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户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乡村振兴
【绿色高质量发展看南平系列报道】“一叶一竹”话振兴
——南平政和全力推进茶、竹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
更新时间:2023-05-29 15:54:33 来源:中国网海峡频道

【编者按】为总结梳理南平绿色高质量发展及推动“好风景”走向“好经济”、迈向“好生活”的典型样本案例,讲好“南平故事”。中国网海峡频道特推出“绿色高质量发展看南平”大型主题报道,深入挖掘一批典型案例、先进做法,讲好福建绿色高质量发展故事,传播福建绿色发展声音。

南平市政和县地处福建北部、建溪上游,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产茶区。政和是“中国白茶之乡”,世界白茶核心产区,全国白茶得名第一县。其茶事,始于晋,兴于唐,盛于宋,发展至今,素有“千年白茶,百年工夫”之美誉。也是中国南方重点林区,全县竹林面积46万亩,竹海涛涛碧浪涌,素有“绿色金库”之称。茶香竹韵城、政通人和地,这里敬一杯白茶香飘世界,这里立一根翠竹联通四海,政和之名,源于茶、美于景、盛于竹。

一叶一世界 

古朴厚重的大门、建筑群中层层叠叠的飞檐衬着远处生生不息的茶山独显一方意境,展现白茶制作工艺的墙绘跃然眼前,全球唯一一座专供白茶萎凋的廊桥让人惊叹连连。书院内设茶叶博物馆、茶书房、国学堂、多媒体教室、学茶中心、茶叶审评室、茶叶样品数据库、中国县志馆、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教学体验设施。走进隆合茶书院,就仿佛走进了政和白茶这片香茗的世界,在依山而建、绿荫环拥的书院里阅读、品茶那是再美好不过的事。

image.png

全球唯一一座专供白茶萎凋的廊桥  蔡瑛 摄

隆合茶业成立于1993年,近年来积极践行“三茶”统筹理念,成为当地集茶叶生产、销售、科研,茶文化传播和生态农业观光于一体的龙头茶企。“以中国茶文化力行者”树立企业发展方向,弘扬北苑贡茶文化,复兴政和白茶、政和工夫。用一片茶叶,推动全世界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深化茶文化交融,让更多人享受茶生活。

座落于铁山镇大红村的政和县七号茶厂总投资20150万元。新建标准加工厂房2栋、文化中心1栋、自动化仓储运输中心2栋;新上自动生产线3条,配套采购过滤、检测、自动分拣等设备,全面提升生产质量安全和标准,为企业未来产能升级、品质提升、茶文化传播夯实基础。

据了解,政和县七号茶厂同时配套建设原生态茶园、绿化亮化等设施,打造三产融合、观光一体的综合性茶厂。目前主体厂房已完成,引入两条生产线并已投产,文化项目正在建设中。

一叶香茗藏世界,半壶清泉煮乾坤。壶小能容天下事、茶清不染世间尘,一叶藏世界、一壶容万物是品茶的最高境界,更是爱茶、做茶人及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极致追求,隆合茶业如是,政和茶产业更亦是。

政和茶产业发展夯实有力。新培育4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中国白茶城交易额达4.8亿元,配套中国白茶城建设石屯、东平等白茶五大标准化产业园,其中石屯(赤岐)产业园、镇前产业园区已竣工投入使用;目前正在有序推进中国白茶城二期、中国白茶博物馆等项目建设。

image.png

中国白茶城大数据中心,交易数据、仓储数据、茶叶产销指数等信息,呈现在大屏幕上,一目了然。  蔡瑛 摄

同时,政和县积极打造政和白茶品牌,发挥政和白茶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品牌优势。先后承办政和白茶开茶节、中国白茶大会、政和白茶健康中国行等茶事活动,建立了全省首个“原生茶树种质资源野外定点观测站,茶产业已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近日,政和白茶、政和工夫以品牌价值60.19亿元、40.77亿元的成绩分别入选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区域品牌百强榜的第59位、89位。被授予中国“2022茶业百强县”“2022年度‘三茶统筹’先行县域”“2022白茶产业统筹发展先行县域”“2022茶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称号。

各举措频频发力,推动政和白茶“这片叶”香飘世界。各数据直观呈现,“这片叶”正飘向更广阔的世界……

据统计,全县现有茶园面积11万亩,从事种茶农户占75%以上。涉茶企业913家,比去年增加289家,比增46.31%,SC企业148家,比去年增加24家,比增19.35%。中国白茶十强企业3家,省级龙头企业10家。2022年茶叶产量17000吨,比增10.31%。农民户均增收1600元以上。

敬世界一杯政和白茶,用“一片叶”向世界展示茶和天下的中国智慧,用“一片叶”带动一方百姓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

一竹一天地 

一根竹行天下。作为“中国竹具工艺城”,目前政和全县竹具工艺加工企业22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竹企46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16家,生产茶具、餐具、家具、灯具、竹炭、竹工艺品、竹空间等七大系列竹产品近3600个品种,其中竹茶具占全国七成市场,远销东南亚、欧美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一根竹撑天地。2022年政和县实现竹产业产值62.55亿元,同比增长17.3%。其中:一产产值3.75亿元,比增5%;二、三产产值58.8亿元,比增10.3%;产业税收达5500余万元,竹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未来可期!

