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天竺山,泉州南安市境内名山之一,位于今南安金淘镇艺林村、文山村与眉山乡观山村、南湖村交界处。宋代属怀德乡崇安里,明清为十四都。其最高峰黄旗尖海拔688米,尖欹秀挺,列展如旗,故亦称黄旗山。山腰有巨石名珓杯,成一天然厂室,传为唐末著名诗人韩偓栖隐处。石下方有古刹报慈院(亦称报恩寺),方志载乃后唐天成年间僧文浩创建,现存北宋时期石槽七具,殊为难得。兹山延绵起伏,其西北部最高峰海拔600余米,俗称向天螺,虽与黄旗尖毗连,但乡民以所属村界不同而视为两山。该禅院屡经兴废,清中叶后转称黄旗山报恩院(寺),原天竺山报慈院之名渐湮灭无闻。
时移世易,百废俱兴。应有关方面邀请,著名诗人、辞赋家王鸿撰写了《泉南天竺山旗麓报恩禅院记》。记文搜罗广博,考辨精当,叙事写景醇雅流丽,议论抒发别具一格,诚为今人所作文言之佳构。特此编发,以飨读者。
泉州枕山负海,舟车四达,素号东南巨镇、闽越奥区。其境设郡县亦久矣。汉末为侯官县地,吴析置东安县。晋改晋安县,属晋安郡。梁天监中,析置南安郡,南安之名始此也。隋开皇九年,郡废,改县曰南安,复析置莆田县,皆属泉州,治在今福州也。唐武德五年,置丰州于此,领南安、莆田二县。贞观初,州废。嗣圣十六年,置为武荣州,寻移州治于今鲤城,犹属南安县地也。景云二年,改称泉州,盖始此方为今泉州矣。开元八年,以州治无县,析置晋江县,为附郭焉。嗣后建置迁革不一,或州、郡,或军、路、府,然多以泉为名,幅阔人稠,物产夥繁,恢恢乎八闽大郡也。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七“山川 南安县”
清乾隆《泉州府志》南安县疆域图
南安地居晋江上游,离郡治最近,号称剧邑。其山分自双阳,一脉迤逦落平原,隐然隆起一丘阜,县治负焉。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地理云:“九日、姜相、高士诸峰环拱于右,佛迹、灵秀二山盘回于左。揖紫帽、狮子之奇,抱金溪、黄龙之秀。”何乔远《闽书》风俗志云:“土壤滋沃,有溪山之观。其人质率尚意气,而皆有邹鲁之风。”是以地灵人杰,百里之间,弦诵相闻,英才迭出而彬彬自成风气矣。
南安文庙
吾闽僻处海隅,文教亦迟。唐建中间,故相常衮为福建观察使,兴学劝士,儒风大振。而闽海文物渐多,名贤遂辈出矣。其翘楚者,当推泉南欧阳詹也。詹,字行周,晋江人,后迁居南安高盖山下。少颖悟,与莆阳林藻、蕴兄弟友善,结志攻文。贞元八年举进士,与韩愈、李观、李绛、崔群等联第,皆天下选,时称“龙虎榜”。人谓闽中甲第破天荒者。尝读书高盖山白云室,山顶有欧阳坟,传其母葬焉。詹拜墓有诗,后人因之,呼为诗山。其下有村,亦号诗村。盖地以人重也。
九日山石刻 (图源:携程网)
