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户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喜迎党的二十大——奋进新征程 福建谱新章 >   聚焦产业发展|守正创新 福建谱新篇
两个整版!人民日报聚焦福建
发布时间:2022-08-27 17:29:52 来源:人民日报

7月23日,《人民日报》刊发“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福建篇,以特刊2个整版的形式,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八闽儿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把福建发展放在全国大局中谋划推进,围绕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新福建宏伟蓝图,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

【特刊一】

8.jpg

特刊一刊发长篇通讯《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原文如下:

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

本报记者 蒋升阳 颜 珂

山海激荡,非凡十年。

武夷山秀甲东南,而今愈发郁郁葱葱;厦门港海天一色,“大厦之门”越开越宽阔;宁德连抱产业“金娃娃”,东南沿海“黄金断裂带”变身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站在福建看福建,新发展理念指引下的实践图景波澜壮阔。

医改、林改一马当先,生态文明试验区、自由贸易试验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简称海丝核心区)等多区叠加……站在全国看福建,胸怀大局的“福建担当”不断彰显,勇担国家使命的先行先试蹄疾步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整体构成福建发展的总遵循、总纲领、总蓝图。八闽儿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把福建发展放在全国大局中谋划推进,围绕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新福建宏伟蓝图,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

机制更灵活

推进更深层次改革、更高水平开放

龙岩市武平县捷文村,林间浓荫沁凉,紫灵芝长势喜人。“林子长得好,林下产出多。去年仅种紫灵芝一项,收入就有1.5万元。”村民谢春荣的笑容似盛夏阳光般灿烂。

武平,全国“林改第一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策源于此,20年来不断深化,让绿水青山成了广大林农的“幸福靠山”。

2019年3月10日,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向改革开放要动力,最大限度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动能,不断增强我国在世界大变局中的影响力、竞争力。”

医改、林改,一大批“闽字号”改革经验走向全国;生态文明试验区、海丝核心区,一大批“国字号”探路使命落地福建。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建坚持把自身发展置于全国大局下思考、谋划和推进,立足区位优势和省情特点,善用改革添动力、开新局。

从优化政务服务的“一网通办”,到打破“数据烟囱”的省域治理“一网统管”,福建把“放管服”改革与数字福建建设相结合,全力打造“便利福建”。2021年,福建省“一趟不用跑”“最多跑一趟”事项占比超过98%,办件平均申报材料和平均耗时分别压缩至5年前的1/4和1/10。

位于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厦门片区的元翔空运货站现场,各类单证电子化,人员交流“零接触”。实现了航空货运各环节信息共享的航空电子货运平台,让空运进出口作业效率提高了90%以上。厦门自贸片区,今年7周岁。制度创新的新活力,成就了这片对外开放的新高地:商务部评定的全国自贸区61项最佳实践案例中,有5个“厦门样板”入选;全国143项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举措中,有30项“厦门经验”获全国推广。

福建既是改革热土,也是开放前沿。充分发挥地理和政策叠加优势,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重要通道,福建积极服务和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不断拓展发展新空间。去年,福建实际使用外资增长6.1%,出口增长27.7%,首次突破1万亿元,货物贸易规模创历史新高。今年上半年,福建省进出口总额9713.7亿元,同比增长了12.4%。

动能更强劲

推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提升

宁德福鼎市,沙埕湾畔,宁德时代最大的锂离子电池生产单体项目去年底正式投产。项目预计年产值超千亿元,从厂房打桩到首条生产线投产,历时不过330余天。“福鼎时代”项目的快速推进,折射出宁德跨越式发展的强劲势头。

宁德,当年的东南沿海“黄金断裂带”,如今已成为世界领先的锂电之都、全球最大的不锈钢基地,锂电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不锈钢新材料、铜材料等四大主导产业“成色好”、后劲足。2021年,宁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2.5%。

龙头引领,产业“裂变”,集群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建传承弘扬“晋江经验”,紧紧咬住实体经济不放松,做大做强做优制造业。2021年,福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9%、利润总额居全国第六位,营收超百亿元工业企业突破50家,产值超千亿元产业集群达21个。

走进位于厦门市同安区的安踏集团智能工厂,跨越3层楼的空中流水线令人眼前一亮。一块块衣料通过悬空轨道精准地输送,实现不同品类、款式、颜色、码数的服装在同一条流水线生产。

“当一件衣服还在布料阶段,‘智慧大脑’已经绘制出了它的完整数据图谱。”工厂负责人介绍,数字赋能,工厂的生产效率提升20%以上,成本降低11%。

数字经济既是经济新增长点,也是传统产业的升级支点。早在2000年,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时,就洞察信息科技发展趋势,作出了建设数字福建的部署。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叮嘱:“优化提升产业结构,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

福建深入实施数字经济领跑行动,“双轮驱动”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截至目前,福建有超过7.2万家企业“上云”,实施“机器换工”4万多台套;2021年全省数字经济规模突破2.3万亿元,同比增长15%以上。数字经济已成为福建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和新动能。

生活更幸福

推进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落地落实

走进三明市沙县区夏茂中心卫生院,东街村村民黄元淦开始了例行的康复理疗。这位56岁的小吃业主曾因心脑血管疾病引发偏瘫,“当年腿都抬不动,如今可以拄着拐杖走,家门口做理疗,方便!”

