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户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探寻福建百年红色历程 讲好福建故事 >   加快推进乡村振兴
【建党百年·讲好福建故事】推动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打造乡村振兴“南平样板”
发布时间:2021-07-03 16:55:37 来源:中国网海峡频道

中国网福建讯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时强调,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坚持绿色发展方向,强化品牌意识,优化营销流通环境,筑牢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

6月23日下午,南平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徐春晖在接受中国网海峡频道“探寻福建百年红色历程 讲好福建故事”专题采访组专访时,详细介绍了近年来南平在“三农”、乡村振兴工作方面的亮点与成效,动情地讲述了武夷山燕子窠生态茶园背后的故事,呈现了南平在推动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模式中所做的探索,探寻当地如何以本地优势资源为抓手,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打造乡村振兴的“南平样板”。

徐春晖表示,南平全市农业农村系统广大党员干部,将牢记总书记“把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的殷切嘱托,把弘扬“廖俊波精神”落实到日常的工作中,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气魄,为南平全方位绿色高质量发展超越再立新功。

图片1.png

南平市农业农村局徐春晖局长接受采访组专访。陈绍峰 摄

以下为采访实录:

采访组:在全市谋划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的格局中,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是其中的重要板块之一,对此,南平农业农村局在推动全市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模式中做了哪些工作?摸索总结出哪些经验?取得了哪些具体的成效?

徐春晖:2017年8月,原农业部等8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印发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方案的通知》,南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要求我局以整市为单位申报,务必拿下这块国家金字招牌。我局随后立即成立工作专班,我本人先后14次带队前往北京,积极申报,争取名额。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7年12月,在南平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农业农村局的积极申报下,南平市成功获批第一批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暨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成为全国8个整市域开展创建的地区之一。为了让农业回归绿色本色,市农业农村局在推进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过程中,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大力推动“五节一循环”模式示范,减少生产过程中人为因素作用,让南平农产品贴上绿色、安全、优质的永久标签,打造出以武夷山燕子窠无药无肥生态茶园、光泽丰圣水肥一体化蔬菜种植等为代表的示范项目。一是注重资源利用高效化,发展节地、节水型农业。建立红土壤区域保护机制,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重点推广基质栽培、立体栽培、“有机肥+配方施肥”等设施农业栽培模式,示范推广水肥一体化、物联网技术,实现农业精准灌溉。二是注重投入品减量化,发展节肥、节药型农业。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全市控肥控药工作,出台《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计划》《南平市农药化肥科学减量增效八条措施》等办法,实施“两减一禁”行动,推行有机肥替代化肥、农艺改良、物理防控、生物防控等技术。三是注重废物利用清洁化,发展节能、高效生态循环农业。开展农作物秸秆、农膜、农药包装物的基料化、燃料化生产和结构重塑,整县推进畜禽粪污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特别是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保持全国领先。

采访组: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入闽考察第一站,来到南平市武夷山燕子窠生态茶园,高度评价了南平茶产业发展,请徐局长先介绍一下燕子窠生态茶园的来历及南平茶产业基本情况?

徐春晖:燕子窠生态茶园主要经历了3个时间节点:

第一,2017年12月,南平市获批第一批共40个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暨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南平在推进国家农业可持续试验示范过程中,围绕“把质量效益并重进一步提升为高质量发展”这一思路,大力推动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能和发展高效生态循环农业的“五节一循环”模式示范,减少生产过程中人为因素作用,走高亩产、高质量、高效益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第二,2018年2月,农业农村部原部长韩长赋到福建调研,在省政府召开座谈会听取南平市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汇报时,希望南平探索无农药、无化肥的生态岩茶之路。会后,南平立即组成工作专班并选定武夷山市燕子窠作为无农药无化肥种植的生态茶园试点。

第三,2018年3月,在我局的大力推动和诚挚邀请下,福建农林大学根系研究所廖红教授团队与南平市农业农村合作,在武夷山燕子窠在茶场套种大豆、油菜,利用大豆生物固氮效果作为“绿肥”,油菜开花后就地回田,补给土壤磷和钾,用以提升茶青产量、茶叶品质。 

