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户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
厦门同安:小小海蛎争鲜全国餐桌
潘涂人在全国沿海的海蛎养殖面积达6.3万亩,养殖产量约45.4万吨,被称“中国海蛎第一村”
更新时间:2022-06-13 15:29:45 来源:厦门网

文/本报记者 卢漳华 张珺

海蛎,于厦门人而言,就像东北人饭桌上的酸菜,四川人饭桌上的辣子,普通,日常,却不可缺少。厦门人餐桌上的海蛎,有七成是潘涂人养的,而这些量只是他们在全国各地养殖产量的十分之一。

小海蛎撬开“一村一品”大产业。潘涂人在全国沿海的海蛎养殖面积达6.3万亩,养殖产量约45.4万吨,产值约4.5亿元,“中国海蛎第一村”名副其实。

勾海连山的同安,孕育了丰富的山珍海味,聚天时地利人和,催生了像潘涂海蛎、莲花高山茶、顶村茭白、丙洲煎蟹、褒美进士芋、蔗内米粉、云洋面线等特色产业。

同安与“一村一品”的故事是产业与生活的幸福相连,是产业与文化的融合相通。以旅兴渔,以农促旅,渔旅、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擦亮乡村振兴“金名片”。

小特产如何大变身,又是怎样串联起村民致富梦,书写乡村振兴大文章?跟随记者的脚步,去一探究竟。“中国海蛎第一村”潘涂社区是我们走进的第一站。

“潘涂海蛎”

占厦七成市场

在广东汕尾,今年首个海蛎收获季刚刚进入尾声,新一批海蛎苗就已经培育就绪,等7月挂入海里,海蛎养殖专业户林满意的下一个丰收又在路上了。

从年前忙活到现在,他一算,手中大大小小1万多亩海域,这个收获季产出近2万吨海蛎,是个好收成。

这样的变化始于2006年。那一年,林满意和潘涂乡亲带着多年积累的“手艺”,到广东、福清、泉州、漳州等地重新开始海蛎养殖。如今,林满意在汕尾、汕头、东山和诏安四地拥有渔排,年产值近3000万元,成为潘涂海蛎养殖12大户之一。

异地养殖海蛎的潘涂人,始终心系家乡。“在外打拼的潘涂人,都有浓浓的家乡情结,要保证乡亲们就业率,让大家都有饭吃。”潘涂社区党委副书记林育林说,潘涂人在外每年养殖产量约45.4万吨,10%的产量运回潘涂,每天都会有货车运送海蛎回到潘涂清洗、加工、批发、售卖。久而久之,潘涂逐渐成了厦门海蛎产品的集散地。

据介绍,在潘涂社区,目前约有80%常住人口参与或从事海蛎养殖、加工和销售等相关产业。全社区现有大型海鲜批发商超过6户,海鲜批发散户近800户,一个小小的海蛎解决了社区近3500人的就业问题,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产业链和就业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3500人的就业群体中,约85%为中老年群体。

林育林说,在厦门卖海蛎的大部分都是潘涂人,潘涂海蛎产值占厦门市场70%。每天凌晨两三点,潘涂人就动身了,带着海蛎去往各个市场、村庄设点开卖。

小锥子

挖出全产业链

左手拿起一个海蛎,右手食指顶住,用小锥子伸进尾部的缝隙,用力一撬,两瓣壳张开,里面露出一小撮指头肚大小的乳白色海蛎肉,再用小锥子伸到底下,轻轻剔出,顺手甩到面前的一次性塑料盒中。在潘涂社区,村民们齐聚潘涂海蛎集散中心,用手中的小锥子娴熟地撬开一个个海蛎,转产就业的路子也一次次被撬宽。

“以前整个村子几乎家家户户都在洗海蛎、剥海蛎,村子污水横流,交通秩序混乱。”林育林告诉记者,过去家庭小作坊的生产加工方式不仅管理难度大,而且效率低下。

越来越多的村民意识到,这样下去不是办法。“痛定思痛,必须解决这个问题。”林育林说,2019年,社区开辟出93.5亩集体用地,建立起海蛎集散中心,并设立8人专班引导,使得海蛎加工实现集中化处理,“规范化统一管理,在集散中心实现一站式采购”。

“从粗放的散户生产经营方式,改变成公司化管理模式。”同安区美林街道党工委书记颜允侯说,这是潘涂海蛎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目前,潘涂社区已成立3个合作社,整合养殖户资源,统筹纳入集体经济组织管理。

