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户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2021年福建省各地人大工作亮点回放
更新时间:2022-01-19 15:24:40 来源:东南网

编者按

2021年,全省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牢记“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积极发挥人大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中的作用,以法治力量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为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作出人大贡献。

福州:用法治力量助推闽都文化延续传承

聚焦历史文化保护,以世遗大会在福州举办为契机,2021年福州市人大常委会“一揽子”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法规,进一步放大世遗大会溢出效应,助推闽都文化延续传承。

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一年来,市人大常委会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做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制定了软木画技艺保护规定、脱胎漆器技艺保护办法、闽剧保护规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修改)等法规,以法治力量持续推动福州城市文脉保护,让千年古城熠熠生辉。

为了进一步提升立法质量,市人大常委会创新成立立法专班,每部法规均抽调机关相关业务骨干参与,全程负责草案起草、调研、论证、修改等立法工作,实行“一项立法、一套专班、一抓到底”。通过充分调研,每部法规的保护对象、保护方式等都做到各有侧重,增强了法规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如近日颁布实施的《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主要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体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咨询委员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内容、先予保护制度,对涉台、涉侨、革命文物的保护等方面进行了充实完善,颇具福州特色。刚提交初审的《福州市古厝保护条例(草案)》也聚焦古厝活化利用、消防审核等现实问题作出有针对性规定,体现了立法坚持问题导向的原则。

2021年市人大常委会还对福州市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条例实施情况开展了执法检查,以法治保障海丝文化有序保护传承。“我们抓住问题最聚焦、与福州实际结合最紧密的‘关键几条’认真检查,形成问题清单与审议意见一并交办,更好发挥了执法检查‘法律巡视’监督利剑作用。”福州市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说。(李白蕾)

厦门:用法治力量助推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2021年,厦门市人大常委会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厦门“多区叠加”政策优势,制定出台《厦门经济特区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为厦门更高标准更高水平推进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建设提供了坚实法治保障。

这部条例历经四审,其立法过程是厦门市人大常委会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一次生动体现。委托专家起草条例草案,采取登报等形式广泛征求对条例草案的意见,草案审议修改期间反复听取各类型企业、审批机构、公用企事业单位意见。在法规第四次上会审议前,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深入基层、深入企业开展调研,广泛听取意见建议。通过“请进来”与“走出去”有机结合,逐条研究收集到的400多条意见建议,把对市场主体高度关注的人才和住房保障、优惠政策申请、提高审批效率等焦点问题的建议吸纳转化为条例具体规定。

这部条例共有创新营商环境工作和监督机制、营造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提升便利高效的政务服务水平、打造良好产业发展环境、建设宜居宜业和谐包容的人文环境等七个方面的制度创新。条例规定实行市场准入和住所、经营场所负面清单制度,探索建立市场主体除名制度,建立从轻、减轻或者不予行政处罚清单,探索形成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监管链。为了提升政务服务水平,条例提出,按照“最多跑一次”的目标要求,完善“一件事”集成套餐服务。以数字赋能推进营商环境建设,推动政务数据共享开放,明确电子材料的法律地位。推动涉企、惠企政策执行,健全政企沟通机制,推行涉企政策“免申即享”。条例还规定每年11月1日为营商环境日。

业内认为,该条例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将为厦门打造最优营商法治生态,有效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新动能,有力提升城市吸引力、竞争力。(詹文 马秀娟)

漳州:让群众的“菜篮子”拎出“幸福感”

“满意票30张,基本满意票0张,不满意票0张。”2021年7月16日,漳州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四次会议对市区农贸市场改造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情况开展满意度测评,全票获得满意。

农贸市场肩负着满足群众“菜篮子”需求的重要功能,也是一个城市的形象体现。漳州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农贸市场这一民生项目,连续四年跟踪监督农贸市场改造建设工作。2018年将《关于建立长效机制规范市区农贸市场管理的建议》列入重点建议督办,2019年组织对本年度农贸市场改造提升项目进行督查,2020年组织开展市区农贸市场改造建设工作情况视察并开展专题询问,2021年组织开展市区农贸市场改造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视察并开展满意度测评。

多年持续的监督,取得了明显成效。市政府将农贸市场改造连续三年列为“为民办实事”项目,先后出台《漳州市中心城区农贸市场三年改造建设实施方案(2018—2020年)》《漳州市进一步提升市区农贸市场改造建设和运营管理六条激励措施》,并颁布全市首部关于规范交易市场的政府规章《漳州市农贸市场管理办法》,率先在全省以最优惠的政策、最健全的制度、最高额的资金启动农贸市场改造建设。

