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户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态
守护泉州湾河口湿地,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更新时间:2022-02-02 07:55:00 来源:中国网海峡频道

今天是第26个世界湿地日,本届湿地日主题是“珍爱湿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今年的世界湿地日对于我国的湿地保护而言别具意义,恰逢中国加入《湿地公约》30周年,又是我国首部专门针对湿地保护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实施年(将于今年6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湿地保护走向法治化进程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洛阳桥与红树林  黄论谦 摄.JPG

洛阳桥与红树林  黄论谦 摄

和谐家园  林德生摄.jpg

和谐家园  林德生摄

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既是国家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泉州湾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福建省南部泉州市境内,以泉州的两条母亲河——洛阳江、晋江为主体,属于典型河口区域,具有水土保持、科普宣传教育、科学研究、对外交流与合作、生态旅游、永续利用自然资源等多重功能。为保护这一倍受瞩目的独特珍贵湿地资源,泉州市林业局坚持保护优先、严格管理的原则,积极谋划泉州湾湿地高质量发展。通过系统规划,科学修复,充分发挥湿地涵养水源、调节气候、改善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2003年9月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泉州湾河口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并列入福建省重要湿地名录之中。保护区建立以来,通过持续优化调整,现总面积为7065.31公顷,涉及台商投资区、洛江区、丰泽区、晋江市、石狮市等县(市)范围,包含了洛阳红树林、桃花山海滨水禽和蟳埔枪城河口湿地三个核心区,主要保护对象是湿地滩涂、红树林、鸟类、中华白海豚、中华鲟等。

鸥声雀跃  林德生摄.jpg

鸥声雀跃  林德生摄

国家I级重点保护动物  卷羽鹈鹕  邱剑峰  摄.jpg

国家I级重点保护动物  卷羽鹈鹕  邱剑峰  摄

泉州湾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是中国亚热带河口滩涂湿地的典型代表,保护区红树林种类主要有桐花树、白骨壤、秋茄等3种红树林植物,其中桐花树和白骨壤是中国天然分布的最北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红树林北缘分布区红树林的原貌,具有重要的生物地理学意义,被区划为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加以严格保护。经过多年来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在泉州湾持续开展的湿地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作,洛阳江河口的红树林面积已由原来天然生长的257亩增加到7000多亩,成为福建省乃至东南沿海面积最大的连片人工红树林,湿地内各种底栖动物在红树林区栖息觅食,形成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也成为我市一张美丽的湿地生态名片。

泉州湾河口湿地位于东亚至澳大利亚候鸟迁徙通道上,每年吸引着数万只的候鸟在此停歇、越冬,随着近年来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分布的野生鸟类由建区前107种增加到197种,其中国家I级重点保护动物的有9种(东方白鹳、黄嘴白鹭、黑脸琵鹭、卷羽鹈鹕、黑嘴鸥、小青脚鹬等),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的有25种(小天鹅、岩鹭、白腰杓鹬、花脸鸭、白胸翡翠、红隼等)。据监测统计,白腰杓鹬、三趾鹬、黑嘴鸥、大杓鹬、金斑鸻、环颈鸻等6种鸟类种群个体数量均超过全球种群数量的1%,其中2012年黑嘴鸥最大种群数量达到428只,约占当年度全球黑嘴鸥种群数量的5%。因此泉州湾河口湿地是迁徙水鸟的重要驿站地和越冬地,多项指标达到国际重要湿地的标准。保护区内有国家重点保护的水生脊椎动物17种,其中国家I级重点保护动物的有2种(中华白海豚和中华鲟),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的有15种(银杏齿喙鲸、宽吻海豚、白氏文昌鱼等),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

国家I级重点保护动物 黑脸琵鹭  黄宝桐  摄.jpg

国家I级重点保护动物 黑脸琵鹭  黄宝桐  摄

国家I级重点保护动物 黄嘴白鹭   黄宝桐  摄.png

国家I级重点保护动物 黄嘴白鹭   黄宝桐  摄

除了良好的自然湿地风光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泉州湾河口湿地周边史迹遍布,多元文化并存,是开展科研宣教、生态旅游的理想场所。有“海内第一桥”—洛阳桥、石湖码头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第一灯塔”—六胜塔等重要史迹都坐落于泉州湾湿地周边。这些海丝文化历史古迹遗址是宋元时期泉州海上交通设施发达、海上贸易活动繁盛的历史见证,在2021年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批准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泉州湾畔还有蟳埔村、蚶江镇等一批非常具有人文特色的村镇。蟳埔村是宋元时期泉州东方大港上的一个小渔村,以“蚝壳厝”和“蟳埔女”而闻名,具有深刻的“海丝”文化印记。泉州湾内的蚶江镇则是端午节特色民俗活动“海上泼水节”的举办地。泉州湾的海丝文化、湿地景观、人文景观、自然风光交相辉映,形成独特的湿地生态文化底蕴。

为了更好的保护这片得天独厚的湿地资源,2007年8月,泉州市设立了专门管理机构-泉州湾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发展中心。近年来,中心在提升保护管理建设能力方面,逐步完善日常湿地巡护工作机制,实施网格化管理,综合运用视频监控、无人机航拍、巡护轨迹管理APP等手段,从“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的多维角度进行巡护管理。在湿地生态修复方面,通过开展泉州市“蓝色海湾”综合整治行动等项目,实施互花米草整治、红树林生态修复、鸟类栖息地营造、海岸生态化改造等工程,全面推进辖区内湿地生态修复工作。此外,中心大力推进湿地生态保护宣传教育,以每年的世界湿地日、爱鸟周、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省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等主题节点为契机,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线上线下保护宣传活动,有《泉州湾百鸟》系列明信片全国首发、鸟类摄影大赛、救助鸟类康复放飞行动、湾区各县(市、区)乡村的“爱鸟护鸟文明乡村”共建等活动,带动更多的社会的力量参与到保护生态环境和湿地资源,推动生态文明和美丽乡村建设。为人类营造一个美好的家园,珍爱湿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丁思龙 吴轲朝)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