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文物保护的“泉州探索”】唐宏杰:考古,激活城市发展“变量”

来源:中国网 | 2023-08-17 14:28:51

【编者按】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申遗成功,成为我国第56个世界文化遗产。泉州文物保护完好,其背后有这么一群党员干部队伍,他们带头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不遗余力地把文物保护好、管理好、传承好。为进一步挖掘党员干部推动文物保护的故事,从故事中总结提炼泉州如何构建以党建引领文物保护的经验模式,讲述“党建红”如何绘就世界文化遗产城市文物的“保护色”,经研究,由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主办,中国网海峡频道承办,开展“党建引领文物保护的‘泉州探索’”主题系列报道,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宣传推广泉州党建引领文物保护成果。

从1997年7月武汉大学考古专业毕业来到泉州文管办工作算起,今年已是泉州市文物保护中心副主任唐宏杰从事考古工作第27个年头。青丝斑白,唐宏杰始终秉承择一业从一生的理念,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贡献给了泉州考古事业。回望来路,他感慨地说,自己幸运地赶上了一个好时代。

image.png

唐宏杰在考古现场 受访者供图

结缘考古:让文物“讲述”历史名城文化故事

那年到泉州市文管会下属的文管办报到后,唐宏杰很快就跟着考古界的前辈开始参与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工作,在对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物进行抢救性保护的同时,对泉州地下遗存的研究日渐增进。

日子就在一天天“蹲坑”中过去,唐宏杰说:“‘蹲坑’是俗语,但考古发掘就是这样,每个人负责一块,严格按照考古操作规程,蹲下来一点一点慢慢发掘。”在一次次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中,唐宏杰逐渐摸到行业的“门道”,更通过一件件原本深埋在地下的文物,真正读懂了泉州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深厚的文化积淀。  

如今,唐宏杰早已记不清自己参与了全市多少文物抢救性保护和考古挖掘工作,但在市区的两场考古遗址清理他印象深刻。

2001年,府文庙广场修复工作启动。经过整治绿化的广场与古建筑群一起,共同展示府文庙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当年8月,唐宏杰正式加入修复工程指挥部,参与了棂星门遗址考古清理工作。棂星门始建于南宋,历史上经历多次重修。经过考古清理,遗址揭示面积约450平方米,由上至下包括当代生活堆积层、近代堆积层、清文化堆积层、明文化堆积层、元文化堆积层、宋文化堆积层。在宋元文化堆积层里,人们发现龙泉青瓷及黑褐瓷碗、盏等生活用器残片共计14块,质地精美,这从另一方面反映出当时此处繁荣景象。在明清文化堆积层,出土瓷片28块等。考古人员也勾勒出棂星门遗址基础的轮廓:其长约18.5米,宽约6.5米,高约0.84米,应为清乾隆年间修复之物。“考古工作解决了文物保护所需要的历史信息问题,经过清理的棂星门遗址,也得到原址原状保护,这是对文化遗产的尊重,也为此后泉州府文庙保护利用打下基础。”提到这次考古挖掘的意义,唐宏杰很是振奋。

而让唐宏杰难忘的考古经历,除了文庙,还有位于泉州古城南部的德济门遗址,位置在天后宫南40米处。原名镇南门,元代扩建后改称德济门。这是泉州古城目前唯一经考古发掘出土的古城门遗址,见证宋元之际“泉南蕃坊”的盛景。

“上世纪八十年代,泉州市文管会在泉州城内立了75处文物保护标志碑,德济门遗址是其中之一。2006年,德济门遗址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参与现场考古工作唐宏杰记得,经过数月紧张工作,考古人员揭露遗址面积约2500平方米,一座宋、元、明三代叠压有序、结构完整、规模宏大的泉州古城南门重见天日。随之出土的是各时期的大量重要文物——碎砖瓦、瓷器及残片,铁炮、炮弹、瓦当、砖块、石权、石碑、铜钱以及石构件等。

谈及当年出土的众多文物时,唐宏杰回忆,有一块宗教石刻很特别,令他印象深刻,那是当时考古人员在城基10平方米的范围内发现的一块石墓盖,它的一侧刻着基督教的十字架,一侧却刻着伊斯兰教的云月图案,这样的组合图案十分罕见,也成为泉州作为多元文化宝库的有效佐证。既反映出了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状况,也体现出泉州对世界各地不同信仰的接纳,以及对不同文化、不同宗教的包容,如今这件文物已经成为泉州作为“多元文化宝库”的鲜活证据。

image.png

泉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成立时合影 受访者供图

申遗成功:新起点 再出发

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而唐宏杰和团队多年来从事的考古研究工作,无疑是泉州申遗成功的重要保障。

