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户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乡村振兴
【绿色高质量发展看南平系列报道】南平建阳:文化繁荣促发展 书香建阳展魅力
更新时间:2023-04-13 14:38:18 来源:中国网海峡频道

【编者按】为总结梳理南平绿色高质量发展及推动“好风景”走向“好经济”、迈向“好生活”的典型样本案例,讲好“南平故事”。中国网海峡频道特推出“绿色高质量发展看南平”大型主题报道,深入挖掘一批典型案例、先进做法,讲好福建绿色高质量发展故事,传播福建绿色发展好声音。

在最美人间四月天,沿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走进南平市建阳区崇雒乡、莒口镇、黄坑镇,感受宋慈文化、朱子文化、竹茶文化的魅力,无论是“宋慈故里”的乡村振兴,还是书院群落里的乡村振兴,或是绿色样本的乡村振兴,南平建阳激活文化繁荣发展的“源头活水”生生不息……“源头活水”润民心,为乡村振兴汇聚起磅礴力量,让乡村面貌焕然一新、让乡村发展如春之气息,生机勃勃。

“宋慈故里”的乡村振兴

走进“莲果之乡”崇雒乡崇雒村,一幅幅以宋慈文化和乡村振兴为主题的墙绘跃然眼前,在四月明媚的阳光下格外亮眼,引人驻足观看,宋慈文化浸润人心。通过文化振兴、文旅和合共生,彰显崇雒独特魅力,辐射带动经济发展的乡村振兴画卷已然展开……

崇雒乡是闻名遐迩的世界法医学鼻祖宋慈的故乡。宋慈文化旅游景区坐落于建阳区崇雒乡崇雒村,占地面积350亩。近年来,崇雒乡充分发挥宋慈文化底蕴深厚,自然生态资源丰富的优势,以崇雒区域发展助推市区一体,全力打造“南平市区后花园”,落实绿色高质量发展超越。

image.png

宋慈纪念园  丁晓雄 摄

以建阳四张名片之一——宋慈文化为主线,着力打造宋慈文化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南平市区后花园。该项目主要包含法医学博物馆、司法教育培训基地等宋慈纪念园二期等配套设施,加紧建成“东连水吉、西出将口、南通童游、北接五夫”的四至交通网络,加快资源辐射对接, 以加强“新基建”,全面带动水电路讯等新旧动能转换。交通的便捷,推动崇雒乡文旅产业加速发展。

同时加快串联中国传统古村落后畲村、如是湖旅游景区,打造以宋慈文化为主,周敦颐理学文化为辅的理学文化圣地,形成集生态休闲、文化体验、凭吊学习、教育研讨为一体的宋慈文化旅游景区。

宋慈文化品牌不仅带动文旅发展,同时也带动了产业振兴。建阳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陈利诚介绍,崇雒村作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每年财政扶持200万,持续四年。2000多亩的烟后稻制种产业示范基地对村财收入、农民增收都有很大的帮助,产业比较突出。村财收入从之前的40、50万到现在的100万,比上年同比翻番。推进整乡产业振兴,陆续打造观景平台、“武夷山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骑行步道,打造注重生态、彰显自然、凸显地域特色的山水田园画廊。

崇雒乡作为南平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上的一个乡镇,迎来重大的历史发展机遇。在交通上,崇雒-武夷山五夫镇的旅游公路全面建成,彻底打破了制约崇雒乡发展的交通瓶颈,崇雒可以全面接纳来自市、区、武夷山等地的人流资源;在文化传播上,宋慈纪念园与五夫、考亭两处朱子文化园有机串联,使宋慈法律文化的影响力得到显著提升;在促进乡村振兴上,环带进一步提升了崇雒当地桔柚、白莲等“土特产”知名度、美誉度,促进百姓增收。对于崇雒乡的发展前景,崇雒乡乡长连志茂信心满满。

书院群落里的乡村振兴

想更深刻的感受朱子理学之经典,那一定要来莒口镇走走,领略云谷山之风貌。云谷山,位于建阳莒口镇,原称芦峰,“盖此山自西北横出,以其脊为崇安、建阳南北之境,环数里之山未有高焉者也。”“云谷在建阳县西北七十里芦山之巅,处地最高,而群峰上蟠,中阜下踞,内宽外密,自为一区,虽当晴昼,白云坌入,则咫尺不可辨;眩忽变化,则又廓然莫知其所如往。”(朱子《云谷记》)朱子名之曰“云谷”,由此得名。探寻书院文化和朱子文化的人文精神魅力,开启一段莒口镇独特的文化之旅……

建阳区莒口镇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是福建省禅宗发源地、中国古代大学城。莒口境内寒泉精舍、圣迹寺、“西山”“庐峰”宋理宗亲题御赐摩崖石刻以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朱熹母亲祝夫人墓、朱熹长子朱塾墓、蔡元定西山陵园等名胜古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