九日山处旧丰州之西,下俯金溪,奥衍明秀,峰峦映发。晋以来,缙绅先生及方外之侣,多探憩焉。唐贞元间,宰相姜公辅以直谏忤旨,谪为泉州别驾。先时有隐君秦系,以诗名,结庐于山之西峰。姜敬慕之,乃筑室东峰以求相近,结为知交。姜既殁,秦为葬山下。邑人馨慕其贤,称姜所居峰曰“姜相峰”,秦所居峰曰“高士峰”,仰其高躅而不忘也。欧阳詹居南,常至九日山,从二公游,传世有寄姜相公及赠山僧诗。天祐初,内相韩偓避世入闽,先寓福州。复移居南安,曾寄寓山麓之延福寺,多有题咏,兹山益增重矣。
韩偓(842-923),与秦系、姜公辅、欧阳詹并称“南安四贤”
唐季衰乱,凡公卿名士避地依闽者,王氏兄弟皆厚礼延纳。时王审邽为泉州刺史,遣子延彬于潘山作招贤院以馆之。及审邽卒,延彬继之。闻偓至南安,遂延至招贤院,优礼有加。偓,字致尧,一作致光,小字冬郎,京兆人。幼聪敏,十岁能诗。父瞻,与李商隐同年进士,并为王茂元婿。义山集中所谓“雏凤清于老凤声”者,即偓也。龙纪元年进士。天复初官翰林学士,迁中书舍人。尝与崔胤定策诛权宦刘季述,昭宗反正,为功臣。从昭宗奔凤翔,进兵部侍郎、翰林承旨。帝励精政事,以偓处可机密,欲相者三四,皆固辞。为朱温所忌,贬濮州司马。再贬荣懿尉,徙邓州司马。昭宗既弑,哀帝复召为学士,还故官。不敢入朝,挈其族南依王审知。天祐三年秋至福州,审知待之甚厚,然见忌于其左右。是年复有前命,又辞。翌年,朱温篡唐改梁,审知称臣奉贡。偓失所望,于是冬离福州,往汀州沙县,寓居天王院岁余。梁开平三年初,急征偓,更辞不就。次年春至南安桃林杨,居颇困顿,然矢志归隐矣。乾化元年春末又南下,暂寓城内旅舍。
《韩翰林集》,又名《韩内翰别集》《玉山樵人集》
偓素忠耿,自朱氏弑君后,所作诗文但纪甲子,衔亦书唐旧职。其谪贬流落久矣,而乃心唐室,终始不衰。虽与延彬游从甚欢,然以王氏附梁,不愿寄篱,旋携家寓居九日山僧舍。其间,亦暂寓莲花峰等处。传世手简帖有借衣、借米等语,足见穷愁窘迫,而人格风期终不堕也。乾化三年夏初,复移居葵山之麓龙兴院。地处县北六七里,人迹罕至。公率族人躬耕自给,自号“玉山樵人”,固以遗民自况,不食周粟矣。其垦荒种杏之地,后衍成一村落,名曰杏田村。梁龙德三年,卒于龙兴院,年八十有二。威武军节度招讨使傅实为之营葬。墓在葵山之阳,西向,以朝长安也。宋叶梦得《石林诗话》谓:“其两召不行,非特避祸,盖终身不食梁禄,其大节与司空表圣略相等。惜乎唐史不能少发明之也。”刘克庄亦云:“方唐之亡也,士大夫贵显而全节者,惟司空表圣、韩致光二公。”《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赞曰:“晚节亦管宁之流亚,实为唐末完人。”
偓工诗,乃晚唐名诗人。早年擅作宫体,侧艳新巧,名噪一时,人称“香奁体”。亦有词致婉丽、意兴深长之作,如《已凉》《宫词》诸篇,脍炙人口。经乱遭贬后诗风大变,或慷慨激昂,或悲郁苍凉,悱恻幽眇,自成一家。为誉“唐末诗史,一代诗宗”。在闽所为诗最多,皆手写成卷。黄庭坚观其《手简十一帖》云:“余观韩致尧出内庭后诗,忠义感激,诗语亦清壮,超一时体律,未尝不叹赏也。”元方回《瀛奎律髓》云:“致尧诗无句不工,唐季之冠也。”清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序例》云:“唐末七言律,韩致尧为第一。”
