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户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乡村振兴
福建泉州探路金融服务乡村振兴 精准创新金融产品
更新时间:2023-03-07 10:37:01 来源:农村金融时报

截至2022年末,泉州全市涉农贷款余额4831.51亿元,涉农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比重52.11%,位居福建省第一。

近年来,针对农村金融服务的难点、痛点,福建泉州精准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凝聚政银企多方合力,逐步推动建设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服务乡村振兴金融组织体系,有效引导金融资源向乡村振兴领域集聚,有力推动了乡村振兴。

优化农村金融“供给机制”

有效供给不足是农村金融发展的主要制约之一。对此,泉州发挥金融监管部门“几家抬”作用,将政策合成嵌套,推动建立长期可持续的金融供给机制。

近年来,泉州相继出台了《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服务乡村振兴的工作意见》《泉州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体系建设与金融支持工作方案》等文件。在政策引领下,每年对银行业机构服务乡村振兴情况开展考核评估,激励金融机构构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以农业银行泉州分行为例,该分行将服务乡村振兴作为全行战略,依托“三农”金融事业部,在分支行均设立了乡村振兴金融部,专门安排激励资金用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重点项目。

“政府部门、监管部门、金融机构三方协同,推动形成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工作合力,持续提升金融服务精准度。”泉州银保监分局局长詹启刚接受《农村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监管部门引领下,一个产品广覆盖、服务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供给体系逐步形成:泉州农发行推动政策性金融资金持续投入到农业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大型银行在民生补短板、降低“三农”融资成本等方面发挥“头雁”作用;农信系统坚持“支农支小”主力军银行定位,深耕广大农村;股份制银行向县域机构合理下放信贷审批权限,积极填补农村金融服务市场空白。

提高农村金融“供需适配”

“没想到地理标志也能贷款,有了这笔钱,我打算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水仙茶种植户郑某兴奋地说。

抵押担保缺乏一直是制约信贷投入农村的重要因素,对此,人行泉州市中心支行联合泉州市市监局、省联社泉州办事处,在福建首创地理标志商标质押贷款模式。截至2022年末,泉州农信系统为石狮古浮紫菜等11项地理标志商标合计授信超2亿元。

人行泉州中心支行行长杨光表示,通过科技赋能、规范流转等方式,盘活农地经营权等要素资源,发掘牲畜活体、农机具等生产资料和存货价值,大大拓展涉农贷款抵质押物范围,打通了信贷资金进入农业领域的瓶颈。

为满足“三农”金融新需求,泉州不断实现金融服务广度和契合度的“双提升”,以聚焦“五大振兴”为抓手,引领金融机构全方位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

2022年,人行泉州市中心支行联合相关政府部门开展“一县一品 贷动‘闽’生”专项行动,引导金融机构创新推出“园区贷”“渔仓贷”等70多种专项领域特色金融产品。

建设农村金融“信用体系”

无论是有效供给不足,还是抵押担保缺乏,究其根源是农村金融信用体系不健全。为此,泉州不遗余力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2021年以来,泉州以镇域为载体推进乡村振兴,将全市133个乡镇分为城乡融合型、工贸带动型、农业生态型三类。人行泉州中心支行牵头相关政府部门开展金融信用村、镇评定,推动“整村授信”“整镇授信”。截至2022年末,泉州全辖共评定金融信用乡镇6个,金融信用村121个,建档“信用户”88.02万户。

信用体系持续完善的背后是农村金融网络的不断延伸。泉州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局长陈德庆表示,近年来,泉州着力引导金融机构将渠道触角向乡村下沉,并鼓励金融机构通过科技创新发展线上融资平台,通过构建线上线下融合渠道,破解农户融资难、融资贵。

南安农商银行的“农村金融网格业务生态管理系统”便是代表作之一。该行将南安市428个行政村细化为3000余个金融网格,将南安市160多万人口、25.9万栋房屋、1万多家纳税小微企业、2000多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重要清单,导入信息系统,全方位展示各网格业务资源及客户金融服务情况。

陈德庆表示,今后,泉州将继续发挥政府、渠道、科技等优势,深入营造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为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的金融力量。(陈衍水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