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福建讯 黎明职业大学以“双高计划”项目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技能大赛对职业教育“树旗、导航、定标、催化”作用,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形成“134”举措,即建立1套“技能竞赛”运行管理机制,立足“学校为起点、学院为支点、专业为重点”的3级竞赛运行平台,强化“以赛促建、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学”4个动力引擎,持续深化“三教”改革,探索岗课赛证育人模式,将技能竞赛和日常教学有机融合,构建岗课赛证融通生态圈,紧贴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引领地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以赛促建,完善管理机制
据了解,该校成立“黎明职业大学竞赛工作领导小组”,下设职业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及“挑战杯”竞赛、思政类竞赛、体育竞赛、文化艺术竞赛、国防教育类竞赛等六个工作小组。建立健全“专业申报、学院遴选、学校统筹”三级管理机制,充分发挥重点主体作用、支点协调作用、起点引领作用,为各类赛项的顺利开展和学生技艺技能的持续拓升提供机制保障。
此外,除了出台一系列竞赛相关政策外,还在赛前举办动员部署大会鼓舞师生士气,赛后举办总结表彰大会进行经验交流,形成领导重视、全校参与、创先争优的良好生态,有力助推竞赛成绩持续跃升、良性发展。
以赛促教,提升师资技能
通过印发《黎明职业大学学生竞赛管理及奖励办法》《黎明职业大学专业技术职务任职条件规定》等文件,提升师生参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持续实施“三个一”工程,即每个专业每年必须举办不少于1项与专业核心技能对应的校级技能竞赛;每个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参与1次技能竞赛;每位教师晋职晋级至少有1次指导学生技能竞赛并获奖的履历。通过赛事的组织和赛项的参与,倒逼教师主动学习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理念。
此外,该校还积极实行三项举措。一是要求专任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各级竞赛指导工作,加强与兄弟院校和行业指导委员会的交流联系,学习先进经验,不断提高实践操作技能和业务水平;二是鼓励各专业群组建梯队合理、经验丰富、专业功底扎实的专业竞赛指导教师团队,制定详细的集训方案和备赛工作指南。教师团队分工明确,除了认真学习赛项理念外,还要刻苦钻研赛项要求,推敲每个流程和细节,模拟实战过程,力求每次参赛都能有总结、有提高、有收获;三是出台《黎明职业大学教师职业技能竞赛参赛管理办法》,鼓励教师“立德树人、以技立业”,积极参加技能竞赛,促进教师全面发展。近两年,教师技能竞赛累计获奖638人次,涌现出了全国技术能手、福建省劳模、福建省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
以赛促改,构建“岗课赛证”融通体系
黎明职业大学坚持以“岗”为标准、以“课”为核心、以“证”为指南、以“赛”为提升,积极探索“岗课对接-课赛融合-赛证衔接-证岗融通”的育人模式。对接岗位需求,探索“课赛融合”项目改革,实施“课赛融合”试点项目建设,根据竞赛内容设置课程内容和实训项目,依托虚拟仿真实训、远程协作课堂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全面推动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理实一体教学等教学模式改革,参照竞赛标准组织教学,并严格按照竞赛考核标准开展课程考核,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推动课堂革命,以创新思维培养为导向,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养成,为学生高质量发展增值赋能。
以赛促学,营造比拼氛围
黎明职业大学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将各级竞赛标准融入教材编制、课程设计、教学实践全过程,倾力打造“学中练、练中赛、赛中学”三位一体、良性运行的生态圈,构建了以校赛为基础、省赛为支撑、国赛为龙头、行业赛为补充的完整赛事体系,为学生搭建提供展示技能、切磋技艺的平台,营造“人人重技能、人人学技能、人人比技能”的文化氛围。2019年以来,学校共举行255项次校级职业技能竞赛,40017人次参赛。同时加强种子选手梯队培养。形成“老带新”“高级陪练”等训练模式,即从新生中遴选种子选手作为正式队员的陪练,提前适应训练节奏,了解赛程安排,积累备赛经验,为后续正式参赛争取更多的训练时间,确保优秀选手培养能够持续推进,梯队建设不断档。通过校赛的开展,为省赛、国赛培育种子选手和后备力量,形成第一课堂与技能竞赛、科技文化活动等第二课堂互融互动的良好格局,构建阶梯式、渐进式人才培养路径,鼓励学生树立“行行出状元”的职教自信,锻造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据悉,2019-2022年,黎明职业大学学生参加省级以上技能大赛2403项,获奖2196项。2022年,14个项目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12项,国赛获奖总数从2019年全国排名第66位,2021年全国排名第26位,提升到2022年全国排名第6位。黎明职业大学以“竞赛”为核心,以“课赛融合”为基本切入点,不断推进“岗课赛证”融通,带动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近3年毕业生就业率均超过98%,为地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杨漳凤 柯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