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户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旅
闽式生活:彰显闽地“福”文化品牌的潜力与愿景
更新时间:2022-09-27 09:14:23 来源:学习强国

2021年底以来,福建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掀起了宣传推广“福”文化的“福潮”“福风”,在省内外取得了广泛的反响。“福”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更接地气、更聚人气的大众文化,是群众创造、极富内涵、极具包容性的生活文化。福建宣传推广“福”文化,有效融通政治、学术、大众、网络话语体系,贯通传播的主体、客体、受众,打通文化基本要素,推动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加强文化建设的有机融合。这无论对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还是对于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向世界讲述更生动的中国故事、传播更响亮的中国声音,都具有重要的示范带动意义。

福建率先做好“福”文化文章、打响“福”文化品牌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和极有利的条件。福建宣传推广、传承创新“福”文化与倡导推广闽式生活,应当两位一体、相得益彰,这是推动“福”文化深度融入现代化经济体系,打造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富有生活气息的幸福产业的有效途径。福建山海兼备、生态优美、钟灵毓秀,“福”文化的地域空间魅力独具、物产资源富饶繁多、内涵底蕴深厚隽永、形态样式生动活泼,闽地物华与闽人智慧相映生辉、相得益彰,为营造闽式生活、扩大闽式生活影响力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支撑和动力源泉。

推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做大做强福建文化旅游业,既要顺应自助游、休闲游、旅游“本地生活化”的趋势,又要推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实招;既要在线下建设和推介“近者悦、远者来”的旅游大景区,又要在线上发展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元宇宙等技术为基础支撑和以年轻化、内容化、数字化为主要特征的文化旅游新业态。大力倡导推广以“福”文化体验为内核的闽式生活,具象化、分众化,可见可闻、可知可感、可行可融,有利于激活存量、扩大增量、提升声量、吸引流量,打造形成数量级、现象级、产业级“福”文化品牌,充分彰显“福”文化品牌的潜力和愿景,从而既能够更好地服务福建省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又能够让人们从中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播和国家形象的展示。

让“福”文化资源在地化、项目化,大力推动“福”文化品牌共建共享、融入文化强省建设大格局。要推动福建省各级各有关部门充分认识,福建率先宣传弘扬“福”文化,是省委、省政府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一项重要决策部署,对于梳理、整合和提炼福建文化品牌,扩大福建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感染力具有重大深远的作用和意义。要引导各地坚持立足实际、找准定位、主动融入,全面加强对当地历史、人文、物产、生态等领域文化资源的梳理与研究,与“福”文化理念相呼相应、融汇贯通起来,并着眼转化利用策划开发生成系列化项目,共同为福建省塑造“福”文化的大品牌、做好“福”文化的大文章贡献智慧和力量。

让“福”文化资源价值化、效益化,大力推动以“福”文化凝练福建文化特点,并向福建文化优势、福建发展优势转化升级。福建文化具有“多元、深厚、交融”的特点。“多元”反映的是福建文化创造主体多元性与丰富性的特点。从汉晋到明清,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源流的北方汉人大量南迁,辗转进入福建境内各区域,逐渐演化形成了福州、莆仙、闽南、客家、龙岩、闽北等多个民系。“深厚”反映的是福建文化创造成就及其内涵价值的特点。福建红色文化凝结了福建这片土地、这里的人民对于中国革命胜利和新中国建立作出的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海洋文化蕴涵了中华民族或主动或被动融入全球化进程的丰厚历史资源和人文禀赋,闽儒文化包括南宋朱子学、明代卓吾之学,近代严复启蒙之学等,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的强大创造性和旺盛生命力。“交融”反映的是福建文化创造规律的特点。从根本上说,福建文化是由或先或后在福建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生产生活的众多族群,在相互碰撞、相互交流互鉴中所共同创造的,既持守中华固有的文化传统,又形成了开放包容、多姿多彩的独特魅力。福建文化具有上述鲜明特点,但是否形成了突出的优势呢?从文化产业发展、文化旅游融合、文化传播力吸引力感染力的角度来讲,发扬光大福建文化优势仍然任重道远。文化是软实力,而与经济结合就成为生产力。为此,对于福建的自然景观、生态环境、物产资源、历史人文、非物质文化遗产、各行各业产品等,都要从“福”文化的视角加以审视和提升,从开掘整理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生产到流通到消费的全过程全链条,都尽可能地赋予和融入中华优秀传统“福”文化的内涵和意蕴,倡导和践行康健、静雅、和谐、尚善等理念,从而更加贴近、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物质和精神文化需要,有效推动福建文化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化升级。