图片2.png

2018年,南平获评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后,南平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徐春晖邀请长江学者、福建农林大学廖红教授专家团队,召集武夷山20余家茶企召开现场会,推广生态茶园种植模式,在武夷山燕子窠打造“无药无肥”生态茶园。图为当时会议现场廖红老师在讲解。    南平市农业农村局供图

2018年至今,燕子窠生态茶园示范面积累积超过近万亩,示范区减肥减药超过30%、减少水体磷污染超过60%,核心区达到无化肥无农药生产。燕子窠生态茶园模式受到了国家和省里的高度赞许,2020年12月,福建省农业农村厅将该模式向全省推广。

南平物华天宝,茶文化历史悠久,茶资源优势明显,茶产业生机勃勃。乌龙茶、红茶、白茶三大茶类创制于南平境内,被誉为“红茶鼻祖”“乌龙茶故乡”“白茶发源地”。概括起来,南平茶产业有三大特点:

一是茶产业已成为全市主导产业。全市约85%的乡镇、50%的行政村、45%的农户近35万人从事茶叶生产经营活动,茶区茶农的年收入约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3。主要分为以武夷山、建瓯、建阳为主的乌龙茶区,以武夷山、政和、松溪、光泽为主的红茶区,以松溪、政和、邵武为主的绿茶区,以政和、建阳、松溪为主的白茶区等四大茶区。2020年全市茶园面积61.8万亩,占全省18.1%,毛茶总产7.9万吨,占全省17.2%,毛茶产值41亿元,占全省17.3%,茶叶税收9763万元。全市现有工商注册茶叶企业60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茶企77家,规上茶企加工产值96亿元。

二是茶产业已成为全市“尖端”产业。全市市级以上茶叶龙头企业50家,其中国家级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家、省级20家、市级28家,全市获得“SC”认证茶企1322家。全市建立国家级特色农产品(茶叶)优势区1个,省级现代农业(茶叶)产业园1个。以武夷山为核心的武夷岩茶产业获批全省首个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辐射带动建阳、建瓯等地。设立国家及省级茶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5个,建立院士工作站1 个、省级茶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拥有从事茶叶教学、科研的高等院校1家。

三是茶产业已成为全市“明星”产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武夷山市获“中国茶文化艺术之乡”、政和县获“中国白茶之乡”、松溪县获“中国绿茶之乡”“中国九龙大白茶之乡”、建阳区获“中国小白茶之乡”称号。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武夷岩茶”品牌常年位列中国品牌价值评价全国茶类第二,2020年品牌价值700.17亿元;2020年7月,国务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在福建全球推介活动中点赞“大红袍天下第一”。全市拥有茶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或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5个,拥有“武夷山大红袍”“政和白茶”等中国驰名商标8个。初步建立了以“武夷山大红袍”“政和白茶”等公共品牌为主导,以企业专有品牌为基础的区域茶叶品牌体系。

采访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要把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起来,今后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您能否介绍下南平将如何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呢?

徐春晖: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武夷山燕子窠生态茶园,了解茶产业发展和传统文化传承情况。让我们备受鼓舞,更加坚定了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打牢乡村振兴基础的信心。下一步,我局将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在南平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文化赋魂、产业赋能、科技赋力”为发展方向,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融合文章,具体来说,就是以茶产业为“内核”,以茶科技和茶文化作为“两翼”,通过茶科技和茶文化的“两翼”齐飞推动茶产业“内核”发展,并遵循“补链强链延链”和“抓大项目、大抓项目”发展思路,运用工业化理念、产业化思维,抓二产带一产促三产,着力打造“一个中心”,即世界级茶叶生产、交易、文旅、教育、科研、康养中心;“两个示范区”,即全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融合发展试验示范区和海峡两岸茶文旅融合示范区;“五个创新高地”,即茶种质资源创新高地、茶科技创新高地、茶产业创新高地、茶文化高地和人才培养高地。主要抓好三项重点:

(一)致力文化创新,推动文化赋魂

一是挖掘茶历史文化。推动组建多层次、多类型的茶文化研究机构,并依托现有的武夷学院等高校资源,系统收集、整理以“朱子文化”“武夷茶文化”“建盏文化”“漳墩小白茶发源地”等为重点的闽北茶历史文化,形成系统、科学、标准的对外传播的闽北茶历史文化读本。二是开发茶文旅产品。结合“武夷茶文化”“朱子文化”等不断开发茶研学基地、特色茶庄园、观光茶工厂、茶主题生活馆等特色茶文旅项目,并串点连线,打造茶文旅精品线路。三是做好茶文化传播。发挥“红茶、乌龙茶、白茶”发源地、“万里茶道”起点、“武夷山大红袍”等在重大外事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等的优势,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城市经贸文化交流与合作,持续办好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努力将闽北打造成“中国礼茶之都”和“世界茶文化研究交流中心”。四是营造茶文化氛围。推动茶文化与大健康、大旅游、大教育等深度融合发展,加快推动武夷山水运营公司和全市茶业企业在景区、高速服务区、高铁站、机场等休憩场所,设置茶点区、品茗区、随手茶礼购买区等,营造全民喝茶浓厚氛围。

(二)致力强链延链,推动产业赋能

一是建设生态茶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实施《生态茶园三年行动计划》,总结并集成推广燕子窠“无药无肥”生态茶园种植模式,“十四五”期间,力争打造35万亩高标准生态茶园基地。深入持久地推进茶园减肥减药和禁用除草剂,建设美丽茶乡。同时,鼓励企业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推进智慧茶园建设。二是培育龙头企业。鼓励现有优势龙头企业,通过资金、品牌、技术、管理等方式整合资源、兼并重组、做大做强;加快企业梯度培育,通过扶优扶强扶育,培育一批规模以上茶叶企业及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推广中小茶企抱团发展模式,推动企业做大做强。三是加强品牌建设。鼓励争创驰名商标、注册地理标志商标、申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地理标志农产品;鼓励支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企业,融入“武夷山水”品牌营销;健全地理标志商标(保护产品)等公用品牌使用管理办法,大力推进武夷岩茶“茶青卡”和“商品标”双重许可,开展“认标购茶”宣传,做好产品溯源、正本清源。四是推动集群发展。鼓励支持建立水、电、路、讯、网配套齐全的茶叶加工园区,重点加快推进武夷山茶产业专业园、政和标准化茶叶加工园、建瓯北苑贡茶加工园等茶叶加工园区建设;促进“武夷山茶旅文化小镇”“中国白茶城”融合发展,重点加快茶叶交易中心落地。五是强化市场整治。引导茶企规范生产经营,自觉抵制“天价茶”炒作营销;组建打假专业队伍,常态化开展执法行动,整治茶叶市场乱象,重点查处虚假标识、掺杂掺假、虚假宣传、商标侵权、不明码标价、串通操控价格、“恶俗名称”等违法违规行为,严肃整治在营销中渲染享乐奢靡的不良行为。

(三)致力科技振兴,推动科技赋力

一是推进种业创新。重点支持茶种质资源生态茶园基地建设茶树良种创新体系,积极争创国家级茶树种质资源基因库;实施茶叶全产业链数字化提升工程,构建茶产业大数据中心,加大茶树种质资源的保护与研究,推动茶叶数字化发展。二是健全标准体系。建立完善茶叶种植、加工、质量等级等标准体系,引导茶企对标生产经营;建立健全“源头赋码,一品一码”,从“茶园到茶杯”可追溯的绿色生产质量管控体系,构建茶园环境传感器和茶树健康传感器相结合的传感网,实现生态环境和茶树健康实时动态精准感知。三是创新产品开发。深入开展武夷岩茶、政和白茶、九龙大白茶等独特性和茶叶保健功能性研究,大力开发茶食品、茶饮料、茶保健品、茶洗护品等茶深加工及茶衍生产品,推进茶叶智能制造、智能包装、智慧茶园等数字茶叶发展。四是加快建立茶产业专家人才队伍。根据南平市茶产业发展需要,组建一支经验丰富、茶叶学术研究水平顶级的茶产业人才队伍,重点发挥南平市科技特派员制度发源地作用,积极争取高校(科研院所)派驻科技特派员团队,加强茶产业亟需人才培养。

图片3.png 

2020年9月16日下午,余欣荣、宋建朝、张合成等部院领导在燕子窠无药无肥生态茶园考察。  南平市农业农村局 供图

采访组:今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年份,南平是如何立足本地优势挖掘本地独特资源,制定了哪些政策和举措,打造乡村振兴的“南平样板”的?能否具体介绍?