与此同时,厦门市潘涂海蛎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为村民们在海域租赁、产品集散批发、产业深加工等领域保驾护航。“一个人在外单打独斗太难,大家抱团发展起来,围绕着海蛎可做的事情还有很多。”颜允侯说,潘涂还计划将海蛎深加工为蚝油、海蛎食品、保健医药品,再配以传统养殖体系,提供技术更新和系统指导,形成养殖、加工、深加工和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打造属于潘涂社区的“一村一品”特色发展模式。

古早小吃

打响海蛎美名

从昔日一片滩涂的小渔村,蜕变成全国网红浪漫线。这样的变化,潘涂村民、大头吉海鲜馆负责人林先生感受颇深,环境提升了,游客来了,新潘涂人也来了,他也在自家门口顺势开起了海鲜馆。

林先生说,潘涂现有外来人口超过了3万,给众多返乡创业的潘涂人创造了机遇。

介绍起家乡美食,林先生说得头头是道。今年5月1日,同安区首届美食旅游康养文化节的“乡厨大舞台”厨艺争霸赛上,大头吉海鲜馆夺得三等奖。其中,海蛎煎和桂花炒两道本地小吃,都是选用新鲜的潘涂海蛎热炒出锅,评委大赞,这是老同安离不开的古早味。

海蛎,可以做出花样百出的菜色。但眼下,潘涂海蛎市值不小,但名声还不够响亮。

正在筹建的潘涂海蛎夜市广场就承载着村民们对美好前景的向往——颜允侯介绍,街道和社区开始谋划海蛎产业的长效发展机制,深入挖掘海蛎文化,利用滨海旅游浪漫线的资源优势吸引人气聚集。

在同安区委宣传部文旅办支持下, 今年下半年潘涂将举办海蛎美食节,争取能利用暑期旺季进一步打响潘涂海蛎的知名度。林育林介绍,这个占地约3000平方米的海蛎夜市,计划设置50个海蛎主题特色的小吃摊点,也将是即将举行的海蛎美食节的主场地,将打造成长期的、常态化的夜市,形成“海蛎一条街”,以后大家想要吃海蛎煎、海蛎汤、海蛎饼等,就会马上想到这里。

夜市、美食节……这一系列操作的背后,是潘涂社区着力营造海蛎文化的决心。

颜允侯说,潘涂海蛎,绝不满足于只是一个“产品”,必须成为一个“品牌”,聚点成面,形成“产-销-文-娱”为一体的三产融合创新产业基地,能够带动区域经济效益,将是“一村一品”发展成效的有力印证。

“花香蝶自来,是不是?除了做好自己的产品外,还要利用城中村整治的契机,把环境优化起来。”林育林说,海蛎夜市上接滨海旅游浪漫线,下接美丽乡村,打响海蛎美名,大家都期待着一只小小的海蛎撬动多元产业。

“等到那时候,我们的‘一村一品’将实现多元化发展壮大,更好地让群众致富,带动经济发展。”林育林说。

【记者手记】

小海蛎

大文章

在潘涂,一粒小小的海蛎带动一个村近3500人就业。而厦门市场,只占潘涂人海蛎养殖年销售额的10%左右,在外地的销售额占了90%左右,潘涂的海蛎走向了全国人民的餐桌。对于潘涂社区来说,小小的海蛎产业还有巨大的发展提升空间。

制约发展首当其冲的是经营模式的限制。如今,潘涂社区大型海鲜批发户只有6户,中小散户也不过800户,还有相当一部分海蛎从业者仍是小作坊式的零散经营业态。这种“单打独斗”的生意不仅不容易做大做强,也面临着生鲜养殖不确定因素所带来的潜在风险。

可喜的是,潘涂人已经意识到集约化、规模化运营的重要意义。街道与社区推动成立了厦门市潘涂海蛎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以公司的形式推动潘涂海蛎产业走出去,做大做强,并为村民们在海域租赁、产品集散批发、产业深加工等领域生产经营保驾护航。

另一方面,潘涂也在不断深挖海蛎的附加值,因为广大海蛎从业者清楚,如果不尽快挖掘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就很难做出增量,产业发展也跳不出“养殖-批发-销售”的圈子。以文旅赋能正是潘涂的一次重要尝试,如今,潘涂社区正谋划打造村内直通滨海旅游浪漫线的海蛎主题旅游动线,并策划打造海蛎夜市、海蛎美食街等文旅项目,为社区发展聚人气集商气。这种一三产业联动的模式如果走得顺畅,也将互相促进,成为社区可持续发展、居民生活品质不断提升的重要依托。

在潘涂,以海蛎为代表的“一村一品”发展前景看好,但要推动其产业化崛起,可持续推进,还是需要多部门共同培育,形成合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