全程“盯紧”,推动农贸市场改造实施。市人大常委会对农贸市场改造实施、完成情况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全程跟踪监督,连续三年听取并审议市农贸市场改造提升相关工作汇报,组织开展实地调研、座谈交流,帮助协调解决问题,有力推动改造建设相关工作落实。

在市人大常委会的持续推动和监督下,市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不断强化工作措施,完善管理机制,先后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激活社会资本1.13亿元,完成32个行动计划目标任务,良性推动全市县、镇、村近60个的商品交易市场完成了改造建设,让群众的“菜篮子”拎出“幸福感”。(方铭志)

泉州:在全省率先开展“两官”履职评议

“根据要求,现将本人近三年履职情况向市人大常委会作如下汇报……”2021年11月29日,在泉州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五次会议上,4名法官、3名检察官依次报告履职情况,并接受现场30位常委会组成人员的满意度测评。

这是泉州市人大常委会首次对其任命的法官、检察官进行履职评议。市人大常委会监察司法工委负责人介绍,以“履职体检”形式强化“两官”任后监督,是市人大常委会贯彻落实省委《关于加强新时代人大工作和建设的决定》及市委有关通知精神,在市县两级人大常委会推进法官、检察官履职评议的具体实践,也是市人大常委会深化司法监督、创新监督方式的积极探索。

2021年7月,经过与市中级法院、市检察院多次沟通,《泉州市人大常委会法官检察官履职评议办法(暂行)》出台。8月,2021年度法官检察官履职评议工作实施方案印发,评议工作正式启动,市人大常委会从全市入额满三年的近200名法官、检察官中,随机抽取7名作为评议对象。

此次履职评议程序规范,按照自查自评、走访了解、旁听庭审、汇报履职情况四个步骤进行。为确保评议结果客观、精准,市人大常委会成立了由监察司法工委、人事代表工委以及部分常委会委员等组成的履职评议小组,随机抽取每名评议对象近三年承办的10~15件案件卷宗,进行逐一评查,同时,组织观摩评议对象的庭审现场情况。此外,履职评议小组还通过民主测评、个别谈话、查询信访情况等形式,全方位、多角度“把脉”评议对象履职情况。

在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五次会议上,7名评议对象履职情况满意度测评结果均为“满意”。市中级法院政治部负责人认为,“两官”履职评议工作将成为今后的一个趋势,“司法改革要实现从‘放权到位’向‘监督到位’过渡,人大开展‘两官’履职评议是做好下半篇文章的有益尝试”。

据悉,这也是福建省设区市人大常委会首次开展“两官”履职评议工作。(王虎文 颜雅婷 蔡水心)

三明:助推三明医改再出发

2021年12月,三明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通过《关于继续深化三明医改进一步提高医保基金使用健康效益的决定》,鼓励探索医保基金总额支付改革,进一步提高健康管护组织医疗服务能力和健康管护水平,促进医保基金发挥更大的健康效益。

三明医改,全国瞩目。要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均衡布局优质医疗资源,改善基层基础设施条件,为人民健康提供可靠保障。牢记嘱托,一以贯之。9月,三明市推出《三明市实施“六大工程”推进医改再出发行动方案》,继续深化三明医改。

如何助力三明医改再出发?三明市人大常委会将目光聚焦在医保支付制度改革上。8月,三明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常委会组成人员以及部分省、市、县三级人大代表,先后深入11个县(市、区),与县级人大常委会联动开展医保基金使用健康效益情况调研。联动监督的目的,是实现三明市医保基金使用健康效益最大化的终极目标。紧密型医联体建设不均衡、药品采购管理不够规范、医防协同融合效率不高……尽管三明医改取得了瞩目的成效,但此次调研仍然发现了不少新问题。10月,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要落实“六大工程”推进三明医改再出发、进一步强化医改政策解读和宣传、切实提高医保基金使用健康效益、持续推进新时代健康保障体系建设等审议意见,送交市政府研究处理。12月,市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继续深化三明医改进一步提高医保基金使用健康效益的决定》,从加强健康管护组织建设、挤压药品耗材虚高水分、理顺医疗服务价格等方面,推动医改“六大工程”落细落实,助力三明医改继续在全国走前头作示范。

新时代三明医改走深、走实之路仍在继续,市人大常委会将持续监督,让三明医保基金持续高效、长效释放“健康”红利,持续为老百姓提供更加可靠的健康保障。(张丽琼)

莆田:助力回迁群众早圆“安居梦”

“安置房建设项目从拆迁到开工的前期手续办理时间,普遍需要30个月左右。请问这种工作效率是否正常?是否可以简化安置房建设回迁涉及的用地、规划、图审、办证等报批手续?”

