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户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
整治撂荒地的“松溪答卷”
更新时间:2022-09-13 11:28:02 来源:中国网海峡频道

中国网福建讯  民以食为天,粮稳天下安。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整治撂荒耕地是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农业农村部去年下发《关于统筹利用撂荒地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指导意见》,福建省农业农村厅也随后下发《关于积极防范野猪危害,促进山垅田复垦种粮的通知》,鼓励山区发展设施农业,强化撂荒地复垦种粮,并给予资金支持。今年4月起,南平市松溪县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开展耕地撂荒专项整治行动,于8月底实现全县撂荒地“零存量”,并持续探索使昔日“撂荒死角”成为“富民粮仓”的转变之路。

党旗唤醒“沉睡田”

“玉米苗根须入地3~5厘米,覆土要均匀,种植时要注意苗与苗的间距,不能种植太密了,要给玉米生长的空间……”日前,在松溪县旧县乡官村村大林段撂荒地现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杨永辉耐心细致地向“机关联乡村”共建单位的党员干部讲解玉米苗的栽种要领和相关农业技巧。

开垦松土、播种插苗、浇水施肥……松溪县委组织部和县委老干部局30余名党员干部齐心协力完成了大林段2亩撂荒地的复种工作。

image.png

松溪县祖墩乡溪畔村“眠田”变身“希望田” 张行健 摄

“一个多月前,这里还是一片杂草丛生的撂荒地,地块小、位置分散,石头还多,种粮难度高。现在全部插上了苗,等到玉米成熟后,你们认领的这15亩荒地预计每亩产量能达到1200斤,带动村民村集体双增收。”官村村驻村第一书记林越指着面前的土地向大家介绍,语气中带着欣喜。

这幅忙碌而又生动的景象,是松溪今年来集中力量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整治撂荒地的一个缩影。

松溪是一个典型的闽北山区县,人口约13万,耕地破碎、产业相对薄弱。近年来,因部分土地贫瘠、耕作不便、种植效益较差、大量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等原因,导致不少田地撂荒。为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切实保障群众的“粮袋子”,松溪通过推动党员干部认耕认种、动员农户自主耕种、引进企业集约耕种等多种形式推动撂荒地整治。

“为了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撂荒地整治的推动优势,我们采取支部包村、党员包户、企业包田的方式,把机关党员干部下沉到复垦复种一线。”松溪县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吴振林介绍,目前全县机关事业单位党员干部已带头认领1242.57亩撂荒地。

“我县开垦撂荒地每亩补助300元,如果复种粮食作物,再追加补助300元。”在松溪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陈赞朝看来,撂荒地整治是一项扩大粮食生产要素的“增量化”过程,前期的资金倾斜必不可少。目前每亩撂荒地整治的成本在1500元左右,认领成本约为每亩近1000元,这笔补助很好地降低了党员干部和群众支持粮食生产的成本。

image.png

松溪县郑墩镇夙屯村由县委办认领的撂荒地一角  张行健 摄

此外,松溪还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县长为第一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对全年的粮食生产进行全过程跟踪督查,同时细化奖惩措施,对规定时间未完成的辖区主要领导进行约谈;对撂荒承包地不作为的经营主体,不给予评奖评优和金融支持;对撂荒地整治有突出贡献的经营主体,给予荣誉表彰和物质激励。

不仅只算经济账

饭碗要一起端,责任要一起扛。

粮食收入是农民的“命根子”。如何应对好千百年来“谷贱伤农,米贵伤民”的两难选题?我们在松溪县祖墩乡溪畔村,倾听了63岁的种地能手伊有金对村里撂荒地——坝后垅“前世今生”的回顾与担忧。

“过去村里有养牛的人家,这块地也是村民抢着要的‘香饽饽’。”伊有金说,近十年来,村里进城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水渠、捣谷房等农业基础设施逐渐荒废。前往坝后垅要翻过一个山丘,由于耕种的人越来越少,那条山路一度被杂草完全覆盖。农业机械无法进入,眼见就要长期撂荒下去。

自今年省委宣传部党员干部认领溪畔村撂荒地以来,村干部用这笔认领资金加上个人资金,开辟了长1公里、宽3米的通往坝后垅的土路。基础设施改善后,伊有金顺利承包近20亩撂荒地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有些抛荒地的周边环境比坝后垅更加恶劣,这开荒种地是个不挣钱的买卖,干部们能一直这么自掏腰包干下去吗?”

