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政协召开“完善市区慢行交通”对口协商座谈会

来源:中国网 | 2023-12-21 17:24:35

image.png

泉州市政协“完善市区慢行交通”对口协商座谈会现场 陈绍峰 摄

12月21日,泉州市政协召开“完善市区慢行交通”对口协商座谈会,泉州市政协副主席肖惠中出席会议。

现状:市区慢行交通系统存在问题

会上,泉州市政协常委、人资环委主任黄捍卫代表课题组作主题发言,他表示目前市区慢行交通系统存在诸多问题。

一、设施建设问题。慢行设施建设滞后,行人、非机动车路权缺失,非机动车专用道建设缓慢,过街不方便,慢行系统不完善。交通优化方面、道路设计方面皆有不足,停车场建设供需矛盾突出。

二、管理问题。设施管理差,使用时间长、大量拉链工程导致部分道路出现不同程度的破损、病害,交通标志标线老化、路内停车位设置、井盖、消防栓等其他附属设施占道对出行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施工占道、违章停车严重破坏交通出行环境。

三、机制问题。我市道路基础设施的管理分为多级管理,常常导致职责不清、推诿扯皮的问题,特别在交叉部位及衔接部位。

借鉴北京与厦门

在慢行系统方面,北京与厦门已卓有成效,可作为参考借鉴经验,结合泉州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总结慢行系统完善措施。

北京市打造一批慢行系统示范区。东城区结合老城街巷胡同,深化停车治理,甘雨胡同等9条胡同划定了30公里限速区,韶九胡同等7条胡同完成机动车禁停等多项改造,率先建成安宁步行友好街区。朝阳区聚焦中心商务区出行特征,实现区域交通科技管控全覆盖,改造慢行系统27千米,新增过街安全岛25处,打造秩序井然、慢行优先示范区。石景山区将滨水绿道、园林步道、园区便道和空中廊道“四道融合”,打造慢行系统示范区,规划建成4座慢行跨河桥、1.5千米全封闭儿童平衡车赛道、3千米夜间慢跑路线。

厦门市贯通完善城市道路网范围的慢行系统。提升改造市管25条市政道路的11处拥堵点,通过压缩或取消绿化带空间拓宽道路慢行系统、净化人行道空间,为连续骑行提供条件。2022-2025年,厦门计划推进73个既有道路改造提升慢行系统项目、195个新建道路配套慢行系统项目,预计将新增慢行系统407公里。

全面规划慢行交通系统

把好设计源头关。2018年泉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标准》(GB/T51328-2018)和2021年印发的《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标准》(GB/T51439-2021)等对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网络的规划设计、通行空间、停驻空间等均提出了布设要求,在上级文件的指导下,可结合自身实际适时启动相关设计导则编制,以利于相关设计单位和相关审查部门在新建道路的设计、审查过程中,留足慢行系统布设空间。

完善市区道路慢行路权。据统计中心市区尤其是古城区和刺桐片区仍有50%以上道路缺乏独立非机动车通行路权,导致机非混行或非机动车挤占步行空间。建议在专项规划的基础上编制市区道路慢行系统提升改造工程近期行动计划,分批次逐步完善市区道路慢行路权。对于主次干道,通过“路权重新分配”增加非机动车道,强化非机动车路权,并在有条件的人非共板道路上实现行人与非机动车路权分离。对于支路街巷,可在保证社区生活空间的条件下,重新分配路权,引导自行车和微公交进入社区,解决居民“最后一公里”出行问题,打通生命通道、消防通道、绿色通道。

点线面结合系统谋划

慢行系统提升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应以总体规划为指导,按点、线、面等要素多层次谋划,分类提升,对既有道路一路一策改造,对新建道路优先保障慢行路权,对山河湖海绿道提升品质。

一是点,打通堵点。对现状人非行道缺失的节点、过街设施通行差的节点进行改造,如新华北路、刺桐路、丰泽街、湖心街与温陵路交叉口、坪山路与丰泽街交叉口等。

二是线,串联贯通。对串联各大片区的主要通道进行梳理,如城东与东海片区联通的山海路、老城区与城东片区连接的坪山路等。

三是面,形成整体。按片区分为古城片、刺桐片、东海城东片、江南片等几个大片区,在大片区内按街区单元进行细分,对不同单元分期分类改造提升。

推进示范建设,打造“特区”“示范区”