……

2021年12月召开的莆田市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二次会议,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安置房建设和回迁情况的报告并开展专题询问。市自然资源局、住建局以及各区(县)政府(管委会)等7个单位负责人到会应询。

安置房建设是一项民生工程、德政工程。为切实解决回迁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市人大常委会将安置房建设和回迁工作列入2021年重点监督议题。去年5月,市、县(区)人大常委会主任联席会议围绕“加强联动监督,推进安置房建设和回迁工作”主题座谈交流,进行工作部署,提出要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积极发挥人大监督作用,强化加快建设进度等措施,扎实推进安置房建设和回迁工作,切实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品质。

为确保专题询问不走过场,问出实效,去年11至12月,市人大常委会开展安置房建设和回迁工作情况专题调研,通过查阅资料、实地察看、座谈交流等方式,深入了解安置房建设逾期未开工、未竣工、未回迁项目和剩余安置房处置等情况,要求政府及相关部门梳理制约项目建设的堵点难点问题,限期整改到位,逐个抓好落实;创新安置方式,满足群众多样化的住房需求。

专题询问会后,市人大常委会对审议和询问的意见进行综合整理,形成审议意见,要求市政府进一步压实工作责任,全力推进安置房建设。

在市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推动下,市政府对全市安置房建设、回迁及剩余安置房数量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多次专题研究部署,全力推进安置房建设、回迁工作进程。全年共推动安置房新开工31个项目,建设22827套;推动安置房新竣工回迁47个项目,已回迁13526套。(郑小舷)

南平:发挥人大职能作用助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茶产业是绿色南平的特殊名片。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南平市人大常委会深入贯彻落实重要讲话精神,发挥人大职能作用,助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1年1月,市五届人大七次会议期间,颜隆波代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推动南平市茶产业全域融合发展的建议》,交由市政府办理落实。市人大常委会将茶产业发展列入年度监督计划,把茶产业作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来大力推进、加快发展。9月,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赴政和调研茶产业发展情况,实地察看中国白茶城等,提出要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完善茶产业链条,促进茶农增收、助推乡村振兴。10月中旬,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先后赴建阳区、武夷山市等地开展茶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察看建阳水仙茶文化展示中心等项目,召开座谈会听取有关意见和建议。11月30日,市人大常委会召开第三十八次会议,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茶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提出做优产品、培育龙头、科技创新等审议意见。

市政府高度重视代表建议和常委会会议审议意见的办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三茶”统筹发展工作,组建市级茶业专门管理机构。去年4月制定了《南平市统筹“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高质量发展的意见》;5月,在武夷新区举办中国(武夷)“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发展高峰会,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把脉问诊、出谋划策。截至目前,全市发展茶园面积达61.8万亩,占全省18.1%;全市约80%的乡镇、50%的行政村、近35万人从事茶叶生产经营活动,茶区茶农的年收入约占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的1/3;“武夷岩茶”品牌连续位列中国品牌价值评价全国茶类第二,2021年品牌价值710.54亿元。茶产业已发展成为南平市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谢丁辉)

龙岩:助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龙岩的优势,也是龙岩最大的竞争力。龙岩市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紧紧围绕全市中心工作,依法履职尽责,为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提供有力支撑。

2021年12月《龙岩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正式实施。这是自获得地方立法权以来,龙岩市人大常委会制定颁布的第八部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地方性法规。

龙岩市人大常委会紧扣生态文明建设,创新性开展立法工作,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龙岩样板”的地方性法规体系。其中,《龙岩市长汀水土流失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用法治形式固化“长汀经验”,第一次尝试县域特色立法;《龙岩市实施河长制条例》健全长效机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全国首部专门系统规范实施河长制的市级地方性法规。

去年3月,龙岩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前往新罗、永定等地开展全市小流域水环境保护工作情况调研;6月中旬,通过“三合一”的方式再次开展水环境质量跟踪监督。自2017年以来,龙岩市人大常委会连续五年将水生态环境保护列入重要监督议题,2017年开展跟踪监督中心城区黑臭水体整治,2018年开展市县乡三级人大联动监督16条劣V类小流域整治巩固提升,2019年开展市县乡三级人大联动监督促进25条小流域跨类别提升水质,2020年开展重点流域水环境保护工作情况代表视察。