黄元淦的个人健康档案,就储存在沙县区总医院健康管理中心。总医院为他配备了家庭签约医生。

医改十年,三明一直“在路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初心不改:从最初的治混乱、堵浪费,到“三医联动”“两票制”“年薪制”等,奋力求解“看病贵”“看病难”;近年来组建紧密型医共体、实行医保打包支付等改革,启动实施全民健康管护体系完善等“六大工程”,继续解决“看好病”“治未病”。

民有所盼,政有所向。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在福州,58座城市山体绿意葱葱,107条内河澄波澹澹,总长约125公里的慢行步道串山临水,让市民们亲山乐水,福州人直抒胸臆:“七溜八溜,不离虎纠(意:福州)!”

在武夷山,乡村振兴的新期盼鼓荡于丹山碧水间。种生态茶,引智能化生产设备,探索清洁化、标准化、智能化生产……过去一年多,燕子窠茶农杨文春的茶叶优质率和精制率不断提升,“乡村振兴新征程,这片小绿叶定有大作为!”

福建始终把群众的“心头事”列为党委政府的“要紧事”,持续增进民生福祉,2012年以来,每年全省财政支出七成以上投向民生领域,十年间增长了一倍。2021年,福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4%、11.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2.20,比上年缩小0.06。

生态更优美

推进建设生态省战略持续深化

莆田木兰溪,漫步滨溪公园,满目皆景。

20多年前,这里水患频仍,当地人谈“溪”色变。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亲自推动木兰溪治理,莆田一张蓝图绘到底,“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水文化、水治理”系统施策,当年的水患之河,眼下成了莆田人的生态河、幸福河。

福建山海相依,生态优势独特。2000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就前瞻性率先提出了建设生态省战略构想。福建省一任接着一任干,持续推进生态省战略,“清新福建”的名片愈发亮眼。

生态治理,久久为功——

龙岩长汀,当年的“火焰山”,如今的“花果山”。长汀人“滴水穿石、人一我十”,治山治水写传奇。厦门筼筜湖,昔日污水横流、鱼虾绝迹,而今已蝶变为“城市会客厅”,绘就鹭岛“新名片”。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建持续推进蓝天、碧水、碧海、净土工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2021年,福建全省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优,主要流域优良水质比例、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位居全国前列,森林覆盖率达66.8%,连续43年居全国首位。

制度创新,勇探新路——

从率先扛起“党政同责”大旗,到建立经常性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从推进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到在山区和沿海分别开展生态产品市场化改革试点,打通“两山”转化通道……作为全国首个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勇探新路,按期取得39项重大改革成果,基本构建起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绿色经济,风生水起——

赏丹霞山乡、享心灵静地、探农耕乐园……暑期刚至,三明市泰宁县际溪村已是游客盈门。文旅、康养等产业齐头并进,去年村集体收入超过30万元。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建单位GDP能耗持续下降,清洁能源装机比重去年已超50%;森林康养、林下经济等绿色产业蓬勃发展,仅林下经济产值去年就达736亿元。

【特刊二】

9.jpg

特刊二由5篇通讯文章和1篇评论组成。通讯文章分别以龙头引领、提升作风、守护历史、加快医改、深化林改为切口,聚焦福建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5个方面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评论《新时代呼唤新作为》指出,提笔新答卷,始终厚植为民情怀,站稳人民立场;扬帆新征程,始终勇于自我革命,激发澎湃动力。

原文如下:

龙头引领 实现跨越发展

本报记者 刘晓宇

流水线旁,火花四溅,在宁德市周宁县浙江青山钢管福建分公司的厂房内,一批焊管即将出厂。

“产品主要销往欧美、中东和国内北方地区,月产量能达到3000吨以上。”公司负责人蔡勇强说。

周宁,福建省海拔最高的山城小县,曾经工业底子薄,发展条件弱。近年来,周宁县产业发展迈开大步——2019年引进的不锈钢深加工产业园项目,总投资50亿元,年产值超250亿元。