黄旗尖,海拔688米,系天竺山最高峰,亦称黄旗山
坡面梯田层叠,鳞塍参差,如绶带、如琴阶
癸卯春,南安友人谢君来莆,聚晤间谈及韩偓轶事。言曾隐于乡之黄旗山石室,山半有古刹报恩寺云云。语颇出人意表,问其乡,则金淘镇艺林村也。余素敬慕偓,知其晚年寓止南安,然未谙栖归处。谢君辄力邀余访之。不数日,自驾车载余前诣,倩同乡廖、陈二君为前导焉。是日晴好,风暖气清。过邑城,沿南金公路往北约五十里,缘山道盘旋而上。坡面梯田层叠,鳞塍参差,如绶带、如琴阶焉。转一谿谷,乍见群山之中,一翠峰耸云插天,列展如旗,即所谓黄旗山也。其巅锐如圭首,故俗称“黄旗尖”。高近五百仞,乃金淘、眉山两乡之主山也。陟及半,郡城已尽收眼底,如卧鲤,如列棋,洵滨海巨观也。
千年古刹报恩寺
报恩寺,旧称报慈院,始建于后唐天成年间
报恩亭,内专祀观音大士
原为报恩寺观音殿,清同治间陈国试等重修
山之腰有一小禅院,单檐歇山顶,燕尾脊,红砖朱瓦,雕饰富丽。榜曰:报恩古寺。面阔三间,两进。前厅后殿,中隔天井。殿内有对圆柱,镌联曰:“黄旗风卷泽恩雾,石鼓天敲送福音。”中供释迦佛祖,左、右供观音、地藏王菩萨,两侧奉十八罗汉。据云殿中所奉观音,灵感最著,四方信士素虔礼之。前厅左壁刻有重建碑文,略云:“该寺系后唐天成年间明宗李亶敕建,历代屡有兴废。己卯年乡贤余某倡议重建,癸未年八月告竣。”出门外,但见绿树扶疏,群峰环绕。缘右侧小道行数十武,有一小庙亭,飞檐翘角,殊为雅洁。匾曰:报恩亭。内则专祀观音大士也。寺、亭相距咫尺,而俱名报恩,余异之。诸君亦不甚明了,或云斯亭乃旧报恩寺观音殿所在,清同治间乡绅陈国试等倡捐重修;现亭系信众于壬午年秋重建,翌年冬告竣。
寺内外现存古石槽七口,槽沿所勒字,犹历历可辨
北宋方形石槽,上刻:天圣四年丙寅三月记
北宋椭圆形石槽,上刻:政和八年戊戌春造;僧令从舍钱十五千
驻足稍睇,周遭皆为园圃,鸡舍瓜棚杂其中矣。度其故址,凡五层,尚仿佛得之。巡之,则颓垣残基,隐约卧于荒烟蔓草间。独有石槽七口,分散内外各处,深广数尺,藓苔遍生,而槽沿所勒之字,犹历历可辨。上有“天圣四年”、“政和八年”字样,分别为北宋仁宗、徽宗年号也。另存“弟子王助并家室余五娘舍石槽一具”、“永充大众洗衣,僧令从造”等。盖由善信捐舍、院僧监造也。虽大小高低不等,或为储水,或为洗涤,或为碪盆捣衣之用欤?陈君曰:“相传韩偓当年寓此,曾作饮马之槽。”余略疑之,陈君则言之凿凿,云寺东北麓有村曰青泉,致尧之云礽世居于此;其潜修洞室,则在山腰稍高处。
路如壁立,两旁茂树修篁
山腰有巨石名珓杯,成一天然厂室,传为韩偓栖隐处
石壁刻草字两行,疑似“京兆韩致尧隐”
