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户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旅
【“艺”心向党 “匠”传世遗】蒋钦全:让闽南传统建筑走向世界
更新时间:2022-07-04 16:56:44 来源:中国网海峡频道

【编者按】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传承和保护非遗文化,就是保护文化的根。为纪念晋江经验提出20周年,迎接7.25“泉州世界文化遗产日”,透过非遗传承人“传承晋江经验”,以“匠心”谱写“非遗新篇”的生动案例,寻找非遗传承保护留住城市文化根脉“注脚”,传播世界文化遗产城市品牌“名片”,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联合中国网海峡频道,推出“‘艺’心向党 ‘匠’传世遗”泉州非遗传承人主题访谈。

本期访谈:蒋钦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传承人、福建省泉州市古建筑有限公司董事长)

“出身于惠安建筑世家,大匠之后,家学渊深,不仅土作、石作、木作,而且彩画、泥塑、各种穑路,项项精通,迥异伦辈。”这是福建省泉州市原副市长、泉州市城市规划建设专家顾问组组长周焜民对当地建筑大师蒋钦全的评价。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传承人,蒋钦全一生情系闽南传统建筑, 因而要读懂他,往往先要从他所创设的“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传习所”开始。“班门勤练斧,立志赶公输。”来到位于福建泉州惠安县崇武镇的这个传习所,很多造访者首先会被门口的这副“气象磅礴”的对联“镇住”。题写此联的是中国当代古建筑文物大师罗哲文,也是蒋钦全的授业恩师。

这些年来,蒋钦全不仅将这一师训当作毕生追求,还矢志不渝地为传承发扬这项古老的技艺而身体力行、奔走呼告。

4.png

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传习所外景 受访者 供图

渊源;“名门之后”的创业路

作为泉州五南文化(南拳、南音、南戏、南建筑、南派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闽南的建筑特点是非常明显的。出砖入石,是闽南建筑中独特的砌墙方式——利用形状各异的石材和红砖交垒叠砌。屋檐上的燕尾脊,在传统建筑中则是主人曾经中举的象征,但在福建泉州被广泛使用。当地居民说,燕尾脊就像燕子归巢时的形态,寄予父母盼儿归的亲情。

1958年,在到处都是燕尾脊的侨乡泉州,蒋钦全出生在惠安县崇武镇五峰村,是清代蜚声八闽的“蒋源成石铺”的第六代传人。他擅长古建筑设计营造和文物保护修缮,马来西亚西天宫、印尼苏西省巴东市西兴宫、澳门妈祖文化村和泉州西湖公园刺桐阁、蔡资深故居、安平桥、杨阿苗故居等享誉海内外的古建工程都是蒋钦全主导修缮和营造的。

6.png

泉州西湖公园刺桐阁   受访者 供图

1970年,年仅12岁的蒋钦全接过祖父和父亲的“衣钵”,开始学习石雕基础技艺。“要学好石雕,就要先让自己成为‘杂家’,什么都要知道一点”,这是祖辈和父辈给予他的理念。他铭记祖辈教诲,认真钻研雕刻技术,同时,为了雕刻更加传神,求知欲本身就很强的他开始涉猎多元,不仅学习武术、南音,通读历史,研读文学名著,包括对文物、宗教以及其他各种形式的艺术门类都有所涉猎,而自身的格局和视野也正是在这样广泛的学习中,一步步打开。

16岁,蒋钦全进入惠安石雕厂,勤学肯干加上此前几年的积淀,让他很快成为业务骨干,参与当年许多著名建筑工程的设计与施工。然而,性格里的那份拼劲与闯劲让他不甘于这样一份安逸的工作。   1985年,他和家人创建了峰泉石雕厂。从承接加工一些景观、建筑石构件、石饰件雕刻、寺庙龙柱、堵石等。1988年,蒋钦全来到泉州,名片上印的是“泉州峰泉雕刻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设计师”,他让传统石雕产品的开发和石雕技艺的研发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斧凿雕琢间,蒋钦全在石雕业界名声渐起。方家评价,他的作品“既保持着浓郁的闽南乡土气息,更呈现出自身独特的技艺风格。大者雄伟壮阔、气势磅礴,小者玲珑剔透、极具灵气。”值得一提的是,蒋钦全的雕刻作品还得到中国雕塑家协会会长钱绍武的褒扬:“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中国当代古建筑大师杜仙洲同样不吝赞誉之辞:“凿刀似毛锥,落笔便生风;造像出神采,全凭意匠功。”

7.png

蒋钦全在办公室工作中  受访者 供图

曾经分管泉州城建工作的周焜民对蒋钦全很了解,他曾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正是出于蒋钦全在传统建筑领域的成绩,上世纪九十年代泉州东街拓宽改造时,复建“豸绣承恩”坊,文管部门指定必须嵌入21块残构,恢复原坊风貌,尺寸如旧,蒋钦全初出茅庐,但竟然做得榫卯严丝合缝,古色古香。时任市长王今生为修复文革毁坏的承天寺,曾物色民间人才组织泉州古建筑公司职其役,落成后,亲自点将蒋钦全出掌。后来,蒋钦全先后师从杜仙洲等中国古建筑专家、名匠大师,还拜师中国当代古建筑文物大师罗哲文先生,开始拓展到古建筑界,不懈钻研古建筑各类营造技艺。此后二十年间,他自泉州出发,转战港、澳、台,走出国门,在东南亚乃至中东,承建了一大批寺院、宫观、楼台亭阁、塔幢等建筑工程,使闽南古典建筑竞放异彩。