在申遗进入冲刺阶段时,还有一件大事:2020年10月,泉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金鱼巷揭牌,唐宏杰担任所长,泉州自此成为福建省第二个成立考古机构的设区市。该机构的设立标志着泉州市考古工作迈入新阶段,对于提高泉州考古工作水平,提升考古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意义重大。

究竟考古在申遗过程中起到怎样的作用?这是两年多来,唐宏杰经常需要回答的问题。对此,他解释,考古学研究在泉州申遗的过程中,要担负起遗址点发掘和阐释的重担。根据已知的、客观存在的考古资源,通过考古学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发掘和研究,来探究当时的人和社会,再通过城址、墓葬、出土遗物等阐释不同的遗址点在“泉州——宋元中国的海洋商贸中心”中居于何种地位、发生了怎样的作用,从而深刻回答整个申遗过程中“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学术命题。因此可以说,考古学在“海丝申遗”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申遗成功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唐宏杰说,申遗成功后,展开长期而持续的城市考古工作,既是履行申遗保护承诺、创建世界遗产保护利用典范城市的需要,也是宣传和实证遗产价值、讲好中国故事的需要。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不同于以往任何一处文化遗产,它是一个从山区到城市再到港口的区域概念,也是宋元商品从生产到运输再到销售流通系统的概念。虽然22处遗产留存于地面,但作为整个遗产价值载体的宋元泉州古城却仍深深埋在地下。”唐宏杰说,相信经过二三十年努力,将逐渐构建起考古资料信息数据库,通过不断“化虚为实”,为最终宋元泉州古城复原研究提供充实依据。

寄语新人: 成长是“由博到专”的过程

申遗成功2年多,泉州以创建世遗典范城市为目标,开展了大量工作。比如,为进一步打响世遗品牌,今年4月, 2023“宋元中国·海丝泉州”海洋文化年就在泉州正式启动,唐宏杰认为此举就非常有意义。

“泉州申遗成功,充分彰显了古老中国文化为世界海洋文明作出的突出贡献。”在唐宏杰看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遗产价值,不仅仅体现在陆地22个系列遗产点,还应涵盖丰富的水下遗存。为了探寻这些见证辉煌历史的“时间胶囊”,用实证讲好中华海洋文化的故事,这一年来,泉州考古工作也向更深更广的范围拓展,惠安县崇武镇五峰村蜈蚣山海域发现一处水下文化遗产,接下来,将着手推进该遗址的水下考古调查,进一步扩大泉州海丝文化影响力。

唐宏杰还提到,以申遗成功为契机,泉州全面提升中国考古学研究水平,重点推进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其中,磁灶窑系金交椅山窑址列入第二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南外宗正司遗址、安溪青阳冶铁遗址作为第二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立项。

值得一提的是,在唐宏杰和同事的努力下,当前,泉州已初步编制形成2021年—2035年泉州世界文化遗产考古研究计划,确定了研究依据、目标、对象,分析了研究现状,并制定详细的研究计划和保障体系。

入行多年,唐宏杰依然坚持“冲锋”在一线,在同事和朋友看来,他对考古的这份热忱早已深深刻在骨子里。在唐宏杰看来,泉州是公认的历史文化富矿,因此做好考古这件事就更显得价值重大,意义非凡,通过考古掌握的很多无形资源,未来很有可能成为城市发展中的“变量”。

近年来,随着国人文化自信的不断提升,考古工作被放到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学考古,从事考古行业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对于将来希望从事考古行业的年轻人,唐宏杰也有自己的建议,他表示,考古一定要在实践中出真知,要多到现场,多看,多问,多向行业前辈请教,在这个过程中,经历由“博”到“专”的成长历程,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研究领域和重点方向。(许泽龙)

推荐阅读
处处有文化 满眼皆山水
2024侨家乐·福建省华侨美食风情文化节晋江专场开幕
南平建阳:非遗文化借势“环带”出圈
蓬山古村小板雕美术展览在漳州古雷开发区举行
“心画——许海泉书画作品展”今日盛大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