一行遂往探之,自寺西踏仄磴而上。路如壁立,两旁茂树修篁,间有旁逸斜出者,俯探方过。行数百武,不觉汗出沾背,方欲稍憩,辄闻前头呼“洞至矣”。但见密林深处,突起一巉岩,老树盘结罅隙中,几蔽风日。缘斜径下其前,则二巨石似刀削斧劈,对列如门,另一椭形大石叠架其上,成一天然厂室。当地人称“珓杯石”也。内伏一石如舌状,远观似龙喉焉。地面另有二石,为天然座。洞不甚深,然绿藓遍布,阴凉袭人。左壁镵草书两行,如龙蛇飞舞。陈君言,此洞即韩偓栖隐处,清末邑名士陈步蟾父子有诗文为证,山下本乡人也。余摩挲认之,岁久苔侵,已不可识读矣。伫洞外,遥想韩公当年流寓情景,不禁欷吁。时近正午,乃返。自高处俯眺,则见古刹隐于山坳树杪间,院落萧然,清幽寂寞,似幻梦佛界焉。
文山水库
左为黄旗尖、右为向天螺,两山毗连如围屏
东望谷口,间抱一小平洋,屋舍田畴错落,即艺林村
途中瞥一文山水库,风光殊绝,遂停车稍观望。据云地属艺林、文山二村,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也。广近百亩,湖面呈靴状,水极清洌,青山田舍倒影其中,恍如世外桃源。其西南即黄旗尖,西北为向天螺,山势峛崺,具隈蔚之盛。两山毗连如围屏,集诸涧之水,筑坝而成水库矣。泄洪道循马头寨而下,与淘溪支流合。自坝上东望谷口,远处重峦叠嶂,偏左峙立一山,嵯峨而大,曰洪岩山,俗但呼“四面寨”云。近处林木葱郁,间抱一小平洋,屋舍田畴错落,则艺林村也。据考,因乡水口捍门有“仙人漈”,得名临漈。民国始称艺林也。
普恩亭
始建于民国六年,系自山腰报恩亭分炉
前挑为南洋式骑楼,后首为闽南风格庙宇
近村一片平畴,水田漠漠,新禾成行。入村又见一小庙宇,形制颇奇特。前挑乃南洋式骑楼,檐顶立双凤、双鹤,左右各连一马背脊厢房。后首为闽南风格庙宇,正脊雕双龙护宝,匾曰:普恩亭。前为小厅,中为拜亭,后为殿堂,供观音宝像。据云:亭创于民国六年,丁丑年三月重建。系自山腰报恩亭分炉,每年正月初四恭请上院观音銮轿到此驻跸,沿袭成俗矣。余徜徉其中,颇有不可解处。该村一寺两亭,皆祀观音,孰知其源委、流变乎?斯寺故址,然否韩公当年暂寓处乎?其栖隐之厂室,于吾闽志乘有所据乎?欲深诘,诸君皆茫然,所云率皆故老相传,荒渺难稽。诸君遂请余为之考,更冀撰文以宣之。
韩偓墓,位于南安丰州镇杏田村葵山之麓 (阿聪摄影)
韩偓墓前有石仲翁和石兽,古朴雅致 (阿聪摄影)
1933年,弘一法师与韩偓墓道碑合照 (图源:泉州网)
盖闻地以人灵,人以地杰,总相须而成,岂攸赖于偶然耶?九日山高不过百米,以秦、姜、欧阳、韩诸公先后寄寓,而名胜遂传。后人于其麓立四贤祠,凭吊之咏亦多矣。高盖山有欧阳詹书室,且拜墓有诗,别称诗山。葵山乃韩偓躬耕终老处,墓亦在焉,故为南邑胜迹,瞻谒者不绝。莲花峰在九日山之北,传有偓隐居遗迹,以有《信笔》一诗,写“石亭绿”茶事也。按:偓在南安寄寓游息各处,或载诸方志,或见之诗文,独今称黄旗山及报恩寺者,惟赖父老沿传,文献无征,故声名亦未显也。嗟夫!彼较之前述诸山,不啻天壤之别,其幸与不幸,岂由人定乎哉?
