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户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品牌
泉苑茶香飘溢200多年 初心匠心源源传承
更新时间:2023-05-27 23:25:48 来源:中国网海峡频道

四野清明,茶事开始忙起来了。

从泉州出发,历经5个多小时的车程,张维平和儿子张旭终于到达武夷山的泉苑源源茶厂。稍作修整后,他和制茶师傅开始了当天的制茶任务。

武夷山坐落在福建武夷山脉北段东南麓,有“奇秀甲于东南”之誉。产于海拔高的慧苑坑、牛栏坑、大坑口和流香涧、悟源涧等名山涧称为“三坑两涧”,其出产的岩茶品质香高味醇。“泉苑源源”系列产品甄选的就是来自正岩牛栏坑核心枞区、正岩山场三坑两涧、慧苑坑山场、武夷正岩核心山场等茶种。

从张维平的先祖张白源创办“泉苑”茶庄以来,经过200多年风雨,茶庄几经兴衰。第八任传承人张维平在40岁那年独立开办茶店,传承家族制茶技艺与匠心,践行爷爷张祖泽的“源源”期望,创办“泉苑源源”至今,致力于把祖传技艺进行传承保护,努力推进制茶技艺列入“非遗”保护名录。

泉州城的第一家茶庄 代代有传承

1797年,张维平的先祖张白源带着儿子张满水从同安(泉州府同安县,今厦门市同安区)到今泉州城区摆摊贩卖茶叶。一开始父子俩肩挑两箩筐茶叶,走街串巷叫卖。经过16年摆摊设点的苦心经营,1813年张白源终于攒够了第一桶金,在市区涂门街胭脂巷口开设茶庄,取父子名讳中的“白”与“水”合成“泉”字,取名“泉苑茶庄”,结束了泉州府没有茶庄的历史,为泉州府第一家茶庄。

在第四代掌门人张聪明执掌期间,清朝宣统帝溥仪的老师陈宝琛慕名来泉州品茗,盛赞其为“茶中至尊”。在陈宝琛的推荐下,1898年,泉苑茶庄的5个茶品远赴巴黎参加国际博览会,获得铜奖。

在《泉州文史资料(1-10辑汇编)》中,张一朋撰写的《张泉苑茶庄的回顾》介绍,聪明公于1905年去世,死后即由丕成公接管茶庄。但因管理不善、用非其人,期间族人生活穷奢极欲,至1916年丕成公病危时,清点了店中的财产,虽然存有价值四万余元的岩茶,但负债也有四万余元。丕成公死后,丕成公的长子张祖萌只有12岁,即由丕成公的弟弟丕烈(字伟人)继任经理。翌年农历十五夜,泉州奏魁大火,张泉苑茶庄和1881年第一次回禄一样,除厨房一处幸免外,全部成为焦土,张泉苑茶庄的栈房也被焚毁了四分之三,储存在店中和栈房的岩茶尽化为乌有。

这次火灾让茶庄雪上加霜。期间有族人欲引入外来资金合营,张丕烈考虑对外合营一有愧祖先,二虑经营权旁落,百年招牌落入外族人之手,他再三思虑,遂从妻子娘家泉州老范志借来资金独自经营。张丕烈在克服重重困难后,经营有道,泉苑茶庄东山再起,偿清了所有债务。

1933年张丕烈的长子张祖泽,续任泉苑茶庄第七任掌门人(张维平祖父)。从小在父亲的教诲下,传承一手祖辈传承的古法制茶工艺、兢兢业业经营,却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茶庄生意逐渐萧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茶庄结束运营。因长子早逝,张祖泽将技艺传授传承于孙子张维平,期待茶庄重振旗鼓。 

拼配技艺独特    别无分号

张丕烈接手茶庄并将茶庄复业后,由于出众的品种,出乎同业和顾客意料之外,顾客争相购买。

《武夷山市志》里记载:“泉州素负盛名的张泉苑茶店”,1940年武夷山茶厂情况记录了慧苑孙、香林、磊珠东的所有者为泉苑茶庄。张丕烈接任后,确立武夷山水仙种规格质量。张丕烈还对家传制茶技术做了改进,独创的“拼配”技艺,只采“头春”茶,选用存放3年以上的武夷岩茶作为水仙种的主要原料,另加一定比例的“花茶”,使茶叶口感更具圆融交汇,提高了香味的层次叠进,减少了原有陈味。至此,泉苑水仙名声大噪,海内外客商纷至沓来,产品远销海内外。泉苑茶庄进入鼎盛时期,每年从武夷山运出的岩茶平均400箱,每箱约35斤,在泉州库存保持1000箱左右,每年销货额可达18万元。