徐春晖:今年以来,我们立足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工作,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围绕走出具有南平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大力推进7个乡村振兴重点县、12个特色乡镇和110个试点村、22个实绩突出村建设,通过43条乡村振兴示范带打造,辐射带动全市1636个村共同发展,推进乡村产业、生态、文化、组织、人才全面振兴。重点实施五大行动任务:一是开展“筑链强群”行动,推动产业大振兴。包括打造千亿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加快茶叶、笋、粮油、食用菌和圣农肉鸡向全产业链扩张,实现4大产业产值突破百亿、肉鸡产业产值突破千亿;推进“全域绿色食品”发展,结合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巩固提升“五节一循环”农业绿色发展技术模式,开展“两减一禁”行动,推动所有“武夷山水”农产品全部达到绿色食品标准;提升重要农产品供给水平,抓好“米袋子”、“菜篮子”,严守284.62万亩基本农田红线,抓好蔬菜、茶叶、水果、食用菌、水产品、肉蛋奶等重要农产品生产,打造“闽北粮食生态银行”;实施新一轮种业创新,解决“卡脖子”等技术攻关;持续推进农村土地制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和宅基地制度改革,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空间。二是实施生态宜居乡村建设行动,推动生态大振兴。包括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计划,在农村全面推行“网格化、减量化、机械化、智能化”长效管理机制,改造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整治既有裸房,推广垃圾干湿分类、沤肥技术,创新无人机监督、监控探头、村级物业管理等方式降低垃圾治理成本;推动生态宜居建设,全面推进“多规合一”村庄规划编制,实施“百乡千村”路网提升、城乡供水一体化、农村能源基础设施网络、农村电网改造等工程,提升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加快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按照按照“点上出精品、线上有美景、一带一主题”的要求,“十四五”期间每年建设20条以上示范带(目前已确定43条),全面挂图作战,重点围绕武夷山兴田、建阳将口、崇雒、考亭等地进行布局提升新区周边农村品质。三是实施新时代文明实践行动,推动文化大振兴。包括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加大文明乡镇、村创建力度;做好传统文化保护利用,推进历史文化名村或传统村落的保护和整治提升,加快发展朱子、红色、茶、建盏建本、版画等文化创意产业,办好中国农民丰收节、茶博会、食博会、有机大会、乡村新活力主播大赛等活动;开展“公序良俗”建设工程,用好乡风文明红黑榜等激励机制,创新乡村治理“积分制”管理,探索在爱心公德超市基础上,与大型超市、车行建立合作机制,开展积分兑换大型物品活动;加快平安和法治乡村建设,推进随手拍、12345便民服务、雪亮工程等应用平台的资源整合,深化圆梦村“1335”乡村治理实践机制。四是推进强村富民行动,推动组织大振兴。包括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落实中央5年过渡期政策,深化“五个一百”“七销”扶贫政策,常态化监测易返贫致贫人口;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持续抓好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工作,健全以财政投入为主的稳定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制度,做好县乡村换届;建立乡村振兴联系点制度,深化“机关联乡村”“百企帮百村”“民企带村”等机制,发挥龙头企业作用,推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优先保障农业农村投入,逐步提高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比例,确保到“十四五”末达到50%以上,每年在省级财政下达的一般债券额度内安排不低于20%的比例用于支持乡村振兴项目,用好“乡村振兴基金”;加快乡村振兴数字化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全市1636个村“一村一档”信息录入,启动对全市115个乡镇和110个试点村、22个实绩突出村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双百”季度考评通报。五是深化“高位嫁接”行动,推动人才大振兴。包括落实“五级书记抓振兴”工作机制,将县级党委书记主要精力放在抓农村工作上纳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内容;加强党对乡村人才工作的领导,深入科技特派员制度,探索“首席专家+领军企业+示范基地”三结合的集成创新模式;加强农村工作干部队伍的培养、配备、管理、使用,持续向乡村振兴重点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基层党群工作者到村服务,配强农村流通助理;加强乡村振兴队伍建设,结合“再学习、再调研、再落实”活动,组织开展县、乡、村三级党组织书记乡村振兴轮训,评选产生一批年度乡村振兴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落实第二轮乡村振兴办挂职人员抽调并集中办公;加快培育先进典型,推出一批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典型。(林锦旺 林颖杰 施德书 陈金兰 许泽龙 陈绍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