伊有金的疑问,我们也在多名农户的口中听到,撂荒地的形成有其客观原因,本质上还是经济账不划算造成的。认领每亩撂荒地的花费将近千元,而不考虑农业风险,每亩撂荒地收成的价值仅在700元上下。如何让撂荒地整治不成为“一阵风”式的运动,从根本上破除土地撂荒的问题,同样备受众多松溪县干部和学者的关注。

“多山的松溪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建省的缩影。”在屏南参与撂荒地整治多年的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教授、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执行院长潘家恩在电话采访中告诉我们,由于土地破碎、平地稀少,我省的许多基本农田在耕作不便、人口外流的地区,天然地面临经济账不划算的问题。然而,整治撂荒地的安全账、生态账却不可忽视。

“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我们需要参与式共建。”潘家恩表示,粮食从生产到流通的整个过程,存在着自然、市场、社会等多重风险,由于城市化进程,许多人丧失了替生产者分担风险的思考。所以,我们到处看到弃耕撂荒,农民种粮积极性低。

在松溪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真刚趣看来,在恩格尔系数中,食物消费比重已经大幅度下降,为非农业生产者与农民共担风险提供了基础。同时,认领撂荒地这一类生产费预付的“定制”形式,也是对农产品供给模式的一项创新。全过程可追溯的品质把控、亲近农村与自然的文化效益、促进乡村振兴的社会效益,都不是用经济账能简单计算的。

“整治撂荒地前期亟需资金投入,作为国有企业,发挥政治引领作用并作出表率是应有之义。”在松溪县溪东乡雷畲村等地,南平武夷发展集团认领了100亩撂荒地,集团派驻雷畲村第一书记徐宏告诉记者,党员干部对撂荒地的整治,也激起了当地合作社与乡贤对粮食安全的关注。随着更多的社会群体参与和耕种效益的提高,相信经济账也终会扭亏为盈。

image.png

在松溪县溪东乡雷畲村,南平武夷发展集团党员干部耕种认领的责任田。  徐宏 摄

土地如何永不撂荒

尽管撂荒地整治只在松溪开展了半年,但众多着眼于复垦地永续耕作的可喜苗头已逐一显现。

在平均海拔520米的松溪县旧县乡船坑村,一片约50亩的山垅田上,村里的种养大户胡光浩正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将撂荒水田四周挖好沟渠,并围上塑料挡布,建设今年新投资的稻鱼共生项目。

“我从小在船坑村长大,村如其名,这里最不缺的就是水源,耕地大多是山间梯田。”胡光浩告诉我们,由于山高水冷、耕作不便,加之村里不少年轻人进城务工,部分水田长年撂荒,形成了难以整治的“锈水田”。

鲜明的环境特点,因新技术的引入悄然变成增收致富的突出优势。

胡光浩早年在外经商,他妻子的家人在辽宁盘锦经营稻蟹共生项目多年。偶然的一次回乡,小两口注意到船坑村丰富的水源、相对凉爽的高山小气候,与东北地区有颇多相似之处,十分适宜稻花蟹的养殖。有技术、有市场,还有大片“荒得让人心疼”的水田,胡光浩决定把握商机,从2020年起在村里先后流转了近500亩土地,逐步试行稻蟹共生养殖。

“稻花蟹平均每斤50元左右,每亩产量约30斤,相比传统种粮模式,每亩增收在千元以上。”胡光浩自豪地说,由于独特的风味,稻花蟹颇受城市里“老饕”们的欢迎,通过冷链运输,半天内就能抵达福建沿海和长三角地区的餐桌上。

依靠稻蟹共生养殖,船坑村村民在农忙时每天帮工收入可达170元左右,扭转了种粮收入微薄的局面。据胡光浩介绍,已有不少农技干部、农户向他取经,待试行稳定后,自己将向周边其他环境适宜的村镇推广这一种养技术,带动更多的老乡致富。

“无论是间作、轮作、套作,还是此类共生体系,只要平均每季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在50%以上,原则上都不属于耕地非粮化。”真刚趣说,要想让土地复耕复种后永不撂荒,关键在于建立长效机制,农业技术上的突破便是其中重要一环。

基于对福建地区农业问题的长期研究和探索,福建农林大学农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松良提出四点建议:落实撂荒耕地复垦政策,逐步稳定粮食播种面积;调整现有粮食补贴政策,完善农业生态补偿机制;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力,增强社会化服务水平;培育消费者的大食物观,保障初级农产品有效供给。

推动矮化银杏、九龙大白茶配合粮食作物种植;在县烟草公司指导下试行烟稻轮作;鼓励现有合作社、村集体新建合作社对撂荒地进行承包托管,以规模效益降低成本;引进乡村文创团队,加强城乡融合建设……一系列相关探索在松溪如火如荼地开展着。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松溪县将认真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落实‘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松溪县委书记张行书表示,松溪已率先实现撂荒地整治见底清零,将继续推动包地农户自耕、经营主体促耕、集体组织代耕等模式,不断提升种粮效益,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赖昊拓 林奥 吴振伟 黄思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