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户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 >   世界看泉州
中国网探寻宋元商贸中心①德化瓷:会“呼吸”的泥
发布时间:2021-07-26 12:31:54 来源:中国网海峡频道

【编者按】7月25日晚,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通过“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项目,我国再增一处世界文化遗产。该项目通过22处遗产点阐释了这一地区的制度、交通、生产、销售及社会文化因素,使其在10-14世纪亚洲海洋贸易的高度繁荣阶段成为全球性海洋商贸中心。一个商贸中心成功的关键是拥有大量生产在海外市场上具有售卖或交换竞争力商品的能力,耐人寻味的是,经过千年历程,原来不少商品不仅仍然是当今海洋贸易的通货,而且成为了当地的主导产业、富民产业。

因此,为纪念泉州申遗成功,中国网海峡频道特别开展“探寻‘世遗泉州’的‘商贸名片’”系列报道,试图透过德化白瓷、安溪茶叶、永春蔑香、泉港福船等从宋元时期延续至今的“海洋商贸名片”,探寻海洋商贸中心形成背后的“贸易路径”,以期对处于发展海洋经济、推动内外循环背景的当下有所启示。

原标题:【探寻“世遗泉州”的“商贸名片”】德化瓷:会“呼吸”的泥土

中国网福建讯 据载,德化拥有3700多年的陶瓷制作历史,是中国陶瓷文化发祥地之一,其最具代表性的白釉瓷及象牙白瓷享有“中国白”美誉,被欧洲美术家推为中国白瓷代表。13世纪著名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在游记中详细记载了当时德化烧制白瓷的生产与销售情况,他这样描述:“刺桐城(泉州)附近有一别城,名称迪云洲(德化),制造碗及瓷器,既多且美。”

人体挑43.png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22处遗产点之一:德化窑址中的尾林窑址,图为2020年尾林窑考古发掘现场。德化县委宣传部供图

一条路:瓷帮古道见证瓷都兴衰

马可波罗所描写的这些造型精美的德化瓷器,正是从建于宋乾德二年(964年),全长27.5公里的瓷帮古道运抵泉州港,再继续运往四海五洲的。可以说,这条瓷帮古道,是历史上泉州海丝之路、陶瓷之路,德化陶瓷出口的“生命线”和“亲历者”。

据德化陶瓷博物馆馆长郑炯鑫介绍,“瓷帮古道”在德化主要有三条。东线经南埕、水口两镇的古官道,人工挑至永泰嵩口镇码头;西线经“上壅驿”古官道,人工挑至尤溪廿九都古迹口码头;为节约西线人工挑运成本,德化窑工干脆在尤溪县建“山头窑”生产,持续时间达数百年;“瓷帮古道”的东线、西线(含“山头窑”)生产的德化瓷器经闽江上游的大樟溪、尤溪水运至福州台江区的“硋埕(瓷市)”,经福州港出海。南线“瓷帮古道”是德化瓷最主要通道,经永春许港、南安码头至刺桐港出海,总外销量应当占到本县窑口产量的80%。行走在在瓷帮古道乃至周边沿线,从人口密集的城关到偏僻的山村,从田野到丛山密林,经常可以发现散落在地古瓷片和古瓷窑的遗址,似乎在无声地诉说着德化制瓷的久远历史与一段段动人的“德化故事”。

ger.png

瓷帮古道。德化县委宣传部供图

“瓷帮古道”南线至第一个水路港口永春县“许港”,全长约27.5千米,路面宽约2米,皆由青石板砌筑,遇水架桥、逢山搭梯,蜿蜒错落地伸展在戴云山麓的山岭田野间。德化县四围皆山,这条古驿道就成了联系外界的主要通道。据《德化县志》记载,主要线路节点为:起于德化“龙浔驿”,经“县前铺”、“高洋铺”、“虎豹关”,经永春县吾峰“剧头铺”、五里街“桃源驿”许港,用溪舟船水运泉州;水量不足的情况下需人工挑经“东关桥”到南安“汰口驿”码头,再水运至泉州;同样遇到水量不足的情况下,需用人工挑经丰州“九日山”,到泉州鲤城“来远驿”、“市舶司”交货,从此走上“海上丝绸之路”。

德化大部分是山区,在古代交通不便,也给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制约。 但大自然是公平的,这样独特的地理条件也给予了德化独特的眷顾:丰富的“高岭土”是制作陶瓷的优质原料,大量的松木成为烧制瓷器的绝佳燃料。境内两条河流分别通往港口城市福州和泉州,便于德化白瓷行销全世界。

一段史:传承数千年 古窑址烧出“新希望”

“村南村北春雨晴,东家西家地碓声”,在唐代德化诗人颜仁郁笔下,全村老少制造陶瓷的场面如在眼前,短短十四个字,就反映出了当时陶瓷业的兴盛。郑炯鑫介绍,截止目前,德化全县目前已发现的自唐至民国的窑址达238处,其中“屈斗宫德化窑址”,坡长达57米,共有17间窑室,出土6790多件瓷器。

yht.png

屈斗宫遗址。德化县委宣传部供图

根据考古发现,早在3700多年前,这里的人们就学会了制陶。夏商时期,德化出现了原始青瓷制作。唐末五代,德化陶瓷已初具规模,而且绘制了世界上第一幅陶瓷工厂规划设计图《梅岭图》。