周宁之变,正是宁德跨越式发展的缩影。“多上几个大项目,多抱几个‘金娃娃’,加快跨越式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宁德广大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培育形成锂电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不锈钢新材料、铜材料等四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主导产业集群。

如今,行走闽东大地,沿山向海,处处涌动高质量发展新活力。宁德时代、宁德新能源科技龙头领舞,宁德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锂电池生产基地。在沿海蕉城,上汽宁德基地智能化程度国内最高,最快53秒下线一台车。在山区寿宁,三祥新材料“老树发新枝”,投身锆镁合金产业,主动融入锂电池原材料产业链,开启“换道加速”新征程……

龙头引领,集群发展。如今的宁德,四大主导产业集群辐射山海、纵贯全域。2018年至今,宁德市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0%以上,增速已连续7年位列福建省第一位,2021年产值超3600亿元。

始终咬住实体经济发展不放松,做强做优做大制造业,福建不断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2021年,福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9%,产值超千亿元的产业集群达21个。

提升作风 优化发展环境

本报记者 钟自炜

“超出预期!”为旗下42家合作品牌门店很快申领到新营业执照,贝壳找房(福州)科技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黄丹妮对相关服务连连称赞。

“42家门店分布于全市5个区县,量大面广。按常规流程,全部办下来至少得大半个月,没想到10个工作日就全部完成。”黄丹妮说。

这一切得归功于福州市推出的跨部门、跨行业“六合一”服务模式,企业在一个窗口一次就可完成印章刻制、发票申领、“五险一金”等业务。在福州,企业开办时间由2018年的8.5个工作日压缩至如今的3个工作小时。今年6月,福州再次升级服务,试点由银行网点协助办理企业开办全流程登记,将“六合一”服务延伸至银行网点。

主动靠前服务、不断提升效率,小小窗口为“马上就办、真抓实干”写下生动注脚,更折射出福建强化政治建设、促进作风提升的不懈实践——

“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下基层”,常抓不懈的“四下基层”工作制度,让干部一身泥土香,解了民忧,暖了民心;

“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忧、办万家事”,历久弥新的“四个万家”实践活动,将“围着轮子转”“隔着玻璃看”,变为实实在在了解诉求、回应关切。

“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是观察党群干群关系、人心向背的晴雨表。久久为功,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福建省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表示,福建将不断巩固深化政治建设、作风提升成果,以新作风展现新活力,树立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新风正气。

守护历史 传承文化记忆

本报记者 王崟欣

连排的骑楼被灯光点亮,行人与电动车穿梭其中,街头艺人吹响悠扬的萨克斯乐曲,两侧小吃店里,升腾起浓浓的烟火气。

这里是泉州中山路的一角。一条中山路,半部泉州史,串联起泉州众多历史遗迹和文化记忆。2016年2月,泉州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古城保护发展工作协调组,对包括中山路在内的20多条街巷进行集中的保护提升。

保留传统风貌,修缮老旧建筑,引入新生业态……在中山路附近的水门巷卖面线糊40多年,老板谢锡国目睹了这条街的今夕变迁:“道路变得整洁又好看,人气更旺了,连带着自己的生意也越来越好。”

中山路见证着泉州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加强文化保护的新作为。出台地方法规,以法律手段守护文化遗产;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梯队,发挥传承人的引领作用;建立泉州海丝史迹志愿者服务队,让保护常态化、全民化……一年前,在第四十四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泉州加强文化保护的最佳印证。

福建特色文化众多,闽南文化、红色文化、朱子文化、客家文化等文化形态各具特色。近年来,福建不断推进文化强省战略,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据统计,目前全省拥有世界遗产5个,位居全国第二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45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9处。全省有8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遗名录(名册)。

加快医改 完善医疗服务

本报记者 施 钰

三明市将乐县总医院高唐分院诊疗室里,常口村村民付明玉正在进行膝关节康复理疗。今年,这位70岁老人被确诊为膝关节退变,“总医院的主任每月来分院坐诊,我再定期检查和理疗,现在膝盖好了不少!”

