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滚动
钟发平:以创新驱动和要素整合助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
更新时间:2024-05-25 17:04:58    来源:中国网

      5月24日,由农工党中央主办,农工党黑龙江省委会、吉林省委会承办的“推进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座谈会”在哈尔滨市顺利举行。会议提出,新型能源体系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加速能源结构转型的重要领域。但作为其关键支撑的新型储能仍面临痛点难点,需要通过政策引导、创新支撑和要素资源整合突破产业瓶颈。

新型储能“高光”背后是“冰与火”

       在全球低碳化发展的时代趋势和“双碳”目标的引领下,建设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新型能源体系既是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的务实行动,也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也是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生产国,在全球能源结构转型过程中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2023年底,中国的风电、光伏累计装机量达到10.5亿千瓦,占全球新能源总装机量的四成。

作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支撑,新型储能产业也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2024年一季度,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再创新高,达到了77.68GWh,同比增长了210%。根据国家“双碳”目标,206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要将达到80%以上,这也意味着我国的风电、光伏装机规模将达到50亿千瓦以上,约是目前装机总量的5倍。这也将带动储能产业持续高增长。

       但需要正视的是,储能目前也正面临“冰火两重天”的局面:一方面是高速增长的发展趋势,一方面是产业同质化严重、平均等效利用系数低,“唯价格论”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环保问题突出等痛点。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孟庆强表示,我国电力系统的特性已发生深刻变化,电力系统安全运行面临挑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思考如何统筹好发展与安全、电力可靠供应与清洁低碳转型的问题。

       先进储能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兼首席科学家、武汉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钟发平强调,新质生产力就是绿色生产力,但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型储能产业还面临“安全、高效和低碳环保”之间的矛盾,产业链还存在高污染、高能耗、高碳排放问题,不利于储能持续高质量发展,亟需凝聚共识,通过一体化推进破发展瓶颈。

协同创新、高效耦合,是产业破局的必选题

       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副总工程师、新能源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王霁雪指出,我国新能源技术水平位于世界前列,新能源产业技术由跟随模仿逐步走向引领创新。但随着新能源技术的应用场景和应用模式不断创新,国外鲜有或尚无相关技术模式,必须加快探索适应我国新能源独特应用模式的技术。同时,欧美国家对我国新能源领域不断加码的双反政策,以及碳关税、碳足迹认证等“绿色门槛”,将对我国新能源海外市场造成较大影响。

       钟发平认为,新型储能是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但产业链各环节仍然“惯性”采用传统制造业的发展模式,试图通过个体的单打独斗,用“散兵游勇”的方式去解决痛点堵点。事实证明,我们无法依靠单一个体、单一环节、单一模式、单一政策去破解新能源与储能行产业面临的系统性课题。只有站在产业发展的全局思考,以“源、网、荷、储”深度融合,“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构建从“自然矿山-电池材料-储能电池-电池回收”的全链闭环,形成“业务可闭环、资源可循环”的绿色生态体系,合力破局。

       为此,他以先进储能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为平台,发起设立“产业创新联合体”,对产业链中的难点问题、卡脖子技术等进行联合攻关,破解共性技术难题。而以武汉大学碳中和研究院为代表的高校新型科研机构,也正在积极开展新能源及储能碳足迹、碳排放、碳交易等国际产业规制的研究工作,以提升我国在国际竞争力中的“软实力”。钟发平还组建了储能产业联盟,引导成立生态产业基金,共建产业互联网平台和产业集群,鼓励联盟成员以“抱团取暖”的方式,资源互通、优势互补、要素聚集,共同推动新型储能全产业链规模化、高质量发展。对此,与会专家表示,这一模式不仅适用于新能源与储能产业破局向新,也为中国制造业在“工业4.0时代”转型升级提供了新模式、闯出了新路子。

       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而新型储能的破局之道也恰恰在此。通过科技自强与要素整合构建出的储能产业绿色生态与闭环强链,对于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的价值。同时,这也需要“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创新,催生能源新业态,形成发展新动能,打造经济新引擎。

【相关新闻】
【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