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前后,就是故乡的桂花季节。一提到桂花,那股子香味就仿佛闻到了……台湾地区好像也有,我曾在走过人家围墙外时闻到这股香味,一闻到就会引起乡愁。”秋日再读琦君的散文名篇《桂花雨》,乡愁缭绕,应景思情。
2001年10月18日,离乡半个多世纪后,85岁高龄的琦君终于坐着轮椅回到她魂牵梦萦的故乡---温州瓯海,喝一杯故乡的桂花茶,尝一口故乡的桂花糕,听一听熟悉的乡音,看一看美丽的故乡山水,不禁泪水涟涟。其实她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故乡,因为故乡就在她的心里。
琦君是当代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地位非常重要的女作家,被誉为“台湾文坛上闪亮的恒星”。琦君,原名潘希真,1917年7月24日出生于浙江温州瓯海瞿溪镇,她1岁丧父、4岁丧母,后被大伯父潘鉴宗夫妇收养,视她如掌上明珠,琦君随即成为潘家大宅的大小姐。
潘鉴宗是位儒将,藏书甚丰,琦君嗜书如命,10岁就过目能诵,挥笔成文。12岁时,琦君随养父母迁居杭州,入弘道女中读书。琦君从中学时代开始文学创作,并每每在作文比赛摘取桂冠,被同学们封为“文学大将”,她因此立志当文学家。
后来,琦君以优秀的成绩直接升入之江大学中文系,成为温州籍著名学者、“一代词宗”夏承焘的得意女弟子。大学毕业后,琦君曾在上海汇文女中及永嘉中学(现温州二中)教书。
1949年,琦君前往台湾地区,任职司法界,同时在大学任教,并挤出时间写作。数十年来,她笔耕不辍,其中不少作品被收录进台湾和大陆的教科书,并多次获大奖,作品深受海内外读者喜爱。
据悉,琦君代表作品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其中以怀乡散文见长,有《桂花雨》、《春酒》、《下雨天,真好》等10多篇文章入选大陆、港澳台地区语文课本。中篇小说《橘子红了》改编成的电视连续剧播出后轰动海峡两岸,在这篇小说里,有许多故事情节是琦君所经历的真人真事,小说背景就是她童年时生活的潘家大宅。
“像树木花草似的,谁能没有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在琦君的笔下,饱含着她对家乡、对亲朋师友的挚爱和怀念。
琦君的作品有一股清新俊逸之气,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方语言文化系教授夏志清评价道:“琦君的散文和李后主、李清照的词属于同一传统,但她的成就、她的境界都比二李高。我真为中国当代文学感到骄傲。我想,琦君有好多篇散文,是应该传世的。”
台湾地区著名作家杨牧也曾高度评价琦君:“琦君的作品、散文晶莹清澈,典雅隽永,是当今犹能一贯执笔的资深作家中,风格确定不衰腐,题材完备而不僵化,最能持续开创,最能充分驾御文字以驱策新感性、新思维的二三健笔之一。”
记者了解到,在琦君30多种文学作品中,写得最好、最多的,就是怀乡思亲的散文。在琦君心里,故乡的景、事、人始终忘也忘不掉,她用真挚、深沉、执著和热烈的笔触,构成散文抒情美的基本特征。
琦君在散文《家乡味》中写到:“我们从大陆移植来此,匆匆将三十年。生活上尽管早已能适应,而心灵上又何尝能一日忘怀于故士的一事一物。水果蔬菜是家乡的好,鸡鱼鸭肉是家乡的鲜。当然,风景是家乡的美,月是故乡明。”
她用细腻温婉的笔调诉说着悠长连绵的乡愁。在《乡思》里,琦君写得更恳切:“来到台湾地区,此心如无根的浮萍,没有了着落,对家乡的苦念,也就与日俱增了。”
她一直盼望“海天连成一片,山水连成一线,能回到故乡,享受壮阔的山水田园之美,呼吸芳香静谧的空气。我渴望那一天,难道那一天还会远吗?”
2001年10月22日,由琦君故居“养心寄庐”改建的琦君文学馆开馆,84岁的琦君一路风尘来到阔别半个多世纪的故乡,参加开馆剪彩仪式。
陪同参观的三溪中学校长黄信坚道出“琦君文学奖”的由来:“最早一届‘琦君文学奖’于2002年启动,2003年由原校长何治权针对温州全市中学生发起的,琦君每年出资1000美元赞助,直至2006年琦君过世后,由她丈夫李唐基继续资助。”
近年来,温州市瓯海区在琦君文化品牌建设上不遗余力,先后提升建设了琦君文学馆、琦君纪念馆,举办琦君文化节,创立“琦君散文奖”,成立琦君文化研究会,举办琦君文化讲堂、琦君研究高峰论坛、桂花雨读书会等活动。
“梦中应识归来路,梦也了无据。”桔子红、桂花开的日子,桔子很甜,桂花好香……琦君,你在天堂望着故乡,故乡已永远将你珍藏在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