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户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海丝
泉州南安官桥镇 :乡村振兴有“甘”劲 农民增收见“薯”光
更新时间:2022-09-27 16:31:40 来源:中国网海峡频道

遥看万垄藤蔓绿,放眼千里是薯香。这是泉州南安市官桥镇曙光村的秋,是收获的秋,沟沟壑壑里瓜果四溢。

image.png

南安市官桥镇,以其响亮的名字和怡人的景色屹立百年、名扬四方。田畴里,曙光村甘薯以顽强的生命力,成为当年老百姓的“救命粮”。而今以其天然香糯的品质,成为人们餐桌上的佳肴。

近年来,南安市官桥镇结合曙光村独特的地理优势,依托曙光村悠久的种植甘薯历史,始终把甘薯作为强镇富民的主导产业,通过造链、补链、延链、强链,打造“曙光甘薯”品牌,走出了一条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之路。

曙光人的甘薯情、甘薯梦

曙光村位于南安市西南部,官桥镇西部。得益于独特的土壤条件,曙光村历史上就是有名的“地瓜村”,小小甘薯在曙光人心中一直有着深厚的情结。

早在1957年,村里的甘薯大丰收,一时名声大噪,省里还把曙光村设为典型。全省地瓜观摩会定在曙光召开,省里农业专家级队来村里开现场会,检验甘薯种植产出情况。

1972年,当时的村书记童传文十分重视农业,新种带头造种,大力发展甘薯新品种。当时他去安溪,找当地的劳动模范陈罗康培育的新品花甘薯苗,拿回来种下,经过精心培育,竟然大丰收了,收成最好的一棵种了58斤,又一次把曙光的甘薯美名推向了外界,这棵甘薯当时还成了国务院的土特产展览精品。研发者童传文得知这一消息后,他难以置信地从安溪赶到曙光实地探个究竟。看着一个个圆鼓鼓的大甘薯,他忍不住抱一块在怀里,激动得掉下眼泪,喃喃道:“真是一方水土一方果啊,没想到我自己研制的地瓜,在我们那里一直没什么收成,可是一到曙光,竟然开花结果,还结出了硕果!”一下子,泉州各地纷纷赶来曙光村买薯苗。童传文就派人到各地当技术员,介绍种植方法。

后来,改革开放,村民都外出打工做生意,很多土地由于无人耕种,渐渐荒芜也很少有人种植甘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注重健康饮食,曾经的粗粮又重新回到餐桌。2008年,当时还是曙光村村支书的童保水,决定重新打响“曙光甘薯”品牌,和童灿辉等十几户村民着手成立合作社,继续种植甘薯,让曾经扬名中国的曙光甘薯再次成为曙光村的品牌。

合作社成立后,他们开荒引渠灌溉,整合了400亩的土地种甘薯,通过薯块育苗,保证“曙光甘薯”的纯正“血统”,用草木灰等有机肥料给甘薯施肥,保证甘薯的“原生态”。之后,合作社在官桥菜市场设立了两个曙光甘薯专门摊点,逐渐打开知名度。村民加工的甘薯干、甘薯粉等远销香港、广东等地。

2010年,村科技小级主要负责人童灿辉到水头梧坑走亲戚时,遇到坡归侨带回来一些甘薯种,就买了50株苗回来,经过改良培育出时曙光1号、曙光2号两个品种。2011年,合作社向国家工商总局递交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申请;2013年, “曙光甘薯”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顺利通过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审核。2014年2月,“曙光甘薯”获批为国家地理证明商标,从此曙光甘薯拥有了“独有”的名片。这是继丰州镇石亭绿茶之后,南安市的第二个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小粉皮”描绘乡村振兴“大蓝图”

秋日暖阳下,在曙光村甘薯生产基地,精心管理的甘薯种苗长势良好。随着锄头起落,一块块体态饱满,颜色鲜亮的甘薯破土而出,农户们弯腰捡拾、去泥分拣、装车运输……一袋袋收获的甘薯,伫立在广袤的田地里,构成了一幅丰收的画卷,也预示明年红薯的丰收。

有了全市第二个国家地理商标认定的“身份证”后,曙光甘薯的种植也成了村民们增收致富的一大产业。甘薯产业的稳步发展,不仅增加群众收入,也成为官桥镇的支柱产业,为镇域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效益。

种植一片甘薯,发展一个产业,链接一批农户,富裕一方百姓。官桥镇曙光村立足自身产业发展资源和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全力优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田地里结出越来越多丰硕的果实,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该村党支部、村委会还通过流转耕地,成立曙光大坋甘薯合作社,利用大坋合作社的带动示范作用,带动村民种植甘薯,每年采取水稻和甘薯轮作的种植方式,提升甘薯产量和质量。2021年甘薯种植480亩,亩产达到5000斤,每亩收入可达10000元,农民年增收600多万元,甘薯种植成为村民的主要经济收入。

站在重要的历史起点上,官桥镇曙光人将以永不懈怠的进取精神、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奋力跑好乡村振兴的“接力赛”,加快推进全镇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杨漳凤 陈丽桔)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