让“福”文化资源体系化、落地化,大力推动“福”文化与现实的人、具体的物、生动的事、可体验的场景等链接起来。从中华优秀传统“福”文化,到新时代“福”文化,“福”文化内涵不断丰富拓展,总的是越来越趋向于物质条件与精神生活、主观愿望与劳动创造、个体感受与社会认知等方面的相统一。人们只有加深对“福”文化的认知,才可能更加自觉主动地参与“福”文化创造和“福”文化资源产业化转化利用。“福”文化就在身边,它跟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可谓自有来处,有脉可循、有踪可觅。

现实的人,是处于“实践”中的人,创造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就有什么样的人。越多的人参与创造和体验闽式生活,“福”文化资源转化利用就越充分;闽式生活越丰富、越多样,“福”文化传播就越广泛、越深入。闽人智慧、闽商精神创造闽式生活,闽式生活凝结闽人智慧、闽商精神。为此,要积极推动“福”文化观念理念、资源要素与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方位深度融合,吸引最广泛的人们参与创造和体验闽式生活,特别要发掘蕴含在闽式生活中的闽人智慧、闽商精神,努力实现最深入、最直接的“福”文化宣传弘扬和“福”文化资源转化利用。

具体的物,主要是指满足人们生存、发展、享受等不同需要层次的生活资料,最基本包括衣、食、住、用等方面。福建兼享山海之利,生物多样性突出,物产宝藏丰富,自古而今闽货大行其道。这些既拜大自然所赐,也从劳动创造中而来,是“闽山闽水物华新”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果的生动写照,都可以作为闽式生活之要素、“福”文化资源之依凭。

生动的事,就是要从历史和现实的维度,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反映“福”文化发展充沛的源流、清晰的脉络和内在的逻辑。“福”文化契合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美好生活既不是上天恩赐的礼物,也不是自发自为的结果,而是凝结了自古而今中华民族杰出的创造、奋斗乃至牺牲。为此,对于中国历史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新时代不同时期,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一切劳动和创造、一切奉献和牺牲、一切先进的人和事,都致以敬意,都值得记述和反映、传承和弘扬。近年来,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研学旅行越来越热。这种学习方式以天地为课堂、以社会为学校,以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为老师,是很有效的传承弘扬“福”文化、倡导推广闽式生活的活动载体,应当予以大力支持发展。

可体验的场景,目的是推动“福”文化生机勃勃、多姿多彩地融入城乡社区和各类空间,兴“福潮”、传“福艺”、赏“福景”,更加品质化、艺术化地装点工作生活,赋能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要大力倡导以“福”文化理念设计展陈生活空间、工作空间和公共空间,推动非遗工艺吸收当代艺术语言及思想体系,与当代艺术有机融合、相得益彰,更加生动、更加丰富地呈现“福”文化理念,努力使各类空间布设成为“福”文化传播的最重要渠道。

让“福”文化资源IP化、平台化和数字化,大力推动“福”文化积极主动迎接、拥抱元宇宙时代的到来。

今年3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部署了发展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提出集成全息呈现、数字孪生、多语言交互、高逼真、跨时空等新型体验技术,大力发展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的数字化文化新体验。综合各方面趋势分析,元宇宙无论作为颇具潜力的新兴产业,还是作为赋能实体经济的前沿技术,都将迎来广阔的发展前景。

福建众多“福”文化资源具象生动、识别度高,具有易识易记、易传播的突出特点,十分适宜融入元宇宙建设发展。如福建现有5 个世界遗产,即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鼓浪屿、泉州古城,世界自然遗产泰宁,作为世界级文化和自然遗产资源,都具有丰富深刻的内涵和饱满灵动的意象。2021年省委宣传部和省文旅厅组织开展“福建文化标识”评选活动,经过专家评议、网络投票等环节,在福建省各地推荐上报近200个文化标识中,最终遴选产生古田会议、林则徐、郑成功、妈祖信俗、朱熹、闽茶、德化白瓷、闽菜、泉州古城、武夷山、福建土楼、三坊七巷、鼓浪屿等13个“福建文化标识”。当前疫情反复的形势,促使福建文化旅游发展加快向网上拓展、向网络虚拟空间挺进。为此,结合宣传弘扬、传承创新“福”文化,倡导推广闽式生活,福建有必要在搭建“福文化”大数据服务平台、在元宇宙赋能“福”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等方面,加快研究出台有针对性、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大力探索、先行一步。(游孙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