宋元时期,德化瓷开始形成以青白瓷为主的产品体系,随着作为当时东方第一大港的刺桐港的崛起,德化陶瓷开始借助海路,大量外销,由此成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大宗商品。在广东打捞出来的宋代古沉船“南海一号”出水13000多件外销瓷器中,绝大部分德化窑出产的白瓷和青白瓷。

ryre.png

宋·南海一号出水四系罐。德化县委宣传部供图

明代是德化陶瓷烧制技艺的巅峰时期。彼时,德化生产的白瓷瓷质致密,白如凝脂,光洁如玉,被誉为“象牙白”。如今,已经成为德化“符号式”人物的何朝宗等工艺大师也正是那个时代德化制瓷界的“泰山北斗”。他创作的形态各异的观音,在日本及东南亚佛教国家中被许多皇室贵胄奉为至宝。

德化的瓷器因为造型精美、工艺考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因此传到欧洲后,被誉为“中国白”, 成为欧洲上流社会竞相追逐的奢侈品,他们极力研究、仿制德化陶瓷。波兰王奥古斯都二世不仅大量购买,还下令仿制。

清代,花式丰富、画面活泼的青花瓷成为德化窑生产的主流,产品大量销往全国各地以及东南亚、非洲等世界各地。“泰兴号”沉船发现的35万件德化青花瓷器,进一步证明德化瓷的生产和外销在清代达到鼎盛时期。不过,在清末,也是德化瓷业的低谷期,当地还是有少数艺人坚持创作。其中,苏学金创作的《捏塑瓷梅花》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奖,之后许友义创作的《木兰从军》《关公》《观音》等瓷雕作品先后在英国、日本等地举行的博览会获得金奖。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得益于西洋工艺瓷的大量出口,德化陶瓷产业不断发展壮大。郑炯鑫介绍,自宋以来,德化陶瓷就大量出口,从古代的粉盒、军持及西方宗教用品,到现代的西洋工艺瓷,都深深印上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烙印。而且在国外的影响力远胜于国内。“虽然德化白瓷在中国是民窑,但在欧洲深受皇室贵族喜爱,可以说是世界的‘官窑’。”

近几年,随着慢生活的流行,德化传统的柴烧技法再次兴起。95后的“创客”小陈位于福建泉州德化城郊的蔡径村,租下了村头的两间瓦房,简单装修过后作为自己的陶瓷创作的基地,展示着近百件作品。沿着一条蜿蜒曲折的小道走进村里,一座红砖黛瓦的古窑依山而建,窑口上方的牌匾上写着三个大字“月记窑”。这里保留着一种现今已极为罕见的传统陶瓷烧制方式——薪火龙窑。

自从来到这里后,临近月记窑开窑,小陈便很少外出,整日守在村子里,为装窑做准备。其实,小陈并不孤单,如今不少青年艺人选择在德化搭建自己的工坊。古窑薪火不灭,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们聚集于此,满怀期待地守望着每一次窑火的复苏。

一代人:传承与创新的千年之辩

在德化,苏献忠是一个符号式的人物,也是说到德化瓷器制作传承与创新一定绕不开的经典案例。

苏献忠是制瓷世家,的祖父苏勤明熟悉各类民间传说,为了收集民间题材通常上山下乡,也擅长雕刻各种历史人物,他的父亲则是从题材到选料都不拘泥于现有,擅长雕刻各式罗汉和钟馗,苏献忠自己表示“应该继承传统的精神,而不是技法。”他认为技法只是基础,一旦技法成熟,马上就要走出来,重新定位自己的方向,发现自己的长项,选择适合自己的创作方向。

在德化,何朝宗是“神一般的存在”,但多年来,对何朝宗的艺术精髓“只传不承”,导致德化还未能出现比肩何朝宗的时代大师。题材的变化、人体结构比例的应用等,在苏献忠看来,都只是陶瓷艺术具象上的进步和创新,只有抛开具象,在有形中塑造无形,以作品展现意境,才是真正的创新。

正是秉承这样的创作理念,十多年来,他创作的许多作品,获得了国内外众多”爱瓷人”的热捧。比如, 2016年,他创作的陶瓷作品《纸》,就开始从纯粹的雕塑转到抽象艺术。他说,观念性的、抽象的艺术跟西方人思维模式接近,而不是具体的器物或人像。2018年,《纸》系列作品被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收藏,他成为最有影响力的现代德化白瓷艺术家,作品多次在欧洲展出。

在创作理念上的创新,并不代表苏献忠在制作工艺的“反传统”。他的《纸》系列作品,用的是德化传统薄胎技艺;他招的几个徒弟,都在努力学习传统的宗教造像技艺。明代雕塑家何朝宗创造的一系列技法,特别是以圆为主的衣纹线条,也一直传承至今,是每个德化陶瓷艺人必备“技艺”。“《纸》系列只是一个起点,用传统技法能呈现出什么样的当代艺术,德化白瓷艺术还有无限的可能。”随着科技的进步,近来,苏献忠还在结合3D打印等现代科技探索德化陶瓷新的可能。

rtu.png 

明代.象牙白瓷算盘珠。德化县委宣传部供图

海丝基因穿越千年,让德化的许多陶瓷匠人身上浸染着海纳百川、激流勇进的“精气神”。正是这份文化自信与包容的胸怀,让延续千年的德化白瓷在与西方文明的对话中,焕发出全新而强劲的生命。(林颖杰 林锦旺 许泽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