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泉州市安溪县中医院康复科以患者为中心,将服务前移,开展“床旁康复”诊疗暖心服务新模式,为患者打开希望之窗。
随着伴有不同程度的肢体、言语、吞咽、认知等功能障碍的心脑血管疾病、骨伤、重症等患者的日渐增多,为了降低后遗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尽早实施康复介入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为此,安溪县中医院康复医疗团队待患者病情稳定后,联合专科医生,为患者制定中西医结合专属康复方案,实施“床旁康复”诊疗服务新模式。
安溪县中医院康复科陈廷辉主任表示,康复治疗越早介入越好,在早期进行康复训练,尤其是床边康复训练,能够尽快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防止由于长期卧床所引起的肌肉萎缩、肌力降低、关节挛缩、获得性虚弱、压疮等并发症;同时,还有利于缓解患者焦虑、不安、烦躁的情绪,促进患者通过康复来增加对自己的信心,重拾对生活的希望。(黄小娇)
“床旁康复”七大治疗方法
治疗方法一:床旁运动训练
长期制动可造成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发生,早期运动疗法可尽早地帮助患者主动运动,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增加关节内感觉刺激,预防和治疗废用综合征和并发症;并能调动患者积极性,给予心理支持,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治疗方法二:体位转移
脑卒中患者待病情稳定后应尽早离床,进行早期的翻身、坐位训练,能够改善患者的功能恢复;早期的床旁治疗能够让治疗师帮助患者在安全的范围内进行合适的体位转移,使患者能尽快通过正确的姿势技巧,省力高效地完成翻身、坐起等训练,为中后期康复打好基础,缩短康复时间。
治疗方法三:良肢体摆放
良肢位是指为防止或对抗痉挛模式的出现,保护肩、肘、手、髋、膝、踝等大关节活动不受限制以及早期诱发分离运动而设计的一种治疗性体位。各种体位摆放均以对抗痉挛为前提,且促使偏瘫后的关节相对稳固,有效预防上肢屈肌、下肢伸肌的典型痉挛模式。
治疗方法四:早期呼吸功能康复
长期卧床的患者会影响患者的神经肌肉功能、呼吸功能,可导致肺部并发症、压疮、肺炎、耐力下降、肌力减退等问题。早期床旁康复治疗可以通过体位引流、手法震动排痰、胸廓活动度训练、主动呼吸循环训练(ACBT)、呼吸训练等,保持或改善胸廓的活动度,改善肺通气,帮助患者恢复气道纤毛功能,改善肺容量和通气血流比,减少肺内分流和肺炎进展风险,提高呼吸功能,从而增强患者整体功能的恢复。
治疗方法五:床旁作业疗法
早期床旁作业疗法(occupational therapy,简称OT),是针对入院早期患者,在病房内开展以日常生活活动(ADL)为方法的一系列训练。尽快把患者“叫醒”,促进身体生理机能恢复,强化躯干及健侧肢体,缩短患肢自然恢复的时间,培养患者尽早应用患肢,最大化自理的能力,养成安全的自理活动的习惯。
治疗方法六:吞咽疗法
针对吞咽障碍患者,言语治疗师对其进行系统性评估治疗,对患者口、舌、咽、喉等处进行训练,强化患者口唇部、面部肌肉肌力,减少唾液分泌和吞咽时食物残留等,从而能有效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一并促进患者吞咽及呼吸系统的康复。
治疗方法七:中医传统康复治疗
早期针灸治疗,安溪县中医院康复科充分发挥中医共性技术在疾病康复中的应用。比如在中风偏瘫患者的针灸治疗中,根据“治痿独取阳明”的观点,选择阳明经穴为主穴;存在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根据“督脉为枢”的观点,运用“百会、神庭”以通督络脑。
针灸可以改善脑的氧代谢和提高脑的血流量,使脑血管阻力降低,脑血流量增加,根据大脑皮层的可塑性研究,改变外周刺激的输入,可导致大脑皮层功能代表区的重组即脑内固定神经通路的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