第一,推进城市山水绿道及连接线建设。目前我市已建成大坪山公园环线及大坪山至森林公园段约6公里的山线绿道和晋江沿岸北滨江公园约22公里水线绿道,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但已建绿道较短,沿线接驳设施欠缺,可达性较差。建议加快推进山线绿道全线贯通,完善沿线微公交、公共自行车等接驳换乘条件,提升山水绿道可达性,以“穿针引线”的方式将山、城、水连为一体。同时加快滨海浪漫线建设,尽快形成绿道体系中的若干环线。

第二,打造世遗典范的“古城特区”。近年来,古城“公交+慢行”为主的交通出行模式已取得广泛共识。古城慢行氛围浓厚,已初具“慢品人间烟火色”的条件,建议进一步提升古城慢行友好的空间环境,结合古城旅游,先行打造以西街、中山路为核心的全龄慢行友好街区,结合景区、公共空间打造特色旅游步行街巷并引入公共自行车及特色旅游公交接驳路线,控制区域机动车“准入”条件,将西街、中山路核心区打造为世遗典范的“古城特区”。

第三,打造东海CBD慢行活力示范区。东海中央商务区具有“宽马路、疏路网、大街区”的特点,慢行空间利用率低,片区活力不足。建议借鉴纽约以及深圳、上海等城市在“高线公园”方面的成功案例,一方面结合东海学园生源居住地集中特点,以东海学园为中心,建设与周边居住小区紧密联系的儿童友好护学路径,形成安全、有温度的慢行空间。另一方面结合商务区商办集中的特点,建设植入公共空间及商业等元素的二层地表,串联金融服务区、总部经济区、市民文化中心等,将慢行提升与城市活动紧密结合,为商务区人员提供休闲娱乐、休憩交往活动空间,促进新区繁荣发展。

第四,打造泉州特色全天候步行系统。泉州市雨水较多,太阳暴晒时间长,可以考虑建设全天候步行系统。骑楼是泉州市的城市特色,以骑楼为基础,进一步开展全天候步行道的建设,串联既有山线、水线绿道和公园绿地、大型居住区、医院学校等,形成泉州特色的全天候步行交通系统。

第五,有序更新市区公共自行车。泉州中心城区在总计16832辆公共自行车中,已有15040辆使用超6年年限,在526站租赁场站中,已有470站使用超6年年限,需适时启动市区公共自行车项目的有序更新。可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构建健康长效的公共慢出行服务政府购买机制。市、区两级财政合理分担项目车辆和设施设备更新所需的购建投资,项目建成后,对政策性、指令性的增设、扩建、迁建场站等行为,设定标准予以财政支持。二是创新慢行场站设施设备的借还及锁车功能设计,设计更为简易轻便、稳定可靠的锁车桩和智能化随车锁固设备。三是分期分区有序对现有公共自行车持续更新。

全力推动慢行交通建设,加快构成绿色出行体系

泉州市政协副主席肖惠中在会上提出,慢行交通(步行、自行车)是绿色出行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对落实“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支撑作用。为有效推动泉州城乡慢行交通发展,肖惠中结合泉州实际提出了四点建议。

一是构建慢行交通发展体制机制。市级层面要形成统筹城区慢行交通发展的统一思想,建立起包括组织机构、发展规划、激励政策、管理制度等内容,完善城区慢行交通一体化管理体制和发展机制。

二是建设慢行交通基础设施网络。要建立覆盖城区全域,满足“门到门”需求的慢行交通基础设施网络。还要跟各种公共设施、生活圈以及停车管理设施等的衔接起来,串联城市各区域内的慢行系统,形成一个更好更大的服务网络。

三是发展形成绿色出行服务体系。要发展构建覆盖城区全域,融合更大空间范围和更多交通方式的绿色出行服务体系。加强步行、自行车交通与公共交通体系的衔接关系;完善自行车租赁、停放和维修等相关服务设施网络;鼓励发展慢行交通旅游休闲服务产业,全面提高慢行交通出行综合服务能力。

四是培育形成慢行交通友好型社会文化。要发展形成对慢行交通优先、包容和鼓励的社会文化氛围,使“慢行交通+公共交通”成为民众的主流出行方式,徒步、骑行成为民众热衷的运动休闲活动,形成慢行交通友好型社会。(陈绍峰 谢圆圆)

推荐阅读
泉州市举行纪念五四运动105周年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2周年主题活动
福建晋江:创新“充电”赋能 让“青干”更实干
共青团泉州市第十八次代表大会召开
泉州市发布“政策找企”2.0平台
泉州安溪县医院两作品在市级职业健康传播作品创作大赛中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