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户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法治
泉州洛江:越山向海 赴春之约
更新时间:2023-03-30 09:20:21 来源:中国网海峡频道

近日,泉州市创建青年文明号活动组委会印发《关于认定2022-2024年泉州市级青年文明号的决定》,泉州市洛江区河市法庭获评“泉州市青年文明号”。

河市法庭,原系鲤城区北部裁处乡村民事纠纷的派出法庭,现为泉州市洛江法院唯一的乡村综合性法庭。河市法庭管辖河市镇、马甲镇、罗溪镇及虹山乡四个乡镇,辖区面积约350多平方公里,下辖65个行政村,常住人口约15万人。法庭现有法官2人,法官助理1人,聘用书记员4人,党员3人,设立有河市法庭党支部。

image.png

近年来,河市法庭以“展法庭青年风采、树司法为民理念、创一流服务实绩”的创建口号,全面深化青年文明号创建活动,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三个便于”“三个服务”“三个优化”,积极拓展司法延伸服务,推行诉前司法服务工作机制,勤耕法律服务乡村振兴工作“责任田”,将法庭工作融入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乡村善治工作中,促进辖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法庭青年干警,正以朝气蓬勃的姿态,挥毫着青春的多彩画卷。

image.png

青年是河市法庭常驻引领的“党建红”。河市法庭将党建工作置前,以司法为民为中心,以公正司法为主线牵引。河市法庭党支部加强与辖区村级党支部的联系,以党建联建、共建引领,2022年11月至马甲镇永安村落实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宣讲,联学、共学。党支部党员先锋队下沉社区、居委会开展抗疫工作。以司法审判为工作基础,扎实开展巡回便民诉讼服务,针对老弱病残特殊群体,派员至当事人家里立案服务,减少行动不便的当事人路途奔波,切实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司法的温情。

image.png

青春,播种勤奋的“希望绿”。河市法庭始终坚持以司法为民为重点,法庭审判为支点,兼顾巡回审判点,勤耕巡回责任田,精耕司法服务至群众心田。如2021年3月到罗溪镇就赡养纠纷进行就地调解,2021年5月到某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就劳动争议案件进行多元调解,2022年5月到马甲镇就邻里纠纷进行邀请调解,2022年6月到河市镇白洋村田间地头现场调解租赁合同纠纷等,勤耕、精耕延伸司法服务的责任田,促进巡回审判案件达到即案结事了人和,实现巡回审判普法一个点,带动宣传一整片的效果,真正让案件的处理结果公正符合人民群众的预期,使得案件的公平正义感受真正的走进人民群众的心田。

image.png

砥砺,奋发翱翔的“天空蓝”。河市法庭始终秉持拓展司法服务理念,砥砺奋发推进辖区司法服务延伸工作,分域、分项、分类,评价、指导延伸司法工作;计划在前,定期定点定员开展巡回延伸司法服务工作。近五年来,共开展法律宣传、民法典“六进”等宣讲42场次,如前往罗溪镇后溪村村委会开展“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主题宣讲,到某卫浴有限公司开展优化营商环境——“送法进企业”系列活动,到某农业基地开展调研及法律宣传,到坛顶小学、梧宅小学、福建经贸学校等校园开展专题讲座,到万盛社区开展未成年人保护法宣讲,将巡回司法服务“氧气”泵到乡村振兴“肌体末梢”,进一步夯实诉源治理、基层治理基础,持续提升司法服务乡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image.png

奋进,书写青春的“活力橙”。河市法庭结合司法延伸服务的新要求,积极探索进取,精研解纷节点,融合地缘、人缘、亲缘、情缘调解纠纷;积极引导纠纷化解法治化、社会化、专业化、智能化。近五年来,通过四缘、四化调处了婚姻家事、民间借贷、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劳动争议等纠纷524件,2022年受理知识产权案件以来,积极畅通沟通机制,着力实现该类案件的大比例调解结案,调撤率达68%。

image.png

担当,绘就奋斗的“七彩虹”。河市法庭主动担当,着力完善机制构建,主动加强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局、镇政府、派出所、司法所、村委会等相关单位的沟通和协调,在联动中共同梳理矛盾纠纷源头、缘由、症结,有效整合基层治理资源。近年来,与河市派出所联动调处涉健康权、身体权纠纷案件108件,与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辖区司法所联动调处涉工人工资、劳务报酬纠纷76件,案涉金额165万元。

image.png

河市法庭勤耕法律服务乡村振兴工作“责任田”,诉源减量工作成效显著,是洛江法院向基层延伸的司法服务触角,也是基层治理的重要司法支撑。近年来,洛江法院深入贯彻落实上级法院和区委的工作部署,将法院工作置于全区乡村振兴工作大格局中,通过写好“提质司法亮点、提增司法公信、提优司法队伍”三篇文章,充分发挥人民法庭“桥头堡”作用,主动延伸司法服务触角,实现“简案快审繁案精审”,平均审理天数同比下降13.39天;不断丰富法治教育宣传形式,组织开展近百场普法活动,推出13项重点便民措施,满足基层群众的法律服务需求,为推进法治乡村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法治氛围,让纠纷化解在群众“家门口”。(黄娜玲)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