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户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态
世界粮食日: 南平老农讲述米粒中的时代印记
更新时间:2022-10-09 14:43:47 来源:中国网海峡频道

编者按: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中国网海峡频道接到了一位来自南平的热心农民大叔的投稿,其以质朴的语言,深情回忆了小时候舂米碾米的往事,也热情讴歌了技术的进步、时代的变迁给社会主义新农村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世界粮食日即将到来之际,编者特编发此文,以飨读者。

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我是一位和泥土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山里人,现已年过六旬,两鬓斑白,回忆起儿时的一幕幕往事,此时思绪万千。  

我出生在南平山区里,一个坐落在半山腰的小村庄中的贫苦农民家庭。家里姐弟7人,我排行老五,一家九口是生产队里典型的超支户,父亲是家里唯一的正劳力,为了多出勤,多挣工分,每月能从中领取400多斤口粮谷。于是母亲主动承担了碾米的活。

小时候我和母亲呆在一起的时间总是更多,碾米成了我童年记忆里非常深刻的一幕。那几年,母亲总约好婶婆合伙砻米,每次先是将稻谷倒进砻盘,砻成半成品,去壳后再把糙米装进臼内舂去皮。一臼能舂三四十斤,然后妈婶二人站框架台上分左右手扶支架一人一脚踩踏杠杆开始工作,这个工序两人配合至少要踩踏坚持两个多小时,糙米渐渐变白了。两人汗水已湿透了全身,为了这晶莹剔透的大米,真是不容易。人工碾米在我的记忆里持续了几年,这是我童年记忆里有趣的一幕。

而今时代进步了,在几公里外的山下行政村,早已引进了柴油动力碾米机。家里只要把稻谷运送到山下碾米厂,就能靠动力代替人工。把稻谷倒入漏斗内,发动机器,靠轴承带动碾米机,这样要反复两次,金灿灿的稻谷就变成了白花花的大米,所以每月领到生产队派发的口粮谷,妈妈就会和邻居的婶婆们三五成群一起挑起稻谷组队去碾米,那年我九岁,对这动力碾米机,充满好奇,时常借口能帮忙搬运一点谷子,好跟随母亲进村看碾米过程,这时候母亲用闲置的布块给我缝上两只小布袋,再给我一条小扁担,小布袋能装两谷勺,对于个头并不好的我来说,一挑挑上十来斤稻谷已经尽力,可是人多力量大,我还是加入了这个队伍。碾米来回一趟至少要半天,刚出发时自然是乐在其中,后来渐渐感觉肩上的担子越发的沉了,额头上也冒出汗水,时间一长就累得走几步就想着歇一歇。母亲自己肩上的担子已经超负荷了,但依然鼓励我继续前行,终于到达目的地---碾米厂。记得有时候,碾完米挑着同样份量的担子返回,路上几乎都是上坡,有时下点小雨,小山路像溜冰场,好不容易迈出一步路又往后滑,还要顾着肩上的担子,每一步都走得提心吊胆。汗水浸透了母亲的衣裳,担子压弯了母亲的脊梁。在母亲的一再鼓励下,我咬着牙战胜一切前行的困难,终于完成了任务。

三年后,村里通了板车路,接着就用板车运输代替了肩挑背扛,出发下行用人工,返回上坡架上生产队的耕牛带,这样一个来回能碾出四五百斤米,碾米要下的功夫自然省去了许多,交通运输的进步大大的提高了碾米的效率。

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醒了神州大地,农村土地生产承包责任制到户,家家户户都有了余粮,村里也通了小公路用上了柴三轮,拖拉机等小型机械代替了人力蓄力,靠肩挑背扛碾米的劳苦时代彻底和我们挥手告别。我也长大了,跨进了大发展的好时代。电力碾米机一代代更新,碾出的米一粒粒饱满完整,自动过滤、自动分离,又快又好。一粒大米见证了半个多世纪的变化,二十一世纪通村公路硬化了,车辆在路上奔驰着,梦想终于成了现实。小小的自然村也通上了自来水,电话、网络一应俱全,我这个一辈子和泥土打交道的老农民亲身体验了这几十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此时此刻,儿时和母亲一起挑担碾米的画面又一次浮现在眼前…… (叶大利)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