与此同时,张丕烈在武夷山购置青云崖和磊珠两个茶厂。1920年前后,张丕烈又和武夷山碧石岩、竹窼岩石、幔云岩、弥陀岩四个岩厂的住持僧签订长期包销契约,不久之后购买了慧苑岩东厂。1930年,他又以3万银元高价购得慧苑岩茶园,结束了泉苑百年无茶场、茶山的历史。进而控制了“夷茶”货源,保障了供应,也保证了产品的质量。

每年春节期间,泉苑茶产品常要排队购买,大批量还要提前付款定购,这也导致不少利益熏心者仿冒泉苑品牌。《泉州文史资料(1-10辑汇编)》介绍,1920年,泉苑茶庄改换商标,在新商标上的启示里曾这样说:“……乃驵徒牟利,赝鼎乱真,既贱价以求售,终卫生之有碍,兹特另图肖像,暂代商标,凭君豁秋水之眸,为仆证庐山之相,庶采购嘉种,美可匹乎龙圃,如得宝珠,混可清于鱼目。”张丕烈将自己头像作为商标,以示泉苑茶庄“仅此一家,别无分号”。

不惑之年,重振“泉苑”名号

20世纪50年代,随着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泉苑”这个延续了一个半世纪的老字号,一度在行业里销声匿迹,但是第七任掌门人张祖泽依旧苦心钻研祖传制茶技艺。

重振“泉苑”,一直是张祖泽的心愿,他给张维平起字“源源”,希望他能源源不断地继承并发扬先祖的匠人技艺与精神。20世纪70年代初,张维平8岁那年,父亲张樵子由于其归国华侨的身份,遭到社会非议,张樵子在惠安惠南中学任教期间,因一封举报信被关入牛棚,最终受迫害而惨死。曾经开着泉州最大茶庄的张家,差点凑不齐下葬的钱。

1973年,父亲去世后,养育张维平姊妹四个的重任,压在了张维平母亲庄婉慧一人肩上。庄婉慧是建国前福州女子师范学校的毕业生。此时,张家昔日的荣光已无踪影,一家人在泉州城区租房居住,全靠庄婉慧做女工维持生活。

父亲去世,爷爷对张维平更加关爱,在制茶路上张维平的引路人就是祖父张祖泽。张祖泽是泉苑茶庄第七任掌门人,于1933年到1953年执掌茶庄。自从父亲去世后,张维平就和爷爷张祖泽学家传制茶技艺。在张维平记忆里,祖父总是叮嘱他:“做茶叶要一丝不苟,每种茶都有万般风味,但只要一道工艺出现偏差,茶的品质就变了。”

张维平儿时,每年五月份,张祖泽都会带着张维平经过10个多小时车程的颠簸到达武夷山,走上崎岖的山路,到慧苑寺与泉苑茶庄的长工老和尚一起采茶、制茶。采茶、通宵达旦制茶,让小小身板的他几度有点吃不消。但是想起家里的境遇、想起祖父的寄托,他不得不咬牙坚持。

贫穷带来的失落和无助,反复刺痛着张维平。祖父张祖泽的遵遵教诲和母亲的教导,让张维平意识到自己肩负的家族的重担和责任,在他心里扎下了振兴“泉苑”的种子。

一直到20岁,张维平一直跟在爷爷张祖泽身边学制茶,慢慢地他有了自己的一套制茶心得,希望有招一日能再现“泉苑”风采。爷爷张祖泽去世后,张维平当过学徒、做过五金工人、干过推销员、开过服装店。20世纪90年代,张维平办了家服装厂,积累下资金后,便开始走上复兴祖业之路。

一开始开茶店时,张维平不敢用“泉苑”二字,怕做得不好,有辱祖上的招牌。他用“源源”二字注册了商标,遵守祖上当年定下的规矩:为保证茶叶品质,自行在武夷山建厂包茶山,形成产供销一条龙产业链;每年收购的岩茶,只采“头春”;储存3年以上的岩茶,才能作为水仙种茶的原料;品质稍差的茶,坚持不卖,只作为顾客大量购买的赠品;为避免储存时的损耗,包装时每包都会比额定的多出一点,以保证销售时不会缺斤短两。