不仅如此,付明玉的个人健康电子档案也被纳入将乐县总医院的全民健康管理平台,有县乡村三级医务人员组成的健康管理团队为其提供一体化服务。“这么多人管着我的健康,心里踏实着呢!”付明玉说。

“医疗资源均衡分布、流动顺畅,基层患者的就医体验自然提升。”将乐县总医院院长聂立雄说。

三明市自2012年启动医改以来,经历“治混乱、堵浪费”“建章程、立制度”,目前已迈入“治未病、大健康”的3.0版。2017年,三明市在全部县(市、区)组建了总医院,将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整合为医共体;医保基金按人头、年度打包支付给各县总医院,“超支自负、结余留用”,引导医疗服务向预防端口前移。

“除了在总医院参加年度培训,专家下乡巡诊的时候我还能学上几招。”谈起医共体建立后的变化,高唐分院常口村卫生所乡村医生高发旺打开话匣,“自己的能力提升不少,为村民们提供的服务内容也更加丰富。”

如今,高发旺大部分时间都背着健康一体机走村入户,为村里的慢性病患者提供健康管理服务,“现在主动服务患者,把患者健康管得越好,收入越高。”

推广三明医改经验,福建加快构建分级诊疗体系,既着力打造福州、厦门两个医疗服务高地,又注重拓展乡镇卫生院功能,加快发展社区医院。眼下,紧密型医共体已在全省全面铺开,基层诊疗量占比较2015年增加了4个百分点。

深化林改 享受生态红利

本报记者 连锦添

车行龙岩市武平县,满眼皆绿。走进捷文村,千亩紫灵芝散落林间,拨开地面的落叶,新生命在菌棒的顶端萌动。

“我有青山,林下有宝。”捷文村党支部书记李财林兴奋地说,紫灵芝收益高,当年种植,当年可收两次,但也很“金贵”,对生态要求很高。有了紫灵芝的助力,去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2.8万多元。

来到上镇村,养蜂场内群蜂飞舞,“甜蜜”产业带来甜美日子。

“林子长得好,林下的产出就多。”上镇村养蜂能人钟亮生说,当年父亲养一箱蜂年收蜜七八斤,现在每箱能收20多斤。10年来他的养蜂基地从1个发展到6个,还为外省提供蜂种。他牵头成立养蜂合作社,去年合作社总收益1300多万元。

林花、林菌、林果、林药、林禽……林下经济在武平风生水起。林下物产百香果、象洞鸡摆上厦门金砖会议的国宴,代言“福建味道”;富贵籽产量占全国95%以上……

好生态激发了新动能。武平林改经验推广到全省后,激活了八闽群山。截至目前,福建省森林覆盖率达66.8%,连续43年居全国首位;新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1个;培育各类新型林业经营主体近1万家;商品林赎买等9项改革做法,被推广到全国。全省林业产业总产值从林改时的635.9亿元,增长到去年的7021亿元,居全国前列。

新时代呼唤新作为(新跨越 新期待)

钟自炜

3分钟,一份网约车驾驶员从业资格证即可在福州市行政服务中心办结。通过全国首推的智能辅助审批创新应用,审批业务向“零人工”服务模式转型升级,系统自动分析后只需1秒即可生成智能审查报告。自1991年“一栋楼”办公开创全国集中审批先河,如今,“即办即享”成为福州提升服务效能的着力点。目前,福州累计共推动2223项“承诺事项”提升为“即办事项”,即办比例达84.3%;

2021年5月18日,将乐县常口村党支部书记张林顺代表全村领取了全国首张林业碳票。作为林地林木的碳减排量收益权凭证,碳票进一步破解生态产品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等难题。全国首创的背后,更折射出福建努力将生态优势化为发展优势、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转换通道的生动实践;

2012年2月,三明市从虚高药价、过度诊疗切入,开启医改之路。走过10载,三明医改迈入“以健康为中心”的3.0版。“小病不出村,健康有人管。”如今在三明,居民健康档案上传到一体化健康管理信息平台,对慢性病患者进行分类、分级、分片、分标管理。推进医改再出发,三明的全新改革举措,着力在基本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基础上,探索解决“看好病”和“大健康”问题。

从办事窗口,到葱郁森林,再到看病就医,场景变换,却同样以百姓获得感为标尺,展现不忘初心、为民服务的公仆情怀;数字赋能提升效率、立足优势点绿成金、深化改革守护健康,做法各异,却同样以改革创新激活发展动力,共同汇聚出时不我待谋发展、全力以赴惠民生的时代担当。

新时代饱含新期待,新征程呼唤新作为。“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上取得更大进步,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更大作为,在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上迈出更大步伐,在创造高品质生活上实现更大突破,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蓝图已绘就,奋斗正当时。

提笔新答卷,始终厚植为民情怀,站稳人民立场。致力于解决基层群众所急所盼,用心用情做群众的贴心人,在平凡奉献中践行初心使命。今天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理解,不仅是温饱,而且是更有品质的生活。新时代的福建正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扬帆新征程,始终勇于自我革命,激发澎湃动力。攻坚克难、勇毅笃行,观察新形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新时代的福建正以创新思维寻求攻坚之法、破难之策,观察新形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回应时代呼唤和人民期盼,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