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户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小切口”撬动“大民生” 探索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福州实践”
更新时间:2023-10-28 10:03:30 来源:中国网

是日霜降,75岁的张碧卿奶奶像往常一样,准时出现在福州市鼓楼区屏山长者食堂·学堂。距离午饭时间尚早,她慢慢走向一旁的健康驿站,接受中医专家的健康义诊。常年患有骨关节炎的张碧卿,腿脚一直不太利索。自从来这里后,她和老年伙伴们一起打太极拳、练八段锦,如今,她甚至可以登顶福州古城最高楼镇海楼。“等锻炼完,刚好也饿了,直接在食堂吃午饭,10块钱就能吃上三菜一汤,好吃不贵,还卫生得很!”张奶奶的好生活得益于福州市人大常委会推进民生实事项目全链条闭环监督。

“一次特殊的探访” 让长者食堂遍地开花

作为2023年省级为民办实事改造提升项目,屏山长者食堂·学堂的存在,让屏山社区很多如张碧卿一样的老人有了新去处。每到饭点,大家一起享受餐食闲话家常,等饭点一过,食堂秒变“学堂”,三三两两老人围成一团,听养生讲座,打牌下棋、交流书画,DIY手工制品。“这是一个有浓浓人情味的地方,让我们有了家的感觉。”张碧卿如是说。

图片1.jpg

屏山长者学堂·九点钟课堂  张晓玲 摄

在福州市,60周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占比20.33%,而一如这样的长者食堂,就有528家,100%实现五城区街道(乡镇)全覆盖,为许多城乡老年人,特别是独居、留守老年人“吃饭难”问题开辟了新的解决路径。这一切成绩取得的背后,均缘于福州市人大代表陈长钦的一次“特殊”探访经历。

“前几年我去探望一名80几岁的亲戚,由于子女都在外地工作,独居在家的她,因手脚迟缓,时常陷入买菜难、做饭难的困境,经常三餐无法按时解决。当时我留意到这个情况后,又连续走访了福州台江、仓山的多个社区调研,发现这种现象并非个例。”陈长钦介绍,为解决老年人普遍面临的“一日三餐”实际难题,早在2019年的福州市两会期间,他就适时提出了在福州设立长者食堂的建议,号召借鉴广州、南宁等地的“长者饭堂”模式,在福州市各街道社区建立老年人助餐配餐服务站点,让老年人吃上一口热乎饭。

这一份满载群众呼声和期盼的建议,得到了福州市人大常委会的重视,经过交办、督办,迅速在全市推广开来。经过试点探索,2022年3月,福州市将建设70个长者食堂列为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至年底,实际建成319个,超额完成任务。

“长者食堂”项目建设,成为解决福州老年人“养老难、吃饭难”问题的一个缩影,更是福州市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履职优势的重大突破。据福州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处长林燕芽介绍,福州市共建设养老机构167家,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103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520个,长者食堂528家,真正做到“让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

“一句无心的抱怨”  加装电梯走进老旧小区

“自从加装了电梯,我再也不用辛苦爬6层楼梯了,感谢人大代表一直以来的坚持和恪尽职守。”走进福州市台江区工业路的东辉花园小区,一谈及小区加装电梯,67岁的小区居民张阿姨连连竖起了大拇指。

图片2.jpg

东辉花园小区加装电梯  张晓玲 摄

东辉花园小区是一座老小区,居民中老年人占比较大。但小区内并无电梯,老年居民上下楼十分不便。建筑专业出身的福州市人大代表郑书鸿,对老旧小区加装电梯事宜很是上心。“早年间,一次和邻里街坊闲聊中,一位邻居向我抱怨道,旧楼加装电梯公证特别难,因自己的孩子远在国外,老伴早已故去,但政策上依旧要办理继承公证,这可如何是好?”面对这道让邻居无计可施的无解之题,郑书鸿听在耳里,记在心头。