匠心:著书建馆为传承

九年光阴磨一剑,《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饱含蒋钦全大半生的心血,该书图文并茂,详实收录了历史上传承的各种工艺、技巧、材料、方法、形制等技艺,并结合他在闽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方面的传承和实践的成果及经验进行总结归纳,做到了有理论,有实操,有案例。著书立说为传承,蒋钦全表示,他希望能通过这本书让更多人了解闽南古建筑,在他看来,这也是让闽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得以传承的一个有效载体。

“闽南传统建筑独具双曲坡屋顶、燕脊高翘等特征,由此衍生出造型工艺上‘升山’‘举折’‘暗厝’等独特技法。红砖系列生土建筑材料的应用,成就了屋面铺筑、墙面贴饰、地面铺装的专业工艺,‘无木不雕,无石不刻’的建造要求也形成了独特的雕工雕技、雕法雕谱。此外,具有地域特色的‘穿斗网状(朵状)式结构’,形态美观,受力分布均衡,结构稳固,具有‘墙倒屋不倒’的效果。”在蒋钦全看来,这些特点根基牢固,兼容并蓄,值得广为发扬传播,因此也都在书中有体现。

除了著书立说,开篇提到的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传习所,也是蒋钦全致力传承非遗文化的又一“大手笔”。据介绍,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传习所是2011年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授权设立的,于2015年10月受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权挂牌为“中国闽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研习基地”。传习所共有六层,总建筑面积4150平方米,包含大匠工坊、匠宗精品展示厅、匠心图书中心、民俗风情馆等多个板块,通过实物实例展示和传授研习等多个方面、多种手法推介中华传统建筑文化的瑰宝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唤起乡愁记忆,留住家园文脉,使工匠精神在新的历史时代薪火不息、弘扬创新,开辟闽南传统建筑新时代更辉煌的前景。

现在,经常有学生到此研学,看到闽南传统古建筑如此博大精深的文化,常让他们叹为观止。斥巨资打造和维护传习所,还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来讲解、接待,很多人认为蒋钦全做这件事划不来。 而他并不这样看,“我希望在他们的心里种下一颗种子,以后哪怕一千个人里有一个人能够从事这一行,也是幸事!”蒋钦全说。

8.png

蒋钦全在央视“乡土盛典”乡土文化十大风采人物颁奖典礼上  受访者供图

“他创立‘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营造技艺传习所’,为传统建筑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人员,将闽南传统民居推广至海内外。有闽南人聚居的地方,都能见到红砖传统民族建筑……”2013年年底,央视“乡土盛典”乡土文化十大风采人物颁奖典礼上,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宣读的颁奖词中这样评价蒋钦全。

教学:把工地当“课堂”

新时代,人才是第一资源。作为世遗之城、东亚文化之都,和其他地方相比,泉州更亟需传统建筑人才,而这方面人才的培养仅仅靠相关行业或者企业远远不够。他建议,政府能够更加重视这类人才的培养,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开设专门的闽南古建筑学校或者依托相关高校开设专门的院系,通过系统、规范地培训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培养出一批能够独挡一面的传统建筑人才,这是当务之急。

注重实践是蒋钦全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原则。“光在课堂里指点江山,是培养不出合格的建筑师的,想要学到真本领,一定要勤走现场,跑工地,晴天一身汗,雨天满脚泥”这是蒋钦全对学生的要求,而人们也经常能够看到在古建筑修复、项目施工现场看到他带着学生现场教学的身影。比如,不久前,某建筑工程出现下雨天漏水,他就马上赶到工地,召集现场管理、施工人员,并带上自己的学生开现场会,找到问题原因、制定最佳解决方案,在一个个问题得到解决的同时,学生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如今,蒋钦全已经是泉州黎明职业大学、泉州信息工程学院、泉州华光职业学院等多家高校的客座教授,经常为培养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的“接班人”殚精竭虑。“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需要十多个工种的配合,现在的人才多集中在某个专业领域, 想要培养一个‘全能型选手’往往需要十多年时间。”路虽远,行则将至,尽管培养一个优秀的行业人才十分不易,但蒋钦全依然执着,他坚信,薪火相传是这个行业得以持续发展的最大动力。

9.png

蒋钦全在施工现场进行指导  受访者 供图

作为传承人,蒋钦全经常被学生和媒体问到传承古法与发展创新是否矛盾的问题,在他看来,传承和创新是并行不悖的。“其实,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就是在不断创新中传承下来的,比如,有些建筑结构不合理、单调,需要改变,让它更丰富、更有层次;如果按以往的经验,发现有的建筑方式在通风、采光或者排水等方面存在不合理的地方,也需要改变;还有原材料的运用,也需要随着时间、环境的不同而创新……”蒋钦全认为,一名合格的传统建筑师,骨子里一定要时刻流淌着创新的血液,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想事情、做设计……如此才能将这项传统技艺世代传承下去。(许泽龙 林颖杰 吴华阳 邱岳英)

【相关新闻】