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滚动
农业专家云集河南省新乡县 为交流防控小麦茎基病技术而来
更新时间:2024-05-23 14:48:09    来源:中国网

5月22日,来自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中国农业科学院、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浙江大学以及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湖北、江苏等省科研教学推广单位、地方政府、有关企业共150多名农业专家代表云集位于河南省新乡县的中国农业科学院新乡综合试验基地,在这里举行小麦茎基腐病等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示范观摩与交流培训会。

与会人员参观了观摩了小麦茎基腐病等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最新成果与应用效果,汇报交流了重大科技任务“小麦茎基腐病灾变规律与绿色防控技术研究”的实施进展,研讨了目前小麦生产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小麦茎基腐病是我国一种新发、突发的植物疫情,一旦染上,会导致小麦分蘖减少,植株矮弱,穗粒数减少、粒质量降低,并易形成白穗,一般病田减产可达20%左右,严重地块损失达到60%以上。数据显示,小麦茎基腐病在我国不断扩散蔓延,近5年年均发生面积已经突破1亿亩,而由于缺乏有效地防治手段,每年因此造成的产量损失超过35亿公斤,严重影响我国小麦产业稳健发展。为此,中国农业科学院启动和实施了重大科技任务“小麦茎基腐病灾变规律与绿色防控技术研究”,在对我国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分布区域、影响因素以及病原菌优势种类等进行了全方位探究后,成功筛选出一批小麦抗病品种,并推出了高效杀菌剂等病害防治关键技术。


大田试验结果表明,采取“两种一晚一喷”(即抗病良种、药剂拌种、适期晚播、返青期喷药)的综合防控技术后,对茎基腐病的防效超过90%。而在此之前,针对小麦茎基腐病,仅有农业农村部在去年推出的应急防治推荐用药名单,其防效并不理想。中国农科院的这一新技术使我国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治从“有药能用”过渡到“高效对症”时代。

“我们通过科学施肥、选种、包衣等方式提高了植物的免疫能力,再通过高效药剂、施药器械进行治疗,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有病无灾、小麦稳产丰产。”此项科技任务的负责人、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陈万权说道。

虽然,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研制的高效药剂已在田间示范中显示出很好的效果,但要实现全国范围内茎基腐病地有效防治,还有赖于进一步地技术推广。

“茎基腐病的初次侵染发生在苗期,但只能从茎基部观察发现,实际种植中到灌浆后期才会看到明显症状。”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昊说,即使现在有了对症的“特效药”,也需要在返青拔节时施用,而目前广大农村地区对基腐病认知还存在不足,且该病的特征与纹枯病、根腐病等表现类似,极易造成误判,从而错误应对。


因此,及时准确地诊断才是有效防治挽损的关键,而这也是举办此次培训交流会的原因。

当天的交流培训会中,不仅有来自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中国农业科学院的负责人和专家,还有来自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以及多个省份的研教学推广单位的代表。

中国农科院有关负责人表示,举办交流培训会,便是希望以此提高农技人员对病害的认识,熟悉防控技术,在基层的实际推广中,增强种粮群众的防护意识,保障茎基腐病能够及时发现、有效治疗。(许剑波 余晓建)

【相关新闻】
【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