郑书鸿几经调研,了解到,早在2012年,福州市就出台了既有住宅增设电梯的相关通知,但因实际实施过程中遇到各种难题,真正执行的效果并不理想。住户协商难、资金筹集难、业主分摊难,场地配套难、申请办理难等症结一度成为旧楼加装的绊脚石。

为解决居民加装电梯这件“揪心事”,郑书鸿于2017年、2019年、2020年连续三次提出《积极推广助老电梯加快改造老旧小区的建议》《关于对既有住宅增设电梯部分条款进行修订的建议》等相关代表建议,提出降低加装电梯规划审批门槛,简化审批手续;将原定“加装电梯后间距满足南侧建筑高度0.6倍”调整成“加装电梯后间距不少于9米”;取消业主的产权公证;同时,由社区介入邻里矛盾纠纷调解,规范属地管理。如是意见和建议,都得到有关部门的认真受理。

2021年11月,福州市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既有住宅增设电梯工作的若干意见》,将加装电梯纳入福州市老旧小区改造计划同步推进,真正解决老年人上下楼难题,让居家养老成为现实。2023年,老旧小区加装电梯100部被列为2023年福州市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并已圆满完成。郑书鸿这桩记挂多年的“心头事”,变成了惠及民生的实事、好事。

“十年一剑的坚守”  让群众实现家门口就医

“我今年60多岁,在这里看病已经有20多年了,感觉比去城里的医院方便,医生的服务也很到位。”走进闽侯县上街中心卫生院,身患胃病、心脑血管病等多种疾病的陈女士刚从取药窗口领取了一袋中药,准备步行回家。“我家就在附近的上街街道,走过来也就十多分钟,我的街坊邻居平时有个头疼脑热,也都来这里看病。”

图片3.jpg

闽侯县上街中心卫生院  张晓玲 摄

今年是福州市星级医疗机构首创之年,福州市卫健委首批成功创建64所星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476所星级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所。作为2023年度市级第一批五星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闽侯县上街中心卫生院近三年来年度诊疗量都在23万左右,占全县比例保持在15%左右,约为县医院的1/2,已基本形成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极大方便了片区群众就近就医、基层首诊。

“和过去相比,现在基层卫生机构能开展的服务可多了,科室设置也很齐全,老百姓就医也更便捷了。”从事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十多年的福州市人大代表薛丽丽,眼看着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一步步在完善,选择到县域看诊的城乡居民越来越多,她感到很欣慰。

“怎样才能做好基层医疗?关键在于要大力提倡医疗资源整合,加强基层医疗建设,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资源。老人家要是有个头疼脑热,身边又没人陪伴,不需要去大医院拥挤就医,直接步行15分钟就能到基层医院看诊,这样也就实现了分流。”

薛丽丽介绍,以往人们倾向于去大医院看诊,根源在于担心基层医院医疗水平不足。而如今的“医疗联合体”,可以实现大医院与基层医院双向转诊、分级诊疗,群众花更少的钱,就能看到更多的名医专家,一些常见病、慢性病也可以在家门口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真正实现让群众“好看病、看好病”。

一项项走心的议案建议,一条条掷地有声的举措,一张张有实效的成绩单,无不承载着群众最真实的呼声,体现着最广泛的民意。监督民生实事项目是人大代表履职的重要内容,也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有效路径。2022年,福州市人大常委会在福建全省首创人大代表投票评议为民办实事项目,组织市、县、乡三级、近万名人大代表评选2022年“人民群众最满意的十件实事”,将为民办实事的酝酿、确定、实施、评价各个环节,引入人民代表大会的制度轨道上来,构建“党领导、群众提、人大决、政府办、代表评”全链条闭环监督,有力践行了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在一次次实践中开新花、结硕果。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我们期待着人大代表们继续当好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将群众呼声转化为代表建议,用代表履职的实际行动诠释责任与担当,推动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实事,努力实现从“为民做主”向“让民做主”转变,为福建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人民幸福生活贡献人大力量。(张晓玲)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