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便民资讯
青岛科技大学三下乡团队:传承守护非遗文化之旅
更新时间:2024-07-22 11:41:34    来源:中国网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出来的,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中国作为世界上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在各个领域都有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项目,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7月18日起,青岛科技大学赴青岛市胶州“非遗守护者”人文观察团重点走访了胶州三个非遗文化地点,了解了根雕,茂腔秧歌以及胶州指墨画的历史与发展现状。

7月18日上午,观察团来到胶州市根雕非遗传承人巩振新老师的根雕工作室,了解根雕的制作过程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巩老师从选择木料原料开始,便体现出了胶州根艺的独特用心。巩老师在讲解的时候说过:“大自然的是最美的。”而且,选料一定要选择坚固的,巩老师说:“朽木不可雕也,再漂亮的木料,如果不够坚固,也没办法经过时间的考量。”在选择木料的时候,还要注意木料的造型。而后在处理表皮的部分,巩老师拿出了他的一套独有的定制的工具——不同大小不同规格的刻刀等工具为观察团成员进行细心的演示,团员经过实际体验感受颇深。而后,观察团成员在巩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巩老师精美的根雕作品:有昂然傲立的雄鸡,有作势起飞的凤凰,有半出水面的鲲鹏一半鱼身在水下,一半翅膀出水面;其中的一件,意义非凡,就是雕刻了病毒和口罩的根雕作品,象征了抗疫必胜的信心。件件根雕作品都栩栩如生,让观察团沉浸在其魅力之中。

据了解,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根是指树根、树基等,而根雕指以树木的根为材料创作的艺术品。我国著名艺术评论家陈从周先生曾这样评价过根雕:“中国根雕艺术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它不像西方绘画以色彩、线条、形状来表达美,而多以意境来感染人。根雕作品以其自然天成的树根为材料,是自然界造化之美的生动体现,是艺术创作中自然美与人文美结合的典范。”

根雕艺术是中国民间传统的手工技艺之一。中国有悠久的根艺历史,其种类繁多,手法多样。在世界范围内都有根艺品与相关工艺品存在。青岛科技大学人文观察团成员深入到巩老师的根艺创作中去感受传统文化与现代潮流结合带来的魅力。在众多根雕艺术家眼中,根雕不仅是一种工艺品更是一种文化。他们对艺术的热爱源于内心对传统文化的崇敬与热爱。正是由于这些原因使他们对根雕艺术情有独钟。通过此次活动,观察团成员们深刻认识到:只有不断传承与发扬传统文化,才能使人类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设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

7月19日上午,“非遗守护者”人文观察团前往胶州市茂腔秧歌艺术传承保护中心,探访胶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了解了茂腔秧歌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茂腔秧歌是流行于山东省胶州市一带的一种传统戏曲剧种,也是山东地方戏中最具代表性的剧种之一。茂腔秧歌产生于明代,盛行于清代。其音乐唱腔有四个腔调,分别为青阳调、阴调、正调、二黄,行当分净、丑两类,其中青阳调是其基本曲调,其他三个腔调是其辅助曲调。茂腔秧歌的表演艺术有“三小”之称:“小角色、小演员、小道具”,人物塑造形象生动,故事情节曲折感人。茂腔秧歌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

茂腔秧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多彩的表演内容而闻名于世。茂腔秧歌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山东梆子、乐亭大鼓和京剧等剧种的唱腔音乐、表演手法。经过长期的实践与完善,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和表演形式。茂腔秧歌音乐唱腔结构严谨,唱腔丰富多样,主要曲调有“四句板”“导板”等;伴奏乐器有板胡、笛子、三弦等;打击乐器有堂鼓、大锣、小锣等。茂腔秧歌所用乐器以板胡为主奏乐器,在表演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7月20日上午,“非遗守护者”人文观察团前往胶州市余之庆博物馆,探访胶州市非物质文化博物馆,了解了指墨画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与此同时,也了解到关于胶州刺绣以及古代家具的相关知识。

观察团成员参与了李志强老师的关于指墨画问题的座谈会,与会成员还有儒学老师、胶州刺绣艺术家和烟台大学的一只团队。座谈会结束之后,在三位老师的带领下,两个团队成员一同参观欣赏了指墨画作品、精美的刺绣作品等。

指画是中国一种古老的绘画形式,也是我国传统绘画的一种形式。指画起源于唐朝,在宋朝发展壮大起来,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指墨画一般用手或手指作画,画时不用毛笔或笔刷。它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纯朴的自然之美,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清朝时期,指墨画进入鼎盛时期,乾隆皇帝、慈禧太后、李鸿章等都非常喜爱指墨画。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变迁,指墨画渐渐衰落下来,但在许许多多的指墨画艺术家的传承发展之下,指墨画发展至今。近年来,在青岛即墨以及胶州地区都有非常出名、出色的指墨画艺术家。

此次胶州指墨画之行让观察团成员们不仅了解到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与魅力,更是感悟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性。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必须要从每一个人做起,每个人都有责任、有义务去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要保护好中华文化的根,让中华文化之树常青。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是一个民族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各种新兴技术不断涌现,信息时代已经到来,这些新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了一定冲击,但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具有不可替代性,需要得到我们更多的关注和保护。

马克思说,“凡是民族作为民族所做的事情,都是他们为人类社会而做的事情”。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之一,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不可转移的文化资源。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与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

虽然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仍有很多不足之处,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传统民俗活动日渐式微或濒临消失。在当前社会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应注重培养传承人、加强数字化建设、健全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建设。通过宣传教育、法律约束等多种方式构建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中创新发展,在发展中得到传承和发扬。

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使观察团成员们切身体会到了非遗文化的魅力,感受到了非遗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价值与意义。通过非遗文化的现场观察、采访,“非遗守护者”人文观察团成员们对非遗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体会到非遗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魅力,对其保护和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此次实践活动增强了成员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培养了队员们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践行了科大“橡尚”青年品格,进一步了解了非遗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价值,提升了队员们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同时,也丰富了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内容,锻炼了大学生的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青岛科技大学赴青岛市胶州市“非遗守护者”人文观察团  指导老师:肖楠 )

【相关新闻】
【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