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师范大学刘改月爱心公益服务队支教兰考
为积极响应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号召,调查研究新时代乡村教育教学发展方向,为乡村教育发展注入新的活力,2024年7月9日—7月15日,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刘改月爱心公益服务队来到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闫楼乡李西小学,开展了为期一周的“相约乡村,美育未来”为主题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支教实践队员,退伍兵大学生邬鹏程和兰考县李西小学的同学们
食堂的大锅前、学校的操场上、教室的讲台边、麦收时节的田野上都留下了队员们洋溢着青春热情的身影。李西小学校长闫苏夏不无感慨地说:“我们这边的教育资源有限,孩子能接触到的内容很匮乏,你们带来的丰富有趣的课程将是这个假期孩子们最珍贵的礼物”。即是对这支队伍真诚褒奖又是最热切的鼓励。
支教实践队员邱圣焓与同学互动有趣的实验
为了做好“文化传承与创新”系列特色课程,实践团队精心设计了“唱响经典”、“古诗里的物理现象”以及“民族的声音”三个模块。实践队队长陈一博在出发时告诉队员们:“我们要努力做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使者,给孩子们带来精美的文化大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双减”中要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与探求欲,培养科学兴趣和志向。邱圣焓是“刘改月爱心公益服务队”的一名队员,在本次支教中大胆地进行实践创新,将汉语言文学知识与物理学知识进行学科知识融合。古诗词很多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生动描绘,在文学层面给人以美的感受,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蕴含着一定的科学道理,邱圣焓尝试着从物理学原理的角度去分析,既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中的意境,体会到古人对自然现象的细致观察和思考,又展现了文学与科学之间的微妙交融。在“古诗里的物理现象”课程中,她针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的诗句发问“大风为什么能掀翻屋顶?”,及提问火车站台上那道黄色警戒线缘何而设?她采用情景设疑方式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接着她精心安排了“两纸夹吹”、“电吹风吹气球”“模拟吸尘器”等七个与气体流速有关的趣味科学实验,让学生从实验探究中得出物理原理,深入浅出地阐释了伯努利原理的基本内涵。她还针对课堂伊始提出的疑问,结合所学知识拨云见日,揭开谜底,最后她还不忘进行知识拓展,讲述了飞机升力原理、吸尘器原理、跑车设计原理等气体与流速的关系在生活中的应用,理论联系实际让增长学生的见识。创新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获取新知识,拓宽视野,还提升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邱圣焓深受孩子们的喜欢。
正在课堂互动实验的兰考县李西小学的同学们
支教不仅传知识,更传递教育的温暖。此次支教,刘改月爱心公益服务队还开展了“家国同构”等系列特色课程,7月12日下午,实践队员邬鹏程开设了一堂题为“赓续先烈精神,矢志奋发图强”的励志课程,邬鹏程是一名退伍士兵,在爱国主义教育课上,他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动情地回忆为期两年的参军入伍经历。通过展示照片与视频资料,鼓励学生立大志、明大德,常怀爱国主义精神,勇担时代新人大任。学生在了解前辈与新生代优秀青年的事迹后,纷纷提出自己要通过投身军旅或者其他适合自己的方式,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积极报效祖国。
7月13日下午,一场“微光聚希望,以美育新人”为主题的美育成果汇演在李西小学的操场上展开,兰考县闫楼乡中心校专干赵继盘,李西小学校长闫苏夏,实践队指导老师魏泽楷,实践队全体成员,百余名小学生及家长代表参与活动。汇演开始前,赵继盘在总结中表示:刘改月爱心公益服务队为李西小学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特色课程,从价值观教育到知识性学习,注重提升学生审美素养与人文素养,对文学院在焦裕禄同志曾经奋斗的土地上的志愿工作表达了高度的认可,敦促队员们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要继续学习发扬焦裕禄精神,祝愿文学院师生进一步获得长足发展。李西小学校长闫苏夏对文学院师生的支教活动表达了衷心的感谢,赞扬了队员们在实践中展现出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鼓励闫楼乡的学生踏实学习、志存高远,为个人梦想与家乡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实践队指导老师魏泽楷认为:此次支教活动实现了师生之间的双向心灵沟通,队员们积累了宝贵经验,在实践中明确教书育人的责任,并为兰考县的教育事业发展送上最真挚的祝福。队员们表示,从校园内的书本理论走向社会的实践教学,沉下心来,深入基层,近距离感受乡村教育的真谛,深刻思考教师的职业本质,在时代的洪流中探寻个人的价值所在。
微光寄希望 以美育新人,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支教队员在兰考李西小学与同学们合影留念
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有一种青春叫支教。在焦裕禄播撒希望的大地的独特经历,支教实践队员在给予学生丰富知识的同时,也带给实践队员无限的思考。不同的讲台,一样的青春。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荧烛末光增辉日月。(李泽雅、邱圣焓 文 黄若冰 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