源源茗茶很快在泉州打响了品牌,张维平终于有了信心,在品牌上加了“泉苑”二字。1999年,张维平在泉州创办福建省泉苑源源茶业有限公司,后在武夷山创办武夷山泉苑源源茶业有限公司,并拥有泉苑源源茶厂和茶园基地。茶厂位于武夷山星村镇曹墩村大桥头。茶厂的选址是制好茶的关键,在茶采青的过程中,需要控制茶的发酵时间,如果茶叶闷的时间太久,茶叶会产生杂味,就达不到制茶的质量要求,茶厂临山场而建是最佳的选择,既能节省时间,对采摘茶叶也极其便利。公司与正岩牛栏坑核心部分枞区、正岩山场部分三坑两涧、慧苑坑部分山场、武夷正岩部分核心山场场主签订包销合同,同时在茶厂附近拥有南山、油基场等两处茶园基地,有力地保证了茶种的来源和品质。经过多年努力,祖上曾经的合作包销者、茶园和茶山重新回到张维平手中。茶叶产品严格经过采青、晒青、做青、杀青、揉捻等传统工艺,以烘干稳定茶品,经国家高级制茶师,于泉苑百年古法焙制,融合武夷传统工艺制作,根据泉苑独有配茶工艺,运用精制技艺将毛茶制成初品茶,保证了茶叶供应和质量。沉寂多年的老字号又一次出现在泉州城里,这百年老字号芳茗也重新回到人们的味蕾中。

图片3.png

“福建老字号”“闽南生态保护区泉州古城示范区·泉苑茶庄”……一系列荣誉纷至沓来。随着茶店的声名鹊起,销路日增,张维平并没有因此松懈,持续推陈出新的同时,他没有快速扩张门店,而是稳扎稳打,采取了有利于掌控终端的直营模式,自种自产自销,坚守“不打折,童叟无欺”的经营方式,保证物有所值,持这也正是百年品牌历久弥香的奥秘。

“‘泉苑源源’四个字,象征着‘泉苑’二字源源不断地传承。”张维平说,他经常独自思量,茶庄目前的影响力,和先祖那时不能同日而语,“我这大半生的努力,就是要让世人知道,泉苑还有后人在延续这条道路。”

努力推进技艺列入“非遗”名录

不同于许多其他种类的茶,武夷岩茶在烘干的基础上还需用文火慢焙,让炭火把茶青焙足焙透,如果火候合适,茶条表面会呈现“蛙皮状”,这就是制茶人所说的“蛤蟆背”。蛤蟆背的出现,说明“火已攻进”,成茶品质才够好。

手工制茶的师傅要根据不同气候的茶青、采用不同时间烘焙方法,连续在炉火边观察,叶面的外形慢慢变化,直到颜色均匀一致,花果香气散发出来,捋一条进口中能感到它的顺滑醇厚。这时候,茶叶具备了稳定的品质,而人的意志经过长时间的煎熬,心如止水,烦躁了无。

“炼茶也是修炼自己的过程。心静的人,对外界环境的温度、火候、水量,都有最精确的感知。这样做出的茶,才最有韵味。品茶的时候,更需要静心,才能感受到岩茶特有的‘岩骨花香’的岩韵。”

“泉苑源源”系列产品甄选正岩牛栏坑核心枞区三坑两涧、慧苑坑山场、武夷正岩核心山场等茶种,根据泉苑独有配茶工艺,运用精制技艺将毛茶制成初品茶。既有古老传统工艺的水仙、大红袍甲系列,也有传统工艺与现代口味结合的双甲系列,还有以纪念泉苑当年辉煌而推出的倾心之作——海西一号系列,深受广大茶友喜爱。

近三年,张维平的茶庄销量受到冲击,甚至有一段时期,同比卖出的茶叶数量仅是疫情前的一半。张维平说,他从泡茶中悟出一个道理——人生处世态度,要像喝茶一样,拿得起,也能放得下。

“茶是什么味道?有的人喝不出来茶的韵,但有的人就能体会到茶里的万般风味。生活也一样,细细品,总是一番滋味。经历过,就值得了。”近几年,张维平开始把茶庄的一些事交给儿子张旭打理。

除了回报社会,热心公益事业,张维平还将目光放在“更长久的计划”上,努力推进茶庄技艺列入“非遗”保护名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