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户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乡村振兴
机器人造房子:人与“人”
更新时间:2022-09-29 10:34:23 来源:中国网海峡频道

中国网福建讯  龙岩碧桂园津湖源著项目施工现场,一台机器人正伸长脖颈将打磨盘高高举起,紧贴着顶部的天花面,仔细地打磨着每个角落。房间内最高的地方都由它负责,它的脖子可以随时伸长缩短,行动起来敏捷灵活,效率很高。

在此之前,也许你绝想不到机器人建房的时代竟来得如此之快。在传统行业面临困境之局时,智能化正带着颠覆性的变革快步走来。其中人与“人”的关系也正被重新定义。

人之困

“这几年招工难度越来越大,还愿意进工地的年轻人不多了。科技的发展也让建筑工地升级,但是往往年纪较大的工友对新兴技术的掌握度不够。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其实未来我们更需要年轻人。”福州一大型建筑公司项目负责人陈功介绍道。

老龄化已经成为建筑业发展的绊脚石。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逃离这个行业。建筑业工人的平均年龄已经高达45岁左右。随着时代的发展,务工渠道越来越多,许多年轻工友流向了空间和自由度更高的行业。网约车、快递、外卖等等。这也直接导致了用工荒的局面。

image.png

机器人操作员或成行业新宠

除此之外,更需关注的是行业人才的匮乏。建筑业脏、累的刻板印象让许多年轻人远离。“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工地的固有形象已经有了巨大的改变。特别是在工地管理科学化、数据化、智能化之后,我们也亟需优秀人才参与。”陈功感慨道。

很显然,招工难、人才缺、老龄化,已经成为了当下建筑行业发展的人之困局。

机器人的变局

随着科技的发展,建筑行业的智能化已经来到。博智林实现了“机器人造房”梦,机器人已经从实验室走向工地,人机协作造房的景象现如今已展现在我们面前。

测量机器人是个长腿高手,在执行测量任务之前,工程师陈健只需要在一个控制面板上输入房间基本信息和相关数据,机器人便可自动开始工作。三两分钟就可以结束对单个房间的测量任务。“传统工艺在土建过程,2人一组完成300平米测量需要2-3个小时;在土建精装移交阶段,由于测量精细程度提高,则需要4-6个小时;而测量机器人对于这些不同的阶段完成实测实量都仅需1小时,并且对户内建面预测和实测的面积精准度误差在±1mm内,无论是作业效率还是测量准确率都优于人工测量。”陈健说。

image.png

测量机器人作业图

地坪研磨机器人是个“老”师傅,它专门承接地下室地坪研磨作业。只要把场地的规划图纸提前录入到系统中,这款地坪研磨机器人凭借着自动定位与导航功能,可实现路径的自动规划。外加其配备的激光雷达,可识别出墙、柱等物体的位置信息,从而灵活地绕开柱子和现场工人,实现自动避障。看着刚刚磨过的地面,平整光滑。工程师李霞开玩笑地说道:“换以前,这地面可得十年经验的老师傅才磨得出来。”

还有混凝土天花打磨机器人,简直是个美容师。它对整个房间的天花打磨后平整度极佳可以被控制在2mm以内。还有其他不同作业场景的机器人也都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开展工作了。

对于人类来说,智能化的机器人所带来的效率、技术、品质的提升是非常显著的。未来它们将引领这场行业变革。

人机结合

不可否认,未来的建筑业一定是智能化的大发展,但也始终离不开与人的配合。

人机结合是当下机器人作业的最佳状态。测量机器人作业前,需要工程师手动输入房间基本信息和相关数据,测量结束后则需要工程师移至下一个房间。天花打磨机器人,在工作期间与工程师的配合的非常默契。“施工时我会通过数字控制摇杆操控它来回移动对房间内的混凝土天花拼缝、溢浆、错台、爆点等缺陷进行打磨,整个房间的天花打磨后平整度极好。”陈健笑着介绍。

image.png

天花打磨机器人在施工

为了发挥机器人的最佳性能,项目特意派选工程师陈健前往博智林总部进行相关培训。刚开始作业时也会遇到一些困难,工作效率不尽人意。但是随着人机结合越来越紧密,机器人的性能和效率正在快速提升。“我相信,未来人机配合默契之后,施工效率和质量还会有所提升。”对此陈健信心十足。

建筑行业的智能化不是简单的机器取代人,而是人机结合协调发展的过程。与机器人协调合作的技师,也已经是脱离传统意义建筑工人的角色。

人工与智能,前景可期。(李永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