……

一根竹,与发展同行,咬定青山创造绚烂未来。政和历来重视竹产业发展,用一根生态竹联通一二三产,扮靓绿水青山,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

在福建省祥福工艺有限公司竹茶盘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你可以近距离了解从一块普通的竹板材,化身为精致茶盘的全过程。高频组装机、雕刻加工中心、砂光机、榫头机等一批新设备的投入,让自动化、标准化、高效化、品质化的生产模式得到进一步提升。

据了解,祥福作为行业“标杆”引领,发挥着示范、辐射作用,带动本土竹产品加工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是一家集竹制品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型竹制品加工企业,年产各类竹家具5万套、竹茶具150多万套。设计开发竹茶具品种超过220个,拥有157项专利,2022年入选“中国竹产业品牌十强企业榜单”。

image.png

客户正在参观祥福竹工艺博物馆 蔡瑛 摄

“祥福的核心是设计、创新,我们能够在短短的三个月时间开发出几十款新产品,这得力于我们过去强大的研发基础,才能这么快的把民用竹家具做出来;并打造自主品牌,往国内外中高端竹家具市场进军。” 对于竹产品的设计创新,福建省祥福工艺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忠底气十足。

一根竹,与时代同行,勇于创新发展势如破竹。政和历来重视创新设计,已连续成功举办六届“政和杯”国际竹产品设计大赛,广泛征集优秀作品12135余件,为政和竹产品设计创新注入活力。

image.png

第六届“政和杯”国际竹产品设计大赛获奖作品展区  政和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全竹利用,以竹代塑。“政和整个竹加工产业链是比较完善的,从‘吃干榨净’一根竹子角度来说,从竹山下来一直到加工的下脚料,全部都转化成有价值的产品。从茶盘、桌椅、柜子、沙发,门窗……到竹空间,政和实现全竹利用、全链开发,把小竹子做成了大产业,茶竹空间引领市场的发展。毛竹‘吃干榨净’提高它的附加值,增加了百姓的收入”。政和县竹产业发展中心主任张富强向中国网海峡频道记者说道。

以竹会友,联通四海,以竹筑梦,“竹”梦前行。下阶段,政和将持续围绕“中国竹具工艺城”品牌建设和“竹产业+电商”新路径,夯实产业基础,推进竹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构建高附加值全竹产业链,打造全国乃至国际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竹具设计中心、制造中心、集散中心。

“茶生活·竹空间”政和“样板”

初夏的阴雨天,走进祥福竹工艺博物馆赴一场竹空间的灵魂之约。精致的竹茶盘、温润质朴的竹茶桌、素雅的竹椅、简约大气的竹茶亭、环保耐用的竹家具……在这样或纯粹、或雅致的竹空间里静心品茗,那便是自我和自然的对话。

竹茶台上品茗,竹香、茶香,风雅至极,是双重高雅的邂逅。竹空间里解读,政和竹产业百年发展历程,感受精神、文化的传承。

祥福竹工艺博物馆,正是政和探索、打造竹、茶旅等产业融合发展的缩影。

image.png

祥福竹工艺博物馆竹空间  蔡瑛 摄

“地方政府及各大酒店采购先行使用我们的竹空间产品,客户用起来就知道竹茶盘、竹家具挺好的,环保耐用,消费观念也开始改变了。通过主流媒体的宣传,这股‘竹风’吹起来,市场认知、认同度就提高了,我们企业也更有信心。目前我们竹空间订单不断,在业内已经有一席之地,民用家具三年内突破两个亿应该是没问题的。” 对于政府引导、支持“茶生活·竹空间”消费市场带来的发展机遇,福建省祥福工艺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忠由衷肯定。

茶竹空间与生活相融,一叶一竹见证富美幸福。竹制产品用的环保健康,竹林珍馐吃出健康美味,林间民宿住得清静自然,林下漫步呼吸负氧离子,高山流水品茶觅知音。

政和县茶业发展中心副主任余华珠表示,茶竹融合从南平全市来说就很紧密,政和县尤为紧密。政和县刚刚要支付一笔七八十万的费用,用于华美达酒店、宾馆等打造茶竹空间。规模大点的茶企都和祥福合作,打造茶竹体验空间、展馆等。县领导非常重视,要求我们办公用品都使用竹制产品,茶企和竹企、茶业发展中心和竹业发展中心联系都非常紧密,通过我们茶业发展中心来带动茶企和竹企合作。截至目前,已打造共享茶空间20个,每个乡镇都有一个共享茶空间。

茶文旅,竹文旅,茶竹文旅融合,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走进福地政和,您能感受白茶清欢无别事、我在等风也等你。您能感受山水相逢美如画、绿竹猗猗更长情!

目前,政和新引进罗金山茶旅康养等2亿元以上茶产业项目6个、总投资21亿元,已开工建设4个,其中,茶是康项目已实现部分投产。

大力发展以竹元素为主题的旅游休闲康养产业,创建竹林休闲康养基地、竹林和竹笋采挖体验基地。2022年,政和县竹林旅游接待游客达5.8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025万元。

以绿色破题,必将因生态而兴。下一步,政和还将立足资源禀赋,持续做精做优茶、竹等优势产业,以争优争先争效的拼劲,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奋力打造闽浙边现代化生态新城。(蔡瑛 施德书)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