清康熙《南安县志》疆域志卷二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十六“坛庙寺观”
余既从所请,归辄勉力为之。或搜索,或辨证,倏忽历一年矣。虽日不暇给,然未敢稍加穿凿臆断也。据考,艺林村在宋属怀德乡崇安里,明清为十四都临漈乡。经阅《八闽通志》卷七“地理”,南安县十四都仅载天竺山而无黄旗山。而卷七十七“寺观”,十四都无载寺院;另十一都高盖山有报慈院,乃宋开宝间僧法圆创,非十四都黄旗山之报恩寺也。又阅《闽书》卷九方域志,南安县载:“十四都……天竺山,在县北。下有报慈院。皇朝詹仰庇诗:‘山结毫光胜,麓缘天竺名。云阴连片瓦,野色远孤城。’”又,清康熙《南安县志》疆域志卷二载:“天竺山,在县北五十里,属十四都。下有报慈院,唐天成中僧文浩建。”乾隆《泉州府志》卷七“山川”南安县载:“天竺山,在十四都,距县北五十里。……下亦有报慈院,详见寺观。”卷十六“坛庙寺观”载:“又县北天竺山下,亦有报慈院,唐天成中僧文浩建。后并废。宋龚茂良诗:‘洞寒草木酿秋光,山底云烟度短墙。隐几尘埃心已老,闭门风雨话偏长。’”民国《南安县志》所载天竺山、报慈院,与上述明清诸志略同,然又载:“黄旗山,在县北四十里,属十四都。列展如旗,故名。”“报恩寺,在十四都黄旗山下,祀观音、佛祖。寺后巨石有蝌蚪字形,不可辨识。”
清陈国仕纂《丰州集稿》
清陈国试撰《黄旗山报恩禅院记》
遍阅明清省、郡、县诸志,所载南安十四都境内之山川寺观,惟天竺山、报慈院也。而民国县志为何另载黄旗山、报恩寺耶?百思莫解之际,幸有陈君寄赠清陈国仕纂《丰州集稿》,翻读旬日,疑窦豁然解焉。该书卷四载陈步蟾律诗《临漈八咏》,内有《天螺晓日》《旗麓晴云》《青泉茂树》,即咏天竺山、黄旗山及报恩院也。另卷九载陈国试《黄旗山报恩禅院记》云:“山之腰有报恩禅院,志乘失考,殆即唐天成中僧文浩所建之报慈院,郡志载在天竺山。”按:步蟾,十四都临漈乡人。咸丰五年优贡,授中书科中书,后掌教丰州书院。国试,步蟾长子。咸丰八年优贡,任漳州府学教授,少有文名。国仕,步蟾六子。监生,曾设馆马来西亚,后任丰州书院山长。平生潜心著述,辑录有《丰州集稿》十五卷。陈家自明嘉靖末迁居临漈,父子皆南邑饱学之士,所述皆出亲睹躬历,故应可采信之。
清光绪《南安临漈笋山陈氏二房支谱》
陈氏族谱载黄旗山、报恩院、厂室题字及宋代石槽等史料
综历代志乘及陈氏父子记述,可知天竺、黄旗二山及报慈、报恩二院,旧时皆属十四都临漈乡也。然陈氏父子诗文之前,吾闽方志均未载黄旗山及报恩寺,由是可推断:黄旗山即旧天竺山也。两山毗连,本系一山。入清后生齿日繁,乡亦增多,原天竺山脉分属之临漈、山腰、南湖诸乡,遂以境内最高峰黄旗尖为主山,转称黄旗山也。而天竺山之名渐湮废,反以今文山村境内最高峰向天螺代称矣。故清末土人始以为两山也。其下有报慈院,即后称报恩院者也。以“慈、恩”二字形似,或传写有讹,抑乡音含混错改耶?据载,该院始创于后唐天成间,岁久废。而石槽勒有“天圣”、“政和”年号,则为北宋复建也。南宋名相龚茂良初授南安县主簿,有《题报慈院》诗,可知亦一时胜概也。