五年的锲而不舍,三级人大的联动监督,持续推动全市水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好中有升,逐步实现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良好生态。

近年来,龙岩的主要流域水质优良率达100%,空气质量保持全省前列,森林覆盖率连续42年保持全省首位。去年在云南昆明召开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上,龙岩成功入列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队伍,长汀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实践成功入选大会生态修复典型案例,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优等生。(傅加斌 章宁 翁颖)

宁德:让夕阳生活更加温暖美好

家住古田县利洋村的林大妈,每天只要在互助孝老食堂登记,就可以吃上美味的营养午餐。

干净整洁的厨房、营养均衡的菜谱……宁德的孝老食堂让老人们食有所、玩有伴、心有乐。这是宁德市人大常委会聚焦养老补短板工作后,市政府落实“互助孝老食堂”政策的一大可喜变化。

截至2020年底,宁德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达62.14万人,增速快、高龄化、结构杂等特征让宁德养老形势日趋严峻。

2021年4月21日,一场别开生面的约谈会在宁德举行。市人大常委会组织代表约见宁德市政府民政、农业农村等部门负责人,为养老工作“把脉”,当面锣对面鼓地发出“问政之声”,问出老年人的“烦心事”,并督促有关部门明确职能分工,建立联动机制,及时有效解决存在的问题。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市人大常委会围绕养老补短板工作开展持续监督,督促推动“互助孝老食堂”等惠民政策有效落实。

2019年,市人大常委会对宁德市政府养老补短板工作开展评议,并进行满意度测评。这是市人大常委会首次对市政府关于民生福祉的单项工作进行评议。2020年,市人大常委会组织调研组开展养老补短板工作专项调研,一些“急难愁盼”问题及时得以反馈,评议整改工作得以落到实处。

2021年,市人大调研组在广泛调研基础上提出将农村老年人助餐服务作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等11条建议,推动宁德市互助孝老食堂争取在2025年前实现有需求村全覆盖。

连续三年的聚焦养老补短板工作,市人大常委会总结提炼出一批具有宁德特色的创新经验和工作做法,为推动全市养老服务立法创造有利条件。

在持续监督的推动下,目前宁德市养老项目建设明显提速,养老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各类养老床位达21713张,全市生活不能自理人员已集中供养 1279人。共完成355个“互助孝老食堂”的建设,日均服务老年人近万人,实现了养老事业的华丽转身。(范陈春)

平潭:全力守护国际旅游岛“真宝贝”

优美的生态环境和自然风光是平潭的“真宝贝”。平潭人大牢记关于保护好生态环境这个“真宝贝”的殷殷嘱托,持续关注实验区生态文明建设,围绕海洋环境保护、绿化工程、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等环境问题连续开展监督,努力当好平潭优良生态环境的“守护者”。

2021年7月,平潭人大开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执法检查,连续四年对生态环保领域法律法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推动全社会形成保护生态、绿色发展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

作为海岛城市,保护好海洋生态环境是重中之重。2021年以来,实验区人大工委和县人大常委会多措并举推进打好生态自然资源守卫战,就海洋环境保护法实施情况开展专题视察调研,推动相关部门出台《进一步加强海漂垃圾综合治理行动实施方案》,保证海漂垃圾治理落实落地落细。积极修订《滨海沙滩保护与利用管理办法》,建立海岛自然资源管控长效机制,依法有效制止破坏沙滩原貌行为,使宝贵的原生态资源得到精心呵护。

平潭人大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持续监督推进造林绿化工程,针对沿海沙荒风口、乡村道路绿化情况开展视察。2021年实验区绿岛花城建设三年行动取得明显成效,新增绿化面积超1.4万亩,城乡绿化总体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生态宜居城市的绿色屏障得以构建。

此外,平潭人大还积极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审议政府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报告,作出审议意见,要求政府尽快完成示范区规划编制,启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深入实施乡村生态振兴。

目前实验区累计成功创建省级“绿盈乡村”219个,平潭北部生态廊道入选国家发改委社会领域公共服务助力脱贫攻坚典型案例;2021年全区饮用水源地水质100%达标,空气质量连续五年居九市一区首位,实验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韩明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