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便民资讯
大变革的时代,来自于打工者这一群体的个人生存感言
更新时间:2024-06-28 16:14:08    来源:中国网

每一本不同作者写出的书,都是我的一个朋友。在我的藏书中,有好几本欧阳杏蓬的书,所以欧阳杏蓬本人也成为了我的一个朋友。

作为朋友,我遗憾于他不是一个所谓的文字的天才。人们总是感觉他的文字还需要更多的才气,以便注入更多的吸引公众的要素,引起、激发阅读的趣味与兴致。人们会批评说:如老人一般没完没了的唠叨,都是些个人的琐碎的故事。人们会说:天才懂得并熟练于如何讲些自己的故事,却让别人兴致勃勃的去阅读。而在他的文字中,缺乏的就是这个了。

就这一点而言,欧阳杏蓬确实不是天才,只是一个时代的过客。但所有人都不过是时代的过客,包括所有的天才。因为世间其实本无天才,只有着忠实的对象的不同,人们所谓的天才,往往更多的忠实于读者的兴致而不是忠实于自我与曾经真实经历的生活。

就欧阳杏蓬所讲述的,这一切并不属于这一个功利的世界,也无法适应于这一个功利的世界。

人们不懂得:写作的价值其实并不在于获得他人的认同。写作的价值其实只在于获得自我的认同,只在于写作之时那一份忠于生活和感受的诚恳。他的文字注定在当代不会有多少粉丝般的读者,然而我却知道,也能够认真而肯定的说:他的文字是有价值的。

对于朋友的作品,我会用力图发现价值的眼光来看待,而我也确实从中发现了价值所在。

站在世界的高度,在几千年的时光流程之中,以上帝的眼光去看,你会看到所有的村庄和所有的城市,看到房子建了、拆了、建了后来又废弃了,废弃了后来又建了、拆了又建、建了又拆,看到人群来来去去,一代接一代,人们不停的忙碌着……

可是,在当代,比如广东,比如广州,以及无数打工者聚散的其他城市,你会发现,一个此前为几千年的时光流程,竟被压缩到二十多年之间,于是,站在不到三十年的时光流程之中,你会看见一种浩大而奇异的场景,以其为中心点,人群来来去去,尤其的热闹、繁忙……

在这无数人的热闹与繁忙之中,有着无数的个体生命,每一个生命都因其中国人的脸孔与地域性的人种特色而享有中国人这一名称。他们中的大多数生命,大多只是暂时流转此地,都有着直接根源于土地与乡村的个体精神特征,并终身保持其精神联系,附带着因求存于异地而产生的精神上的不安。

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变革的时代。双重的变革。变革存在于流动的人群不断往返的城市与乡村这两点。变革存在于流动的人心:一方面是城市的生活道路的未定,一方面是乡村的质朴的往昔的消失。

这是一个繁忙的时代。

谁会关心他们漂泊的生活和精神上的迷惘与忧患?除了他们自己,恐怕不会再有人了。

欧阳杏蓬一直固执而忠实的记录着这样一种生活,一直固执而忠实的记录着这不为人所关心的一切,一直固执而忠实的记录着来自于这一庞大群体中的个体精神感受。

在当代,大家都生活在同样的历史场景之中,但并不是所有人都留心于以自己的方式和自己的文字固执的记录历史。这是将生命保留于文字之中的一种方式。在这样一种文字记录方式之中,历史与个人是一体的。个人历史是社会历史的一部分,亦为其展露形式。以记录个人历史的方式,从个人经历的真实视角来记录社会的历史,历史将被展现的更为真实、淋漓尽致。

每一个置身于历史场景的个体都能代表一种观察的角度。每一个时代都有着无数种诠释历史的方式,但只有一种方式能够做到足够的真实,这样一种诠释历史的方式,来自于真实的个体的观察角度。每一个个体都是历史标本,都是承载真实历史记忆的载体。

这些文字全部来自于生活,来自于我们所处这一个时代,正成为一个更为漫长的时代中的一截剪影。

写出的东西,有着历史见证的价值,这样一种成就,远远的大于天才所能带来的成就。

在三十以前,我一直向往着一种打工的生活,向往中有着些许的浪漫之感。但这样一种生活,其实就写在了欧阳杏蓬的书里面,充斥着飘泊无定的迷惘、忧虑,以及疲累之感,甚至有着许多的心酸与无奈。

在这个世界飘荡,三十四十,难免就会感觉到沧桑。只有将这种沧桑,全部付诸文字,才能实现沧桑的价值。

诚恳的文字,扎实的文字,读着踏实。这是大变革的时代,来自于打工者这一群体的个人生存感言。(文武几)

【相关新闻】
【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