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晋江市以建设国家沿海渔港经济区为抓手,推进50个海洋经济项目,启动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倍增计划,规划建设5000公顷海洋牧场。
一轴三核两带,建设国家沿海渔港经济区
晋江渔港经济区位于晋江市南侧沿海区域,核心区面积154.78平方公里,项目覆盖深沪、金井、东石、龙湖、安海等五个沿海镇,辖区内有远洋渔船30艘、国内渔船2000余艘,渔民1.8万余户,水产总量在全省连续多年名列前茅,拥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海洋水产加工系列中国名牌产品1项、省级名牌(农)产品3项,地理标志商标“深沪鱼丸”,“晋江紫菜”被列入全省十大渔业品牌。
据悉,晋江渔港经济区充分结合渔区发展现状,以“一轴三核两带”的空间布局投资建设,对传统渔港区域内,分别布置有以深沪中心渔港、海洋生物科技园、深沪水产交易市场、海丝公园为引领,纵深发展远洋渔业、精深加工、交易物流、海丝渔旅、古渔村体验等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的深沪渔业综合发展核心区。以围头一级渔港、鲍鱼育苗、滨海战地公园为引领,突出闽南渔文化特色的金井滨海休闲渔旅核心区;以白沙二级渔港、海洋科技产业、水产加工产业为引领,结合海上养殖、海洋捕捞、渔港商贸的东石现代化渔业核心区。传统渔港区域外,分别布置有依托深沪镇现有渔业、产业资源,着力发展水产品加工产业的龙湖-深沪精深加工产业带;毗邻东石镇,充分发挥渔品综合利用等方向产学研基础的安海-东石海洋科技产业带。通过经济区建设、政策引导、产业扶持,最终形成深沪-金井-东石全产业链串联发展的海洋渔业聚合发展轴。
凭借晋江独特的经济基础、渔业产业、区位条件、营商环境等优势,结合各重要渔业乡镇的发展特点,晋江市对晋江渔港经济区的功能定位为:①国家级现代化渔港经济示范区;②海西海洋新兴产业示范区;③泉州环湾休闲渔业生态文旅胜地。在实施期末,实现“完善渔港基础设施,一二三产有机融合,共促互补发展格局,建设生态文旅胜地,构建智慧管理系统”的发展目标。
项目建设初显成效
自2021年筹备建设晋江渔港经济区以来,晋江市水产总量在全省连续名列前茅,2021年水产品总量23.91万吨,渔业经济总产值176.06亿元,2022年农林牧渔总产值45.98亿元,其中渔业产值32.29亿元,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70.22%。。
为了推动全市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晋江还成立以市长为组长、副市长为副组长,各部门、乡镇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渔港经济区建设领导小组,统筹推进项目建设,落实行政管理。项目建成后,将由渔港经济区建设领导小组转为渔港经济区运营领导小组。
据悉,晋江市作为“全国平安渔业示范县”,长期重视渔港港区内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目前三级及以上渔港共有2座,其中中心渔港1座(深沪中心渔港)、三级渔港1座(围头三级渔港)。
形成完备的现代渔业经济产业
晋江市拥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海洋水产加工系列中国名牌产品1项、省级名牌(农)产品3项,产业基础、资金实力雄厚,实施期拟建设5个产业渔港项目,其中4个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投资建设,盼盼食品作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其生产线类型较多,申报项目主要为鱼肠加工生产线,通过新建海洋食品生产线,优化县域海洋渔业产业结构,以创建渔业产业特色品牌为目标,充分挖掘海洋食品多样性,为渔获产品高值化、精深加工利用创造了新的途径。通过新建海洋虾蟹贝壳生物质基新材料生产线,消化了宝贵的海洋可再生生物质资源,改善了渔区废弃虾蟹贝壳外壳对产地环境造成的污染情况,对沿海渔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推动形成较为完备的现代渔业经济产业链条。
丰富多元的渔业文化
据了解,晋江的海洋文化、渔业文化、闽南文化、华侨文化等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相映成辉。晋江拥有深沪湾国家地质公园、金井金沙湾景区、月亮湾景区、围头战地文化村、海底古森林遗迹、 龙湖衙口沙滩、施琅将军庙、东石寨等滨海旅游资源,还有围头战地文化渔村、塘东“美丽渔村”、福建省滨海休闲度假福地金井镇等一批滨海文旅名片。晋江传统习俗包括鲍鱼文化节、海峡两岸(围头)七夕返亲节、攻炮城、水上抓鸭等涉海文化民俗活动,其中“送王船”民俗文化活动成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获中央财政补奖资金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下达的7000万元中央财政资金已按照项目推动进度进行分配,其中晋江市智慧渔港综合服务平台项目可使用中央资金1400万元、东石光渺渔业平台项目可使用中央资金1100万元、金井围头一级渔港陆域配套项目(一期)可使用中央资金1000万元、中心渔港港区综合美化亮化工程(包含深沪渔港港区环保提升工程可使用中央资金1000万元、深沪渔港港阜避风塘整治项目可使用中央资金1100万元)可使用中央资金2100万元、深沪港区后方改造提升工程可使用中央资金1000万元、金井围头村渔民水上安全实训基地可使用中央资金400万元。(陈金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