉及的领域之广,视野之大,对于编者们来说不可不谓是一种挑战。

对此,林瀚积极推进将我国海洋史研究与国际同行切磋、对话,通过开展国际学术研讨会、邀请国外专家讲座、合作出版书籍等方式,持续关注海内外学术研究前沿动态,积极参与多学科讨论及国际交流合作,以全球视野观照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流动与互动等全球化议题。

图片1.jpg

参加世界遗产地博物馆城市学术研讨会并发言 受访者供图

在众多如林瀚这般的文物工作者的互相扶持、携手并进下,今日的《海交史研究》已成为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学术期刊之一,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林瀚本人也在研究海交史的过程中,与泉州结下了不解之缘。他表示,今后将继续推进聚焦重要海洋史议题,与《海交史研究》一同承担新时代赋予的使命,为构建中国海洋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做出新的贡献。

无数个日夜的努力,为申遗贡献博物馆的力量

“这块铁渣是我从山里抱出来的,当时很兴奋,一路抱着它走了五六百米也不觉得重,后来一称竟重达42斤。”走进“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展馆,林瀚对馆内的文物如数家珍,此时看着陈列着的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的铁渣,不禁回忆起当年找寻冶铁遗址的往事,仍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

2021年7月25日,泉州申遗成功,“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宏大主题的背后,是无数文物和史料组成的22个世遗点,作为亲身参与了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考古发现的工作人员,林瀚直言该过程可谓“大海捞针”。

图片2.jpg

安溪下草埔冶铁遗址考古现场 受访者供图

为了寻找泉州地区冶铁遗址,林瀚和同事们先要把文献中关于泉州的含有“冶”“铁”等字眼的几百处地名全部找出来,再发动相关部门、专家学者逐一跑遍。经过实地考察、认真筛选过后,再在重点区域深入寻访。“记得当时,光一个安溪县我就跑了8趟。”林瀚回忆道。

经过“地毯式搜索”,林瀚和申遗团队成员在安溪青阳下草埔的深山中发现了裸露在地表的铁渣,后经考古发掘,山里地表土覆盖下的铁渣厚度竟达5米以上。如今,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已成为泉州22个世遗点之一,未来还将作为第二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进行立项,而林瀚当初采集回来的铁渣也被陈列在泉州海交馆内,成为宋元泉州冶炼生产基地的实物展品。

图片3.jpg

林瀚在竹山冶铁遗址采集40多斤铁渣 受访者供图

申遗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漫长的工作,光有文物建筑遗址可不行,还需要有文献做文化支撑、互相印证。因此,搜集能对遗产主题价值形成支撑的史料很有必要。

2016年起,林瀚作为申遗工作的专业技术核心骨干,一头扎进浩瀚如海的典籍中,参与了申遗展示、文本补充材料整理、田野调查与考古报告撰写等一系列工作。此外,作为海交馆副馆长,他还完成了泉州世遗总展示馆等展厅的大纲撰写、文物征集及布展工作。“每搜集整理一个遗产点的资料,就是一次学习了解泉州的过程。”参与完成并实施的“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陈列荣获第十九届(2021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优胜奖。在参与申遗的几年时间里,林瀚不仅为泉州成功申遗贡献了力量,其个人的学术研究水平也得以不断提升。

图片4.jpg

第十九届(2021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优胜奖颁奖现场 受访者供图

在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泉州申遗项目时,林瀚就在现场,当审议落槌的那一刻,林瀚感到心潮澎湃。他表示,那几年寒来暑往,参与搜集整理资料、进行田野调查、讨论修改方案、展厅展品确定的无数个日日夜夜都涌现到眼前,深感一切努力与付出都是值得的。

世遗时代:带群众“走进去”,让文物“活起来”

申遗工作告一段落,步入世遗时代,如何利用好“世遗名片”讲好泉州海交史故事,让泉州文化焕发新机,是林瀚一直在思考的问题。随着近些年掀起的博物馆热和泉州成功申遗,林瀚意识到文保工作不能只停留在保护阶段,开始探索文物保护利用的更多可能性。2021年,林瀚在英国《Wreckwatch》杂志发表《Maritime Quanzhou: Let the World Prosper》,为宣传泉州工作助力。

“同学们往这边走,这里展示的是历代战船的模型......”在“中国舟船世界”展厅,一群身穿蓝色校服的学生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深入了解了中国舟船历史文化,随后还参与了《船说海上丝绸之路》的讲座,并在海交馆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亲自搭建“福船”模型。

图片5.jpg

“博物馆文学菌”公众号 受访者供图

“这是近期与泉州实验小学举办的一次‘船行天下:走进中国舟船世界’研学活动。”林瀚介绍道,近年来,海交馆在科普教育领域持续发力,林瀚与同事合作的“博物馆文学菌”公众号也致力于撰写有趣的文博科普文章,扩大博物馆的影响力。此外,通过开展研学社教活动、出版科普读物、举办科普宣传展览、建设数字化科普等方式,让古代历史走近大众,让中国文化抵近人心,打造“有温度”的博物馆。

在林瀚看来,博物馆内的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是一个个鲜活的故事,都是一种无形却有力量的学科资源,不能封闭在博物馆里,而是应当让更多普通民众从中汲取智慧和营养,这些也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的时代要求。

789.jpg

《奇趣博物馆 千年泉州港》获评“2021年度中国航海学会科学技术奖(航海科普奖)” 受访者供图

2022年,海交馆成功入选2021-2025年首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海交馆之友”研学夏令营活动、“桐游宋元泉州--青少年寻宝之旅”系列活动已成为泉州青少年教育的特色品牌,参与编写的《奇趣博物馆 千年泉州港》科普读物还获评了中国航海学会颁发的“2021年度中国航海学会科学技术奖(航海科普奖)”。

此外,不仅深耕国内科普教育领域,海交馆还积极进行对外传播和国际交流。2023年3月,海交馆参与的“图说福建与海上丝绸之路”丛书英文版在“寻访海丝印记 读懂中华文明”国际人文交流活动上正式发布。据悉,这是迄今为止第一部以图文并茂的学术成果反映福建与海上丝绸之路关系的图书。“它可以帮助人们在全球化视野下进一步探索古代东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的深刻内涵,全方位推进海丝沿线国家、地区的交流合作。”正如林瀚所说,不管国际形势如何风云变幻,文化永远是很好的黏合剂。

图片7.jpg

“图说福建与海上丝绸之路”《涨海声中》英文版 受访者供图

人们感受到考古遗址对现实生活的意义,它才有尊严,才能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才能惠及更多民众;民众享受文化遗产带来的品质生活,就有动力加入到文化遗产保护行列,最终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林瀚表示,“这正是科普的意义所在”。(陈佳滢 林锦旺 许泽龙 吴杨 李子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