马伏村是朱熹母亲祝夫人归葬地,也是朱熹创建的第一所书院“寒泉精舍”的所在地。当时地属崇泰里后山铺东,旧名“寒泉坞”。1170年正月,朱熹葬母于寒泉林天湖之阳;同年,在墓旁构筑精舍,匾曰寒泉,守孝治学。

image.png

马伏村楠木林  施德书 摄

近年来,莒口镇以朱子理学文化与孝道文化为依托,积极打造国学文化及孝道文化研学基地,着力规划了马伏村寒泉旅游景区项目朱子第一所书院——寒泉精舍、圣迹寺保护开发项目、古民居休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等一批文旅项目。通过打造传统古村落观光区、创意农业观光体验区、农家乐等一系列旅游项目,推进全域旅游有机结合起来,以文旅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莒口镇依托名胜古迹、传统古村落等旅游资源,聚焦‘书院文化、禅宗文化、传统村落’三大主题,大力发展文旅经济。目前发现书院30座左右,已考证的有24座。马伏村是省级乡村振兴实绩突出村,也是示范点。这里交通便利,发展条件非常好,着力打造成南平市西郊花园,既是花园也是菜园、果园。”对于莒口镇的发展和未来,莒口镇镇长范启昌充满信心和期待。

三面环山的长埂小源村,生态资源丰富,青山隐隐、竹林幽幽、溪流淙淙,宛如世外桃源。走近村口,几株千年古樟让人不由得生出岁月悠悠之感,我们到来时正碰到下派长埂小源村的书记何俊与村干部商量着古树旁游客接待中心一排栏杆油漆颜色浓淡的事宜。对于小源村的建设,村干部们可谓事无巨细。

image.png

小源村口的千年古樟  施德书 摄

小源村始建于明代,距今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由朱熹幼年老师刘子翚的后裔迁徙到此而建,坐落于村中的屏山书院历经400多年风雨依然保存完整,时光穿越,昔日书院书声朗朗犹在耳。据说,小源村之名是刘氏后人为纪念朱熹,取《观书有感》一诗中的“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源”字而成,颇有文化渊源。

image.png

历经400多年风雨的屏山书院  施德书 摄

小源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2015年11月被列入第一批福建省级传统村落名录,2016年列入第四批国家级传统古村落。作为尊师重道的传统村落,近年来,小源村依托资源、品牌优势打造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和休闲旅游农事体验基地,通过大力发展农家休闲旅游产业,带动古民居旅游业,助力乡村振兴。

“我们注重古建筑保护性开发、系统性修复,试图恢复古村落的原生态。理想的村庄,不仅有优美的环境,最重要的是历史和文化要得到妥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下派小源村驻村书记何俊说。

image.png

中国传统村落小源村石巷  施德书 摄

通过科学规划、保护利用、创新开发,短短几年间,昔日脏乱无序的小山村蝶变成国家级传统古村落。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潺潺溪流穿村而过,明清风格的古建筑沿水而立错落在村中。“古树、石巷、小桥、流水、人家”的和谐景象犹如一幅诗意山水画卷。

悠悠古村留得住游客,也留得住乡愁。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尊师重道的传统文化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通过对古村落中的书院、老建筑、古树等古迹保护和修缮,复原传统生活场景,营造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用活传统历史文化资源处处可见。大众茶馆、农家乐、围炉煮茶等先后开业,推动小源村经济发展。

绿色样本的乡村振兴

四月的建阳区黄坑镇,云绕青峦透翠容,雾缠竹海隐葱茏。茶园叠翠繁花开,春意盎然入画来。黄坑镇的绿色来自“一座山”“一根竹”“一片叶”,作为武夷山国家公园南入口小镇,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上的重点乡镇,近年来,黄坑镇坚持以推进环带建设为核心,厚植绿色本底,打造高质量绿色黄坑示范样本。

image.png

好山好水肉眼可见、绿色生态触手可及的黄坑镇  林锦旺 摄

漫步在桂林村春天的小路上,雾气中氤氲着清凉和茶香,连日多雨后的山间溪流依旧清澈如昔,涓涓蜿蜒而下,茶山上几位阿婆正忙着采摘今年的头春茶。好山好水肉眼可见,绿色生态触手可及,依山采茶、临水品茶的康养模式吸引着乐享山水的游客到台石休闲山庄小住时日。台石生态农庄负责人许青柏告诉记者,眼下正是春茶采摘时节,每斤茶青可以卖到二三百元;每年慕名来农庄的游客络绎不绝,一年收入可以达到四五十万元。

image.png

阿婆在采摘头春茶  林锦旺 摄

位于武夷山国家公园腹地的黄坑镇坳头村,是红茶鼻祖正山小种的发源地,也是金骏眉的生长地。高海拔、原生态让坳头的茶叶远近闻名。据了解,目前黄坑小种红茶制作技艺已成功申报建阳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宋代大文豪苏轼的诗句在黄坑体现的淋漓尽致,漫山望不尽的翠竹,满眼皆绿。黄坑镇素有“林海竹乡”美称,拥有毛竹林面积17万亩,这里有最悠久的制作竹筷的历史,全镇竹筷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25%,是中国竹筷第一镇,建成福建省首个全方位展示古今中外筷子历史文化的“中国箸博物馆”。

image.png

“中国箸博物馆”内讲解员讲解筷子历史文化  林锦旺 摄

2022年,黄坑镇的桂林村、长见村、坳头村围绕“一片叶”“一座山”产业打造跨村联建示范点,成效显著。今后,黄坑镇还将按照“地域相邻、产业相近、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做大做强”的原则,把其余8个行政村划分为3个不同功能的“跨村联建”示范片,整合优势资源,深入挖掘发展新业态。

“一座建阳城,半部宋代史。”文化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千年古邑展多彩魅力。书香建阳因文化更加多姿多彩,也因文化更加宜居宜业。南平建阳积极探索乡村振兴新模式,高标准打造环城区乡村振兴示范带,走出具有建阳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蔡瑛 施德书 林锦旺  江苏闽)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