入明后又废,故弘治《八闽通志》“寺观”卷无载矣。据传,万历间有黄氏重修。虽无从考,然时郡人、少司寇詹仰庇有《天竺山》诗,可稽其实也。故万历《闽书》方域志载天竺山下有报慈院,并录其诗也。清康熙《县志》疆域志沿其说,惟增“唐天成中僧文浩建”矣。至清中叶,又圮废。故乾隆《府志》“坛庙寺观”云“后并废”,但录宋龚茂良诗也。同治三年,陈国试偕弟侄登眺至此,见古殿上雨旁风,不胜感慨系之。乃遵父命倡捐修葺,并撰文以记之。
《韩偓集系年校注》,中华书局
韩偓《南安寓止》
另据乡老口传云,报恩院故址即韩偓寓此覆茅之地。陈国仕《丰州集稿》卷首“寓贤”附注云:“予世居十四都临漈乡,有黄旗山,山有厂室,壁上勒草字两行,似‘京兆韩致尧隐’,惟‘尧’字完好,余稍残。”另,陈步蟾《旗麓晴云》诗亦附注云:“山之右有厂室,壁间雕狂草两行不可识,又残其半,必唐宋代高人隐此。”可并为其佐证也。乾化三年,偓自九日山移居葵山,作《南安寓止》诗云:“此地三年偶寄家,枳篱茅厂共桑麻。”所谓“茅厂”,盖即言此间茅屋厂室耶?其云礽有世居山麓、地曰青泉者。公卒数年,后唐天成间,僧文浩于其地创报慈院。或云后人感韩公族裔舍地建院之恩,而改称报恩院云尔。
山川灵秀——泉南天竺山全貌
於戏!斯山斯院幸哉,斯事亦奇哉!自韩公身后已逾千年,而天竺山、报慈院之名,湮灭无闻亦近三百年矣。今因缘际会,以余游访而了一公案,名胜返其本源,谬惑终得大白,斯举不亦快哉!余自知非余一人之力也。盖山川灵秀所钟,贤哲英风所遗,可谓“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也。
余莆人也。莆之与泉,其始本一郡也,而溯郡县之源,则皆始于南安也。是日也,诣故郡、游故邑,临故址如见故人矣。今治世修文,百废皆举,而斯山斯院之重光丕显,岂不拭目可待欤?余不敏,特撰此文,期为山海日月留证,为后人探胜索幽作凭也。
事既讫,爰作歌以咏之。曰:
厂室巉差隐密林,龙蛇草字半苔侵。
致尧无路曾栖此,忧国多诗只付吟。
冻雀唐昭孱主恨,冷薇野寓谪臣心。
寄身何必招贤院,闽海渔樵话到今。
翠峰旗列几多年,半麓清幽辟福田。
山发毫光曰天竺,云连片瓦起晴烟。
石槽深勒宋初号,乡老犹传唐末贤。
遥眺清源思故郡,慈航常佑济长川。
时甲辰年孟夏,莆阳王鸿记。
作者简介
王鸿,福建莆田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作品曾获第五、第六、第七、第十届福建省政府百花文艺奖,第二十五届福建省优秀文学作品奖,首届中国网络音乐节最佳作词奖,“妈祖阁”海内外公开征赋评选特等奖,文旅部第八届全国话剧优秀剧目展演“优秀剧目奖”,第九届温哥华国际华语电影节“红枫叶奖”最佳影片奖。被收入《福建文艺创作60年选》《大诗歌》(2012年卷)《中华辞赋百家赋选》《闽派诗歌百年百人作品选》等。其辞赋、碑文代表作有:《妈祖阁赋》《莆阳赋》《重建白湖顺济庙记》《贤良港祖祠新建天后圣殿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