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户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乡村振兴
“宅改”,改出建瓯乡村振兴新天地
更新时间:2022-12-09 19:31:24 来源:中国网海峡频道

中国网福建讯  绿水青山环绕村庄,北苑贡茶飘香茶园,五彩鲜花点缀公园,鲜甜瓜果挂满果园,灿烂笑容洋溢脸上,火红日子幸福生活。这美丽乡村图景在如今的千年古邑建瓯处处可见。

近年来,作为福建省新一轮全国农村宅基地试点县,建瓯市坚持稳慎推进、创新突破制度改革,深化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建立宅基地管理体系,破解历史遗留问题,激活“沉睡资源”,推动产业发展,实现乡村振兴。不仅“活了”新农村,更打开了农村发展新局面。

创新三个“制度改革”

创建“三个机制”,群策群力推动攻坚。一是创建三级联动机制。成立市乡村三级领导机构,建立市、镇(村)领导挂点联系和工作队包干负责制度,抽调精干力量充实工作专班,全面选调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业务骨干,组建“调配员”“指导员”“技术员”“突击员”“作战员”等“五员”队伍2500余人,下沉一线驻点攻坚。二是创建多方会商机制。建立“日反馈、周会商”动态机制,成立由法律顾问、科研院校组成的专家团队,累计开展各类培训120余场、解答疑难问题90余项,促进上下联动一致、全域步调统一。三是创建全员参与机制。组织233个市级机关党组织与233个村(社区)党组织结对共建,引导26个商会与14个乡镇对接谋划“回归经济”宅改项目库,组建宅改村民理事会454个,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主观能动性。

构建“三个体系”,多措并举明晰路径。一是构建稳慎推进工作体系。按“自下而上,先试点后铺开”思路,组织宅改骨干进村入户、摸清家底,形成示范带动、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全面开花的工作格局。目前,全面完成43.51万人的成员基础数据确认工作,精准调查录入11.2万宗农村宅基地信息。二是构建科学合理规划体系。结合国土空间规划,按照城郊融合型、聚集提升型、撤并搬迁型、特色产业型等类型进行村庄规划,并串联项目策划、招商、审批、建设等环节,建立乡村民生、产业项目全流程服务机制,引导村级探索宅改特色路线。三是构建合规适用制度体系。对照7个方面20项改革任务,围绕宅基地的分配处置、使用流转、问题处理等方面,出台制定19项制度性文件,理顺历史遗留问题,规范用地建房管理,明晰入市交易办法,有力的推动房地一体确权登记颁证、宅基地节约集约利用。

搭建“三个平台”,强化管理提升实效。一是搭建农村资源智慧管理云平台。率先在全省建设农村资源智慧管理云平台,下设土地流转抵押等子系统,全面接入各项涉农、自然资源监控数据,绘制全市宅基地改革信息一张图,实现线上宅基地选址定点、用地许可规划校准、违建等情况全面监管,已责成相关部门整治未审批在建或超标准建设农房365宗,打击顶风违法乱建行为80起。二是搭建联审联办平台。开发线上审批管理系统,创建乡镇宅基地审批及不动产登记“联合窗口”,推出一张办事流程图、一次性告知书、一个全面代理、一站式收件窗口、一套乡镇审批机制“五个一”机制,实现乡镇审批、发证并轨同步,为群众建房办证提供便利。三是搭建交易流转平台。探索宅基地使用权转让、租赁、入股、合作、置换等机制,畅通宅基地资源、资产、资本转化渠道,促进村民、村集体双增收。深化“银村合作”,推出“宅改票”有偿退出机制、“宅改贷”等项目,有效保障宅基地收储、流转、建房、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资金需求,为盘活资源、振兴乡村注入金融活水。目前,发放“宅改贷”85户,金额达898万元,面积1.3万平方米。

实现四个“破解”

经过探索实践,建瓯市实现宅改“动”起来、土地“活”起来,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注入了新活力。

通过有效化解“一户多宅”“超面积建设”“私下流转”等各类历史遗留问题、推进房地一体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实现了集体权益、农民权益双保障。破解了历史问题处置难,实现权益保障。

通过有偿收回闲置土地资源进行收储盘活、出台《建瓯市乡村人口进城购房优惠实施办法》鼓励退出闲置宅基地、建立资格权管理平台和名录库、探索宅基地使用权跨集体流转宅基地等模式,有效拓展了宅基地产权权能,打通村与村、人与房流动屏障。破解了资源要素导出难,实现权能拓展。

通过建立房地数据“一个库”、编制村庄规划“一张图”、健全房地审批“一条链”、织密巡查监管“一张网”,严厉打击违法占用耕地建房行为,进一步规范了农村土地利用和建房管理秩序,提升了群众集体土地观念和依法用地建房意识。破解了用地建房监管难,实现治理有效。

通过村庄规划、旧村改造和土地整治等方式,累计拆除(退出)违章等建筑2510处、12.4万平方米,其中宅基地退出285宗、3.5万平方米。统筹完善公共配套、环境综合整治等项目,盘活退出土地打造22个省市级“绿盈乡村”、5个省级乡村振兴带,促进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破解了集约用地提升难,实现生态宜居。

激活“沉睡资源”,遍地开花

随着建瓯农村宅基地改革的深入,催生了多元业态。

小松镇湖头村利用党员主动退出的闲置宅基地,将“花化、绿化、彩化”工作、人居环境整治与宅改相结合,引入台湾设计团队,打造“枫丹白露”写生基地特色文旅品牌,进一步擦亮宜居宜游生态村名片。

川石乡慈口村不仅利用闲置宅基地和房屋,还将其周边的河道、廊桥、河滩纳入利用范围,大力发展雷竹绿色产业,建成围绕雷竹园、茶叶园的网红观光小火车,乐养生等乡村旅游配套设施,促进产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

水源乡充分发挥基层法治“关键少数”的作用,让法制先行,减少农村矛盾纠纷,顺利腾退闲置宅基地46处4900平方米,依托乡村振兴项目,建成公厕、蔬果集散中心、老年活动中心停车场等设施,不断完善村庄功能,实现村集体资产增值。

徐墩镇按照“五留”理念,加大农村历史文化遗迹、古村落等保护力度,精心打造乡愁情韵,将旧青砖瓦等“边角料”融入乡村建设中,不仅留下乡愁,也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文化载体。

全市先后新建8个果蔬冷链库房和3个农民小区,完成16个传统村落、30余处历史文化建筑保护修缮,培育24个省市级“绿盈乡村”、整治农村裸房1011栋,有效实现农村资源向“要素集聚、综合利用”转变。

……

下一步,建瓯市将继续坚持党建引领,发挥好党组织和党员在宅改工作中的引领作用,加快完成村庄规划,提升土地综合效益,推动制度落地见效,强化农村建房监管。在农村宅基地改革管理工作中带好头、起好步,改出乡村振兴新天地。(蔡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