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建设更高水平的“海上泉州”综述
近年来,泉州落实省委、省政府全面推进海洋强省建设的部署要求,发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优势,立足海洋资源禀赋,把海洋作为“战略要地”,聚焦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陆海统筹、岸海联动,夯实港航设施,优化空间布局;深耕海洋渔业,拓展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做大做强临港产业,打响海洋文旅品牌,培育蓝色新动能;全市合力打造现代化湾区,加快建设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设更高水平的“海上泉州”。2023年,泉州全市海洋生产总值约2500亿元,占GDP比重20.5%,纳入省海洋经济重点项目库55个、总投资1008亿元。
布局陆海“新空间”
泉州地处台湾海峡西岸,发展海洋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和资源优势,泉州市委市政府一直以来将海洋视为泉州未来发展的优势所在。因此,围绕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泉州注重自上而下的规划引领。
仅2021年,泉州便频繁出台海洋经济相关政策,当年9月,市政府印发《泉州市“十四五”海洋强市建设专项规划》;10月,又发布《加快建设“海上泉州”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紧接着,泉州市财政局、市海洋与渔业局联合印发《泉州市市级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规定》。多项政策的陆续发布,明确了“海上泉州”建设的“规划图”和“施工图”。
去年9月,泉州市海洋渔业、资规、农业农村、文旅四部门联合下发通知,明确了泉州市建设高水平现代化渔港、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三年路线图”。
通知指出,今后三年,泉州将加快形成陆海统筹、岸海联动的渔港产业集群。对此,泉州将优化海洋经济空间布局作为重中之重,持续优化“一湾三环多区”空间格局,实施渔港建设“2224”战略,以国家中心渔港、一级渔港为依托,重点打造祥芝、崇武、深沪、诚峰四大渔港经济区,带动周边渔镇、渔村繁荣发展,打造小城镇渔业经济辐射圈。同时突出项目带动,加快泉港渔业文化、石狮海洋生物医药、晋江海洋食品、南安预制菜、惠安冷链、台商区海洋经济等产业园区建设,创建省级海洋产业发展示范县(市、区)。
石狮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园区为例,该项目以“海洋生物食品园+生物医药园”两大特色园区为抓手,带动石狮海洋食品医药新兴产业集聚成势。石狮市海洋生物食品园,引进水产加工、冷链物流、科技研发、电商服务等企事业单位,完善全产业链布局,搭建现代化海产品贸易平台,带动石狮远洋捕捞、海产品加工贸易和冷链物流等领域全面发展。石狮生物医药园规划面积1340亩,拟引入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等国内外高成长企业,预计到2025年,园区产值可达150亿元。
空间布局的优化必须以相应的基础设施作为依托,因此,泉州不遗余力推动港航设施提档升级。首先是成立市港口高质量发展指挥部,加大港口建设投入。出台港口集装箱运输发展扶持政策,统筹推进肖厝、斗尾、外走马埭、石湖、石井等作业区连片开发,斗尾港区启用全省首个公用型原油保税仓库,近三年完成投资40.6亿元,新增和改善航道52.1公里,新增和扩能提升泊位10个、港口吞吐能力1515万吨/年。其次是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获批全国首批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城市、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去年新增5条外贸集装箱航线、2条外贸内支线,水路运力突破500万载重吨大关。再次完善布局通信网络。实现沿海公路、海洋养殖业、近海景观等区域5G基本覆盖,累计建成5G基站2.5万个。
提升渔业“新质效”
深挖海洋经济潜力,要促进海洋领域各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推动传统产业向创新、高效、绿色方向转型升级。海洋渔业是泉州海洋经济传统优势产业,泉州深耕海洋渔业,推动传统渔业产业强链延链补链,通过不断提升海洋渔业质效,深挖海洋经济潜力。
针对海水养殖、水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泉州大力发展深远海养殖、海钓观光等新业态,加快布局151平方公里深远海养殖空间,全市年水产品产量达110万吨,水产品加工企业250多家,获批福大鲍鱼国家级水产良种场(全省首家)、大港湾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打造“海上牧场”,有效促进传统产业升级优化。
针对现代远洋渔业,高标准建设1万吨级晋江深沪泊位,增加3.5万吨级石狮华锦泊位远洋渔船靠泊卸货功能,“海洋渔船通导与安全装备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等4个项目获省科学技术奖。目前,泉州全市现有远洋渔船54艘,远洋捕捞产量8.4万吨,船数、产量均居全省第2;晋江渔港经济区列入国家级渔港经济区建设试点,获补助资金2亿元,远洋渔业不断壮大。
此外,泉州积极拥抱新质生产力,培育海洋生物产业。引进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产业化中试技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开展技术委托开发、科技成果对接转化等技术指导。与中国海洋大学共建中国海洋大学泉州海洋生物产业研究院,依托中国海大食品、水产、医药等优势学科,设置六个开发类平台和海洋食品安全检测平台,实现“国字号”涉海科研院所零的突破。同时,泉州抓住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厦泉金合作发展区的战略机遇,对接台湾海洋大学、中兴大学、高雄大学等,探索建设泉台海洋生物产业科技创新合作平台。
培育蓝色“新动能”
拓展海洋经济新空间,挖掘海洋经济新动能,除了深耕传统产业外,还需培育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经过多年努力,泉州在这方面成效不断显现。
临港产业是泉州海洋经济新兴产业的聚焦点之一,包括临港石化、临港能源等等。临港石化方面,泉州成立市石化产业指挥部,依托泉港、泉惠石化园区两大炼油基地,拓展“油头—化身—轻纺尾”产业链,国亨、天辰、百宏等百亿级重大项目投产,中化二套乙烯项目得到国家发改委支持。临海能源方面,泉州启动海上风电开发前期论证,开展氢能、锂电产业研究,泉港区创建省级氢能产业示范试点,泉惠石化园区列入“全省锂电新能源材料生产基地”。
港口物流是泉州的另一个优势产业。2023年以来成功开通泉州至新加坡、马来西亚RCEP航线以及泉州—中东航线等3条外贸航线,目前泉州已开通“一带一路”外贸航线18条。2023年,外贸集装箱吞吐量9.41万标箱,同比增长12.83%。
海洋电子信息产业也是泉州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之一。泉州重点支持开发船载终端设备、导航芯片和兼容北斗导航终端等海洋信息感知技术装备的研发,实施“飞通智慧海洋通讯终端”、“明泰船舶科技”等重点项目,推动产品量产应用。
海洋文旅产业已成为泉州海洋经济的重要抓手之一。围绕打造世界海丝多元文化旅游目的地,新布局百家中高端酒店,启动建设“滨海生态浪漫线”,举办第二届福建省海洋文化论坛,以及“海丝·蟳埔”民俗文化节、蚶江海上泼水节、安海端午民俗文化节,建设一批海洋特色小镇、“水乡渔村”、大型滨海旅游综合体,八仙过海欧乐堡景区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23年,全市旅游总收入1002亿元、增长68.9%,接待游客8653万人次、增长53.9%。
为了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泉州一方面推进传统渔业结构调整,培育壮大现代远洋渔业,培育海洋生物产业,一方面做强做优临港产业、港口物流、海洋能源、海洋文旅等新兴产业,“现代海洋产业体系”逐步完善成型,为海洋生产总值实现3000亿元的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石”。(林锦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